謝林琳


關鍵詞:重癥醫學護理;持續質量改進;護理質量評分;護理滿意度
【中圖分類號】 ?R47【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026(2022)12--01
與一般患者相比,重癥患者需要更高質量的護理服務,才能取得預期的護理效果[1]。為提高護理質量,我院對重癥患者實施持續質量改進措施,取得了不錯的護理效果,詳細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資料來源于2020年12月-2021年11月期間本院收治的重癥患者,共120例,采用隨機數字表方式分組,各60例。對照組:男性33例,女性27例,年齡21-79歲,平均(54.55±8.45)歲;觀察組:男性32例,女性28例,年齡22-80歲,平均(55.46±8.73)歲。統計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無顯著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本次研究在獲得所有患者的同意之后開展,取得了醫院倫理委員會的批準。
1.2護理方法 ?對照組實施常規護理,即按照一般模式對患者實施基礎對癥護理。觀察組在對照組護理基礎上實施持續質量改進措施,如下:(1)組建CQI護理小組。護士長組織經驗豐富的護理人員共同組成護理小組,學習相關護理知識,強化護理人員的質量意識,執行上崗考核制度,合格之后才能上崗。小組內召開會議,結合實際情況制定護理方案,明確現存的問題,提出改進措施,指導護理實踐工作。(2)嚴格執行差錯上報制度。督促護理人員正確書寫護理報告,做好實事求是,一旦發生護理差錯需要及時上報,并妥善處理,減少護患糾紛發生。另外,護理時,新老護士合理安排,盡量做好每一班都有老護士帶領,從而盡量減少不良事件發生。(3)加強護理監督。對護理人員的護理工作進行監督,發現問題需要及時糾正,每周召開會議,對存在的問題進行分析,改善和優化護理方案,持續不斷提高護理質量。
1.3觀察項目和評價標準 ?(1)比較兩組護理質量評分情況。采用醫院自制的調查量表,包括四個項目,每項100分,分數高表示護理質量好[2]。(2)比較兩組護理滿意度。采用醫院自制調查問卷,滿分為10分,評分9.0以上記為滿意、8.0-9.0記為基本滿意、小于8.0分記為不滿意。
1.4統計學方法 ?使用“SPSS22.0版本軟件進行此研究,采用方差同質性檢驗方法,變量資料以“t”計算用“(x±s)”表示。定性數據用“X2”核實以(%)表達。各組數據服從方差相同的正態分布,P<0.05,顯著差異。
2結果
2.1兩組護理質量評分情況比較
由表1可知,觀察組護理質量評分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有統計學意義。
2.2兩組護理滿意度對比
由表2可知,觀察組護理滿意度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有統計學意義。
3討論
重癥患者病情嚴重,進展比較快,隨時面臨生命威脅,除了進行積極治療,配合實施有效的護理干預措施也是十分必要的[3]。持續質量改進是以全面質量管理為基礎發展形成的,通過對過程環節質量的加強控制,實現整體質量管理體系的把握,具有組織性強、參與面廣等優點[4],將持續質量改進用于重癥患者的護理,有利于促使護理人員強化質量意識,嚴格按照要求對患者實施護理服務,從而提高護理服務的質量,滿足患者對高質量護理服務的需求,提高患者對護理工作的滿意度[5,6]。
通過本文的研究發現,觀察組護理質量評分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有統計學意義;觀察組護理滿意度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有統計學意義。研究結果說明對重癥疾病患者實施持續質量改進措施是有效的,可以將其組作為臨床護理的優良方案。
綜上所述,對重癥疾病患者實施持續質量改進措施,可以顯著提升護理工作的質量,提高患者對護理服務的滿意度,值得推薦患者使用。
參考文獻:
[1]趙巖. 品管圈管理在重癥監護室護理質量持續改進中的應用效果觀察[J]. 中國衛生產業,2016,13(26):171-173.
[2]丁留敏,阿孜古麗,張秀敏. ICU質量控制指標在護理持續質量改進中的應用[J]. 護理學報,2017,24(15):20-24.
[3]孫靜,仲丹丹,李立平,等. 靜脈治療護理小組在持續改進PICC護理質量中的應用及對患者生活質量的影響[J]. 醫學信息,2021,34(24):190-192.
[4]顏玲. 持續護理質量改進在ICU患者身體約束護理中的應用[J]. 臨床醫學研究與實踐,2018,3(35):189-190.
[5]陳上學,劉子圓,吳袁琴. 持續質量改進管理聯合紐曼系統模式在ICU血液透析患者中的應用觀察[J]. 中國醫學創新,2021,18(1):105-109.
[6]林小清,龐華瓊,周錯. 持續質量改進在重癥醫學科機械通氣患者管理中的應用[J]. 齊齊哈爾醫學院學報,2014,35(21):3244-32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