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子研 歐陽凌蓉 周惠
關鍵詞:移位肱骨髁上骨折;整體護理;克氏針內固定
【中圖分類號】 ?R683【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026(2022)12--01
小兒肘關節由于骨松質多,結構脆弱,導致移位肱骨髁上骨折的發生率較高,引起肘內翻、缺血性攣縮等并發癥,不利于患者預后康復[1]。臨床采用手術方式糾正成角畸形、維持關節穩定,改善預后,其中閉合復位經皮交叉克氏針內固定是臨床常用術式,效果佳,治療期間配合有效的護理措施,對于患者術后肘關節功能恢復具有良好促進作用[2]。因此,本文以60例移位肱骨髁上骨折患者作為研究對象,觀察整體護理在閉合復位經皮交叉克氏針內固定治療期間的干預效果,現匯報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資料
選擇我院收治的移位肱骨髁上骨折患兒共計60例,均接受閉合復位經皮交叉克氏針內固定治療,手術時間在2020.3~2021.3,根據入組時間先后劃分兩組,對照組患兒年齡在5~12歲之間,均值為(8.4±1.4)歲,男女各有19例與11例;觀察組患兒年齡在5~11歲之間,均值為(8.5±1.6)歲,男女各有17例與13例;兩組病例間無明顯資料差異,P>0.05。
1.2方法
對照組患兒接受常規護理;觀察組實施整體護理,方法:(1)健康宣教:向患者及家長開展健康教育,告知手術治療相關注意事項,講解手術流程,使患兒及家屬的配合度提高;(2)術后加強疼痛管理:耐心與患兒溝通,評估患兒的疼痛程度,針對疼痛可耐受的患兒,將患肢復位后抬高,促進靜脈血液回路,緩解肢體腫脹感,減輕疼痛癥狀,也可讓患兒觀看動畫片等方式轉移注意力;針對疼痛不可耐受的患兒應遵醫囑給予少量鎮痛類藥物,嚴格控制給藥劑量。(3)飲食護理:告知家長術后飲食的注意要點,多為患兒提供富含膳食纖維、優質蛋白的新鮮瓜果蔬菜,保證患兒術后所需營養得以滿足。(4)功能鍛煉:術后指導患兒開展患肢鍛煉,以伸屈手指為主,通過握拳、抓捏等動作,提升手部肌肉控制力;術后1周開展肩部活動,指導患兒開展擴胸、聳肩,手部內收外展,運動幅度要根據患兒適應度進行運動;拆除固定石膏后,開展肘關節運動,以屈伸、旋轉為主。(5)出院前指導:在患兒出院當日發放出院指導手冊,讓患兒家長加入病友群,關注醫院公眾號,以便及時了解術后功能鍛煉、日常照護與飲食等多方面的護理內容,告知術后復診時間與相關準備事項。
1.3觀察指標
以Mayo肘關節功能評分標準(MEPS)對患兒術后肢體功能恢復情況進行評估,包括疼痛、運動、穩定性、日常生活功能四項,分值越高越佳[3]。
1.4 統計學處理
選用SPSS24.0統計軟件,以(x±s)表達其中的計量資料,行t檢驗;P值<0.05,有統計學相關性差異。
2 結果
觀察組術后MEPS各項指標評分均高于對照組,P<0.05,有明顯統計差異。
3 討論
移位肱骨髁上骨折是兒童高發骨折類型,危害較大,采用克氏針外固定的刺激性小,療效確切,但是由于骨折術后愈合周期長,患兒自護力弱,依從性較差[4],在一定程度上影響預后康復效果。術后開展整體護理干預,可為患兒提供更為系統性、全面性的護理服務,使患者的不良情緒有效宣泄,更好配合術后康復鍛煉;做好疼痛護理干預,減輕患兒的疼痛感,提升患者的依從性;術后積極指導患者開展運動鍛煉,可加速骨折部位功能早日恢復;加強出院宣教也可使家長掌握患兒照護方法,更好改善預后效果,促進患者肢體功能早日康復。本組研究證實,與常規護理相比,整體護理實施后可可減輕疼痛,使患兒的肘關節的穩定性與運動性有效提高,提升術后日常生活功能。
綜上所述,小兒移位肱骨髁上骨折患兒行閉合復位經皮交叉克氏針內固定治療時,開展整體護理,促進肘關節功能恢復。
參考文獻:
[1]馬里邁,陳虹,王玲玲.康復管理捆綁式護理在小兒肱骨髁上骨折克氏針外固定術圍術期護理中的應用[J].黑龍江醫藥科學,2021,44(05):107-108.
[2]田亞明,王培霞,王淑娟.系統化疼痛護理管理對小兒肱骨髁上骨折患兒術后早期康復訓練的影響[J].國際護理學雜志,2021,40(01):145-147.
[3]張靜,郭麗紅,徐小菲.快速康復護理在小兒肱骨髁上骨折微創術后的應用[J].山西醫藥雜志,2020,49(24):3513-3515.
[4]周永娜.分階段康復護理對促進小兒肱骨髁上骨折術后功能恢復的效果觀察[J].中國實用醫藥,2020,15(27):195-1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