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丁云
經過14天的封控管理,金閶街道虹橋小區于3月29日迎來解封的一刻。想當初,虹橋小區部分區域被列為管控區,實行“人不出區、嚴禁聚集”管理措施,24名街道黨員干部聞令而動,迅速成立虹橋小區行動支部深入社區,發揮黨組織的戰斗堡壘作用,以行動支部帶動志愿服務,組織轄區居民群策群力、自我管理,確保疫情防控與日常生活兩不誤。
“小區一下子就封起來了,家里什么吃的都沒準備。”“早上還準備去附二院配藥,現在出不去了可怎么辦?”“現在人在外面,還回不回得去?”……小區突然被管控,虹橋小區(含前文家巷13號南北樓、南許巷18號南北樓)321戶近800名居民措手不及,擔心、疑問和抱怨叢生。
虹橋小區是動遷安置小區,轄區內老年人、流動人口較多,想要通過高效組織志愿者和精準發動群眾,來推進有效管控和服務,難度不小。“必須趕快發動管控區內的黨員干部,成立行動支部,發揮戰斗堡壘作用。”以街道疫情防控“一辦八組”11名機關黨員和13名居住在管控區的小區居民黨員為構成,虹橋小區行動支部第一時間迅速集結。
支部黨員化身為“接待員”“運輸員”“服務員”……全力保障群眾的基本生活。同時按照“列職能清單、收需求訂單、送服務菜單、建問題賬單”的“四單”工作法,行動支部主要做好核酸檢測、需求收集、生活保障、重點幫扶、正向引導等重點任務。

“黨員紅”引領“志愿紅”,除了行動支部的24名黨員,很快,越來越多的志愿者加入,小區內成立了一支由黨員干部、志愿者、醫生、網格員和物業人員組成的70多人的服務隊伍,分成鄰里關愛小分隊、鄰里互助別動隊、鄰里守護志愿隊3支志愿服務分隊,開展助老幫困、環衛保潔、為外出隔離居民照顧寵物等多項人性化服務,獲得封控管控區居民群眾的一致肯定與贊許。在社區黨群服務中心,虹橋小區行動支部引領集結“大白小藍海棠隊”,分頭到各樓棟為困難孤老送上蔬菜大禮包,提供生活保障。“黨組織的關懷暖到了我們心坎里。”行動支部的“菜籃子工程”緩釋了居民的焦慮。
同步,行動支部建立每日例會制度,每晚9點對一天的工作進行復盤總結、查漏補缺,進一步優化工作細節。特別針對獨居居民,行動支部通過邀請專業心理咨詢師進行心理疏導、提供生活服務、上門走訪關心慰問等方式,以實實在在、體貼入微的關心關懷幫助他們保持良好的精神面貌。截至目前,行動支部共計收集居民群眾各類需求128項,及時解決124項,尚有4項正在跟蹤解決中。
封控小區里,居民有著各種特殊需求需要照顧,單靠小區內的黨員,人手不足。在黨員們的示范帶動下,小區居民紛紛加入志愿服務行列。
小區居民白龍梅是獅山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醫生。得知管控區居民尤其是老年居民日常配藥、就醫不便后,立刻主動配合行動支部緊急成立“海棠藥棧”便民服務點,并擔任醫務志愿者,為管控區居民提供問診、量血壓、代配常備藥等醫務服務。張三男老先生在家中不慎跌倒,嘔吐不止,傷勢較重。行動支部聞訊,立即與定點醫院聯系,調度轉運車第一時間趕到管控區外圍,確保老人能及時送醫治療。



位于管控區范圍內的社區老舊零星居民樓里,劉同新家的瓶裝液化氣見底,一家四口一時之間沒有燃氣燒飯。得知該情況后,行動支部積極協調,第一時間為其調配新液化氣瓶,解了燃眉之急。“我本來擔心得不得了,多虧行動支部及時幫助,我們全家能吃上熱乎飯。”劉同新連連道謝。
3月25日,風雨襲擊蘇城,給小區疫情防控工作帶來不小壓力。行動支部帶領居民志愿服務隊協助疫情防控工作:維持一米線,查驗“兩碼”、身份證,測體溫……各項工作有條不紊。身上被雨水打濕,雨靴灌入了雨水,所有人都不在意。在采樣點上,居民張先生為志愿者們送來一包食品,沒等志愿者反應過來,他已經悄無聲息地離開;小區門口,老人接過社區志愿者幫忙采購的藥品,不斷鞠躬……感人場景一幕幕不斷上演。
疫情面前,眾人齊心協力,再大的困難都能克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