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陳佳慧

隨著立夏節氣的到來,姑蘇古城里增添了一些初夏的氣息。白天晴空萬里,傍晚涼風習習,人們按捺著閑逛姑蘇的念頭,卻已經默默在心中做起了計劃。姑蘇區虎丘街道轄區內的山塘街,必然是名單里最重要的一處。
談及這條七里老街,有人會想到豐盛的早餐、林立的店鋪、古老的會館、滄桑的古橋、可愛的“七貍”,以及在通貴橋附近,一邊等著游船,一邊欣賞著山塘古戲臺上傳統戲曲的熱鬧場景。歷史悠久的山塘街景點眾多,這小小的戲臺,早已成為了人們心中的標志性建筑。
戲臺,曾經在蘇州百姓心中并不只是唱戲的地方。它最早是祭神用的社戲場所。那可是祈求風調雨順、國泰民安的大事。
以清代為例,蘇州人會在春天來山塘看會?!肚寮武洝酚涊d:“清明日,官府至虎丘郡厲壇,致祭無祀。游人駢集山塘,號為‘看會’……每會至壇,簫鼓悠揚,旌旗璀璨,鹵簿臺閣,斗麗爭妍。”蔡云《吳歈》云:“紛紛神役與神囚,多事舁神到虎丘。卻愛巡風小兒女,繡衣花帽騁驛駟。”郭磨《山塘竹枝詞》云:“靈旗社鼓說迎神,長吏同班露冕春。一例折腰手版內,那知張翰與王殉?!彪S著歷史的發展,祭神變成了歡慶的節日,戲臺也變成了舉辦廟會、豐富民俗生活,并且免費為百姓開放的娛樂場所。
時至今日,蘇州還保留了十幾處古戲臺,但大都“藏”在園林或者私宅內,山塘古戲臺則是難得佇立在繁華街道旁,真正給人們“看白戲”的地方。
這座古戲臺造型相當精美。坐北朝南的戲臺有著黛瓦結頂飛檐翹角。戲臺呈正方形,分為上下兩層。四角有四根方形石柱,支撐起了戲臺。戲臺的形制結構為懸山式,塑有“龍吻脊”,翹起的“戧檐”上排列著蹲獸。兩側飛檐下各懸掛著一串紅燈籠,帶來了繁華紅塵之感。東西兩側木柱間,分別鑲嵌著斗拱、墊栱板和掛落,垂蓮柱錯落其間。與眾不同的是,這個三面圍著短欄的戲臺,天棚中央并不設圓形藻井,而是以向內凹的長方形船篷軒代替,或許正是與戲臺對面的山塘河以及數百年前的“船戲”相對應。戲臺中間為雕花圓光罩,兩側為門宕,前臺正面懸掛著一塊題有“盛世華章”的黑底金字匾額,“映照”著臺下絡繹不絕的游客和行人。
或許你不知道,這個如此契合山塘“氣質”的古戲臺,是從別處移過來的。戲臺原先在東匯路的安齊王廟內。安齊王廟共有三進,第一進便是頭門戲樓及東、西看樓。2003年,安齊王廟所在道路拓寬,古戲臺被完整地搬到了山塘街上,并被列入“蘇州市控制保護建筑”名單。
保持了原汁原味傳統風貌的古戲臺,儼然成為了山塘街一處重要景觀。戲臺上常演出各類戲曲節目,并在節慶日舉辦山塘各類慶典活動,來展示山塘地區豐富的文化底蘊,弘揚吳文化。

事實上,古戲臺作用的演變并沒有就此止步。風貌猶在的它,作用已經不止于拍照和看戲。2021年9月,山塘街古戲臺的改造提升項目正式完成,以“山塘玩家”文化藝術集合空間的新面貌向市民游客開放。“山塘玩家”文化藝術集合空間分為山塘街173號的“七里山塘·通貴”和山塘街176號的“七里山塘·美仁”兩部分,其中的176號正是古戲臺。改造升級后戲臺的外觀結構沒有改變,內部卻別有乾坤。一樓采用玻璃木門窗引入自然光線,營造出輕松明快的氛圍。二樓的房梁、木門窗均保留了原有老建筑的肌理,整體空間內包含著文創產品、咖啡文化、貍貓郵局、琴川書店、城市手禮等五個板塊。從前,人們經過古戲臺,或是駐足看戲,或是停下拍照,如今則可以在古戲臺下面的咖啡店買杯咖啡,淘一淘文創產品,或者干脆閑坐戲臺下,與家人朋友享受悠然時光。煥發新活力的山塘古戲臺,吸引了更多市民游客前來體驗。據了解,山塘街將以這處文化藝術集合空間為主,引入更多美食、咖啡、輕食等新興休閑業態,利用街區旅游品牌及流量優勢,進一步提高山塘街業態水平、街區品質,推動山塘歷史街區更高質量地發展。
休閑游購之外,古戲臺內還建有虎丘街道“七里紅棠”區域黨建工作站,主要為轄區企事業單位、社區、共建單位黨員群眾提供文化宣傳、古跡保護、志愿服務等綜合服務,以特色化的區域黨建引領高質量文旅融合發展。其中的“紅悅書房”內有紅色故事、兒童文學、幼兒漫畫等種類豐富的書籍,并為游客和居民提供熱水供應等暖心服務。古戲臺,更體現了今日“大美虎丘,錦繡山塘”的新風尚。
夏日將至,山塘將被覆蓋上一層更濃郁的季節色彩。待疫情消散,一起相約古戲臺下,品味繁華姑蘇內七里老街獨有的底蘊與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