喻大軍 李志祥 王 凱
蚌埠醫學院第一附屬醫院腫瘤外科,安徽蚌埠 233000
胃癌是世界范圍內最常見的惡性腫瘤之一。胃癌的發病率和死亡率均在世界癌癥排名榜前列[1-2],其中約43%的患者在中國,2015 年有480 000 例新患者和340 000 例死亡患者[3]。在晚期階段,胃癌只能對癥治療而不能完全治愈。因此,探索早期具有診斷價值的腫瘤標志物對于胃癌患者至關重要,可以給予個體化的治療,提高患者生存率[4]。脂肪酶H(lipase member H,LIPH)是一種編碼膜結合蛋白酶的基因,既往關于LIPH 的研究主要集中于突變及其與少毛癥的關系[5-7]。近期,關于LIPH 的研究主要是其在乳腺癌、肺癌、甲狀腺癌和胰腺癌中的意義[8-11]。本研究通過分析LIPH在胃癌組織中的表達情況和臨床病理學特征關系,探索LIPH 與胃癌預后關系。
正常胃黏膜細胞GES-1 和胃癌細胞SGC-7901、AGS、MGC-803、BGC-823、MKN-45 均購自中科院細胞研究所。同時選取2014 年1 月至2015 年12 月于蚌埠醫學院第一附屬醫院(以下簡稱“我院”)行外科手術的95 例胃癌患者,收集其癌組織和癌旁組織的蠟塊標本。所有患者均診斷明確為胃惡性腫瘤,并且在進行胃癌根治術前均未接受任何形式的治療。研究前全部患者均簽署知情同意書,同意參與相關研究。研究方案由我院倫理委員會進行審核和批準。
鼠抗人抗體LIPH(ab192615)、β-actin(ab6276)購自英國艾博抗公司,二抗鼠抗(S0002)抗體購自美國Affinity 生物公司。RPMI-1640 培養基(11875119)、胰蛋白酶(25200072)購自美國Gibco 公司,胎牛血清(11011-8611)購自浙江天杭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蛋白印跡試劑盒(P0012A)及BCA 蛋白濃度測量試劑盒(P0012S)購自上海碧云天生物技術公司。
正常胃黏膜細胞GES-1 和胃癌細胞SGC-7901、AGS、MGC-803、BGC-823、MKN-45 細胞均使用RPMI1640 培養基進行培養。培養基按10%胎牛血清、1%青霉素和鏈霉素配置,細胞均培養于37℃、5%CO2飽和度濕度條件下的培養箱中。當細胞生長至培養皿70%時,使用0.25%胰酶進行傳代操作,2~3 d 傳代1 次。
使用RIPA 裂解液將細胞在冰上裂解30 min。在4℃、14 000 g 狀態下離心10 min,收集上清液。隨后使用BCA 法測量蛋白質濃度。使用SDS-PAGE 凝膠分離蛋白質,并通過轉膜將蛋白轉印到PVDF 膜上。將PVDF 膜封閉在含有5%脫脂牛奶中2 h。封閉結束后,使用TBS 溶液洗膜3 次,5 min/次。洗膜結束后分別與LIPH(1∶1000)、β-actin(1∶1000)一抗孵育,放入4℃冰箱中過夜。隨后將PVDF 膜與鼠二抗(1∶1000)室溫孵育2 h 并放于搖床中充分結合。最后使用ECL 顯影液對條帶進行顯影,利用暗室曝光顯影。
對95 例患者的癌組織和癌旁組織的蠟塊標本進行切片、脫蠟等處理。然后通過SP 法進行免疫反應,滴加一抗LIPH(1∶200),4℃冰箱孵育過夜。加二抗(1∶500),室溫孵育1 h。DAB 化學染色,蘇木精復染。酒精梯度脫水,二甲苯透明,中性樹脂封片。通過根據切片染色面積和棕黃色顆粒判斷免疫組化結果。結合統計學分析,研究LIPH 與臨床病理特征。免疫組化結果判讀:細胞漿可見棕黃色顆粒。將每張切片隨機選取5 個高倍視野(400×),按陽性著色強度和陽性細胞百分比進行評分,陽性著色強度:0 分(陰性),1 分(弱陽性,淺黃色),2 分(中等陽性,棕黃色),3 分(強陽性,褐色)。陽性細胞百分比:0 分(0%~<1%),1 分(1%~<25%),2 分(25%~<50%),3 分(50%~<75%),4 分(75%~<100%)。免疫染色總分=陽性著色強度×陽性細胞百分比評分。總分范圍0~12 分,0~4 分為陰性,5~12 分為陽性[12-13]。免疫組化讀片結果均由兩名以上高級別病理醫師共同完成。
將95 例患者按LIPH 表達情況分為陽性組和陰性組,對兩組進行為期60 個月的隨訪。
采用SPSS 22.0 對所得數據進行統計學分析,計量資料采用均數±標準差()表示,比較采用t 檢驗;計數資料采用百分率表示,比較采用χ2檢驗。采用Kaplan-Meier 法進行生存分析,log-rank 檢驗進行生存曲線比較。采用Cox 比例風險回歸模型進行影響因素分析。以P <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胃癌細胞株MGC-803、AGS、MKN-45、BGC-823、SGC-7901 的LIPH 表達高于正常胃黏膜細胞GES-1,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0.05)。見圖1。
免疫組化結果顯示,胃癌組織中LIPH 陽性表達呈棕色或者棕褐色,見圖2。癌組織中LIPH 陽性率高于癌旁組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0.05)。見表1。

表1 胃癌患者癌組織及癌旁組織中LIPH 表達情況[例(%)]
隨訪60 個月,95 例患者中死亡人數74 例,累積生存率為22.1%。Kaplan-Meier 分析結果顯示,陽性組累積生存率低于陰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logrank χ2=25.513,P <0.001)。見圖3。
單因素分析結果顯示,LIPH 表達、浸潤深度、淋巴結轉移情況、TNM 分期、分化程度均與胃癌預后相關(P <0.05)。多因素分析結果顯示,LIPH 表達陰性、浸潤深度T1~T2、無淋巴結轉移、TNM 分期Ⅰ期均為胃癌患者預后保護因素(HR <1,P <0.05)。見表2。

表2 胃癌患者預后的影響因素分析
胃癌是世界上最常見的惡性腫瘤之一[14]。近些年來,胃癌患者的治療方法仍然以手術為主[15]。但是大部分患者在病程中仍然發生了遠處轉移。因此迫切需要發現一種生物標志物和治療靶點。LIPH 促進腸道吸收的脂肪酸或用作能源或能源儲備[16]。LIPH 被證明促進乳腺癌細胞增殖[17]、轉移[18]。LIPH 在肺腺癌及非小細胞肺癌患者中表達上升[19-20]。但也有研究顯示,在食管腺癌中LIPH 的高表達與患者生存時間的延長呈正相關,具有評價預后的價值[21]。本研究結果顯示,LIPH 在胃癌組織中的表達陽性率高于癌旁組織。多因素分析結果顯示LIPH 表達陰性、浸潤深度T1~T2、無淋巴結轉移、TNM 分期Ⅰ期均為胃癌患者預后保護因素,提示LIPH 可能是一種腫瘤預后的標志物。磷脂酰肌醇3-激酶/蛋白激酶B 信號通路在調控癌癥細胞的多種生物學行為中起到重要作用[22-25]。因此,后期將選擇該通路進行預實驗,探索LIPH 調控胃癌增殖的作用機制。
綜上,LIPH 在胃癌組織中高表達,并與胃癌預后相關。檢測LIPH 表達情況為胃癌患者的治療提供新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