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英妹



關鍵詞:精神分裂癥;安全護理;暴力風險評估;常規護理
【中圖分類號】 ?R749.3【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026(2022)12--01
近些年來數據顯示隨著精神分裂癥的發病率逐年上升,對于該疾病的治療引起了廣泛關注,該疾病是精神心理科最常見的一種疾病,會使患者控制能力喪失,較為嚴重的患者一般還伴有自殺、攻擊、傷害他人的行為,故對于該疾病的患者護理具有較大風險,需強調對患者暴力風險的護理[1]。隨著護理經驗的不斷積累,臨床工作者發現常規護理或難以在精神分裂癥患者安全護理中取得預期護理效果,多數患者的暴力風險行為無法得到有效規范[2]。另外有研究提出暴力風險評估聯合的護理模式在實際應用中更具優勢[3]。鑒于此,本次研究甄選出130例樣本對比上述兩種護理模式的實際應用效果,現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2020年1月至2021年12月,對我院收治的精神分裂癥患者進行篩選,甄選出130例作為研究對象,按區間隨機法分組(實驗組、對照組),65例/組。其中對照組年齡最小者13歲、最大者58歲、均值為30.36±7.06歲,病程最短者為1年、最長者20年、均值為8.19±1.08年;實驗組年齡最小者為14歲、最大者為56歲、均值為30.35±7.04歲,病程最短者為2年、最長者21年、均值為8.35±1.09年。數據差異?。≒>0.05),有可比性。
納入標準:(1)均在臨床相關診斷后確診為精神分裂癥;(2)臨床資料完整度較高者;(3)年齡13-58歲;(4)納入研究的130例患者均為男性。
排除標準:(1)合并其他系統危重疾病患者;(2)中途退出研究者。
1.2方法
對照組采取常規護理:包括給予患者常規的病房護理;指導患者用藥;密切觀察患者狀態;給予患者家屬健康宣教等。
實驗組采取暴力風險評估聯合的護理模式:(1)給予患者與對照組相同的常規護理;(2)護理開展前需對患者開展嚴格的暴力風險評估,對患者可能發生的暴力風險進行預測,對患者暴力風險程度進行分級并根據患者風險程度給予護理。(3)建立護理小組:組內成員由科室內經驗豐富的護理人員組成,針對患者情況并結合過往護理經驗為患者制定護理計劃。(4)加強與家屬的溝通,要求家屬多與患者溝通,注意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及社會適應能力;由于精神分裂癥患者易受到周圍環境的影響,故家屬應充分尊重患者,給其創造出良好的家庭氛圍。(5)風險管理:對于自殺風險較嚴重的患者禁止其入住單人間,做好患者的巡視管理工作,觀察患者的自殺行為發生規律,根據規律給予其針對時段的護理;提高警惕,檢查病人是否攜帶銳器、繩子等物品。對于暴力危險傷人傾向多發的患者,需在一定程度上限制其活動范圍,對于情緒過于激動患者采取興奮室隔離,并嚴格巡視管理;在患者平靜時指導其理解自身的病態心理,教會患者控制情緒,以非暴力方式處理問題。對于外走風險較大的患者需加強管理,避免患者離開護理人員視野,常與患者溝通,了解患者逃離醫院的原因,及時給予其心理疏導;加強防暴技能培訓,做到人人掌握防暴技能,建立防暴小組,由幾名護理經驗豐富的護理人員組成,當患者出現暴力行為時應立即尋求人力支援,面對高危暴力風險的患者采取適量的約束具對其進行干預。
1.3觀察指標
(1)對比兩組患者護理期間不良事件發生情況,包括沖動傷人、自殺傾向、暴力毀物、逃離醫院。
(2)對比兩組危險行為評分,根據本院自行研制的暴力攻擊風險評估量表進行評定,選取暴力攻擊風險(總分為13)、擅自離院風險(總分為9)、自殺/自傷風險評分(總分為29)三個維度,分值高則提示危險程度越高[4]。
