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陶瑾 通訊員 李國清
于琳琳笑稱:“我是一塊磚,哪里需要哪里搬。”
成熟干練的70后、勇于擔當的80后、堅定自信的90后……面對疫情,吳門橋街道工作人員、機關下沉干部、社區工作人員、居民志愿者等組成了最有力的“抗疫聯盟”。他們身份不同,使命一致,當疫情成為一種無可避免,直面疫情便是擔當。心若在,行不倦怠,“小藍們”守望相助,化身一道道溫暖的光,照亮一個個家庭。
疫情防控,不是一座城市的逆行抗爭,而是一群人的休戚與共。滿族姑娘于琳琳是吳門橋街道四季晶華社區的黨員志愿者,每次社區需要志愿者,她都主動報名。此前,天辰花園實行封閉管理,她主動請纓,給居民派送政府免費愛心餐,并協助解決困難、安撫情緒。她笑著說:“我是一塊磚,哪里需要哪里搬。”
劉學保是南環第三社區網格員,大家都喊他“劉班長”。他報名參加社區防疫志愿服務,負責人民路上222號小區的核酸采樣工作。有一次,一位曾患有帕金森病的老人來做核酸,劉學保和何梅兩位志愿者全程護送,劉學保用電動自行車將老人送回家中,扶上樓,直至送到家才放心。
何家塔社區退休返聘網格員石高梅,在用藥治療的情況下還是義無反顧堅守在抗疫一線。在一次全員核酸中,石高梅不慎著涼得了重感冒,她卻放棄休息,咬牙堅持。一天下來嗓子啞得說不出話,膝蓋又疼,同事們勸她回去休息,但51歲的石高梅選擇克服。
細節最能看出人的德行。3月29日,梅亭社區工作人員照常打開“12345工單平臺”,查看有無投訴情況,卻意外發現一份特殊的“工單”,上面寫著:“我是梅亭苑社區居民,近期疫情嚴重,社區工作千頭萬緒。社區傅書記親民實在、勇于擔當,解決問題高效。”
作為退伍軍人,梅亭社區書記傅椰丹經常白天黑夜連軸轉,全員核酸的統籌安排、外來人員的信息登記處理、居民電話的咨詢等,他始終“在線”。每一次全員核酸,有腿腳不便、臥病在床等特殊情況的居民在群里訴說困難,傅書記都是一家家記錄好,然后去核酸點位協調。
姜健夫婦一同報名參加社區防疫工作
盤溪第二社區的“新手書記”徐琳每天十幾小時連軸轉,是居民眼中的“拼命三郎”。徐琳的孩子今年讀小學五年級,長時間的加班使她抽不出空兼顧孩子的生活、學習,最近幾天她的孩子總在中午給她送便當,并直白地說:“媽媽,我就是想來見見你。你每天早出晚歸,我很久沒有和你好好說過話啦。”
退休黨員姜健是南環第三社區黨委委員。姜健和他的夫人報名參加社區防疫工作,雖然他們都已近70歲,但每次全員核酸,這對防疫夫妻檔始終堅守一線,無懼風雨。
“肖萍,聽到你的喇叭聲,我帶上身份證就來了。”南環第三社區開展全員核酸,肖萍負責人民路上222號小區采集點,由于該采集點距離社區距離遠,她早上4點就趕到社區,為“大白”和“小藍”進行簡單培訓。早上6點,肖萍拿上喇叭叫居民起床做核酸。下午,肖萍再次化身“小藍”與志愿者為居家隔離的居民倒垃圾,到小區張貼防疫宣傳海報。連日的負荷讓她膝蓋脹痛,晚上常常要涂上活絡油才能入睡。肖萍扎根社區12年,同事們都稱她做起事來跟打了雞血一樣,充滿活力的她潛移默化地也在影響身邊人。一個多月時間,原本居民眼里圓潤的“小野貓”消瘦了10多斤,可她還是樂呵呵地說:“沒關系的,疫情總會過去,到那時我們再一起好好休息,共享繁華姑蘇生活。”
疫情下沒有人是一座孤島,大家都在攜手共進、挺身而出。“小區里的路線我們熟悉,這項任務交給我們,盡管放心。”近日,家住萬佳花苑的美團外賣小哥沈鑫達主動來到吳門橋街道四季晶華社區,看到社區人手不足,他立即聯系單位負責人,說明了社區需求。不到半小時,單位就安排5位外賣小哥到社區助力,在一番培訓后,他們帶好裝備,匆匆奔赴各個小區。
王德樂是憶橋弄街上的商鋪老板,清晨5點,他冒雨趕到社區穿上“小藍”,前來支援。在點位上為做完核酸的居民發放“核酸采樣卡”,并時刻關注帳篷頂上的積水。雨水積到一定程度,王德樂就用雨傘清理。那天風雨很大,雨水聚積在帳篷上,帳篷岌岌可危時,他和幾個志愿者立即把帳篷修好。即使穿著雨衣,一天下來,站了七八個小時,衣服鞋子里里外外全部濕透。點位長勸他和其他志愿者輪換休息一下,他總是擺擺手。之后有一天也是雨天,王德樂再次一大早趕到社區當志愿者,很快投入忘我的工作中。
鄭永華是姑蘇區檢察院下沉解放社區的書記助理,從第一天來社區報到,鄭永華不僅好學還積極主動,居家隔離人員核酸采樣、居家健康監測人員的生活垃圾清運等工作,他都主動承擔。每次社區有需要,他主動放棄休息,與大家一起加班加點。
蘇州本輪疫情發生以來,吳門橋街道轄區形成了群防群治合力,29個社區的工作人員義無反顧地沖在防控最前線,用責任和擔當守護居民的生命安全和健康。在這期間也涌現了很多優秀志愿者。沒有從天而降的英雄,只有挺身而出的平凡人,每個人都是懷著一點點對蘇州的信念,微光聚起來,便會點亮曙光。
蘇州軌道交通集團志愿者下沉福星社區,助力疫情防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