(3)通過問卷方式收集兩組患者及家屬的護理滿意度??偡?0分:非常滿意(7-10分),滿意(3-6分),不滿意3分以下[5]。(總滿意率=非常滿意率+滿意率)。
1.4統計學處理
采用SPSS 23.0軟件分析及處理數據,計數資料采用百分比表示,采用х2檢驗;計量資料以(x±s)表示,采用t檢驗,以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兩組護理期間不良事件發生情況比較
實驗組不良事件發生率低于對照組(P<0.05),分別為3.08%、13.85%,見表1。
2.2對比兩組患者危險行為評分
護理干預前兩組危險行為評分對比無意義(P>0.05),護理干預后實驗組暴力、自殺、自傷、外走風險行為評分均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2。
3討論
隨著近年來經濟發展的不斷增速,人們需面對更多來自工作、學習等方面的壓力,精神分裂癥等精神心理疾病發病率不斷上升且有明顯的年輕化趨勢,故對該類疾病的治療及后期護理已成為臨床關注的重點問題。
多數精神分裂癥會伴有嚴重的暴力風險,產生的原因與幻聽、妄想、情感障礙等因素相關,具體表現為沖動傷人、自殺傾向、暴力毀物等,若未得到有效干預會嚴重威脅患者自身及他人的生命健康安全,故對該疾病患者采取科學的護理至關重要[6]。有研究提出目前臨床上采用的常規護理在實際應用中存在一定局限性,無法保障患者的護理安全,研究同時提出對比常規護理,暴力風險評估聯合的護理模式在保證精神分裂癥患者護理安全方面優勢顯著,能有效預防及減少患者暴力風險事件發生[7]。本次研究對比了上述兩種護理模式的實際應用效果,結果如下:實驗組不良事件發生率低于對照組、護理干預后危險行為評分低于對照組、護理滿意度高于對照組(P<0.05)。數據產生上述差異的原因在于,暴力風險評估是指在精神分裂癥患者暴力事件發生前對其可能產生的行為及可能造成的損失進行評估,能在一定程度上預防暴力事件發生。護理策略中護理小組的成立能集思廣益,給予患者最具經驗的護理服務;加強溝通能幫助患者建立康復的自信心,緩解其焦慮、暴躁等情緒;根據患者風險程度給予的風險護理能保證患者足夠處于自由狀態的前提下約束其行為,提升護理安全。
綜上所述,暴力風險評估在精神分裂癥患者安全護理中能發揮重要作用,顯著減少不良事件發生,值得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劉敏云,葉秀萍,楊月友,等.基于King互動達標理論的護理方案在精神分裂癥患者中的應用[J].齊魯護理雜志,2021,27(3):71-73.
[2]黎銀娥,何顏娟,顧志芬,等.風險評估對住院精神分裂癥患者沖動暴力行為約束時間及生活質量的影響[J].臨床心身疾病雜志,2021,27(5):142-144.
[3]余愛花,羅丹,魯敏.探討精神科暴力攻擊風險評估表在臨床的應用[J].心理醫生,2018,24(31):148-149.
[4]陳剛,黃杰萍,譚桂燕,等.暴力風險評估在精神分裂癥患者安全護理中的應用[J].護理實踐與研究,2021,18(2):290-292.
[5]陸聰月,朱翠芳,呂欽諭.階段式康復護理對精神分裂癥患者的干預效果研究[J].川北醫學院學報,2021,36(1):122-125.
[6]鄭莉軍,洪家坤,管玲玲.精神分裂癥患者自我管理能力影響因素分析及門診護理干預[J].貴州醫藥,2021,45(6):1006-1007.
[7]李素榮,孫菊水,王軼虎.新入院精神分裂癥患者攻擊行為的臨床預測及護理防控[J].護士進修雜志,2019,34(5):445-4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