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佳欣 紀海茹 任立群 齊潔敏 (承德醫學院病理教研室,河北 承德 067000)
胃癌是我國常見的消化道惡性腫瘤,其發病率較高,多數患者進展到中晚期才被確診,易復發,且預后不佳〔1〕,給人類生命健康帶來嚴重威脅。雖然目前胃癌的治療方法有一定進步,但是治療效果一般,5年生存率依舊不高〔2〕。有研究顯示炎癥〔3〕和細胞凋亡異常〔4〕與腫瘤發生及演變有著緊密的聯系。白細胞介素(IL)-32作為促炎細胞因子,在促進腫瘤生成,調控細胞凋亡或增殖中扮演著極其重要的角色〔5〕。凋亡蛋白酶激活因子(Apaf)-1是調節細胞凋亡的關鍵因子,被認為是凋亡體的核心。目前關于IL-32、Apaf-1在胃癌組織中的研究少有報道,同步檢測兩者相關性文章還未見報道。本研究探討IL-32、Apaf-1蛋白在胃癌組織中的表達及意義。
1.1臨床資料 2018年10月至2019年11月承德醫學院附屬醫院及秦皇島市中心醫院60例胃癌患者手術切除后的組織標本,所有患者經臨床病理診斷確診為胃腺癌,手術前均未進行放、化療治療。另選取同期60例正常胃黏膜上皮組織標本(距離胃癌組織邊緣>5 cm)作為本次實驗研究的對照。
1.2染色方法
1.2.1主要試劑 購買IL-32兔抗人多克隆抗體(美國Affinity公司)、Apaf-1兔抗人多克隆抗體(美國Cell Signal公司)、免疫組化(SP)試劑盒(北京中杉金橋公司)等。
1.2.2SP法 甲醛溶液固定好組織標本,進行石蠟包埋,4 μm厚切片,根據免疫組化試劑盒說明書步驟進行規范操作,陽性對照組為已知的陽性胃腺癌切片,空白對照組用磷酸鹽緩沖液(PBS)代替一抗。
1.3實驗結果判定標準 經低倍及高倍光學顯微鏡觀察,IL-32、Apaf-1蛋白主要定位于細胞質中,呈現明確著色的黃色或棕黃色顆粒即可判定為陽性反應。每張切片隨機選擇5個不同高倍顯微鏡(×400)下的視野用于后續觀察,按照染色強度高低及陽性細胞數占比兩項結果綜合判定陽性表達。根據染色強度判定陽性評分:無染色計為0分;染色強度呈淡黃色計為1 分;棕黃色計為2 分;棕褐色計為3 分,按照陽性染色細胞數所占比例判定陽性評分:陽性細胞數百分率<5% 計為0分;≥5%且<25%計為1分;≥25%且<50%計為2分;≥50%計為3分。將以上兩項判定的得分相乘即可得到最終結果:乘積0~1分判定為陰性(-),>1分判定為陽性(+)〔6〕。
1.4統計學分析 采用SPSS26.0軟件進行χ2檢驗、Spearman等級相關分析。
2.1IL-32、Apaf-1蛋白在胃癌及正常胃黏膜上皮組織中表達情況 胃癌組織與正常胃黏膜上皮組織中IL-32、Apaf-1蛋白陽性表達率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70.0%(42/60) vs 38.3%(23/60)、31.7%(19/60) vs 75.0%(45/60);χ2=12.117、22.634,均P<0.001〕。見圖1。

圖1 IL-32、Apaf-1蛋白表達情況(SP法,×400)
2.2IL-32、Apaf-1蛋白表達與胃癌臨床病理參數的關系 IL-32、Apaf-1表達與患者的性別差異、年齡大小均無顯著相關性(P>0.05),與胃癌分化程度的高低、有無淋巴結轉移、TNM臨床分期情況、浸潤深度的不同均明顯相關(P<0.05,P<0.01)。見表1。

表1 IL-32、Apaf-1蛋白表達與胃癌臨床病理參數的關系〔n(%)〕
2.3IL-32、Apaf-1在胃癌組織中表達相關性 42例IL-32陽性患者中Apaf-1陽性9例,IL-32、Apaf-1蛋白在胃癌組織中表達呈顯著負相關關系(r=-0.336,P=0.009)。
中國癌癥發病率增速最快,其中胃癌發病率、死亡率分別居于前三位〔7〕,高于全球平均水平〔8〕。
腫瘤微環境中存在大量炎癥細胞因子,IL-32作為一種促炎細胞因子,不僅與炎癥性疾病息息相關,對惡性腫瘤的生長有重要的調節作用〔9〕。楊正斌等〔10〕研究發現在肺癌組織中,IL-32的表達上調,并且隨組織分化程度降低而升高;Zhai等〔11〕發現IL-32蛋白在結腸癌組織中表達升高,與腫瘤大小和Dukes分期密切相關,認為IL-32可作為結腸癌患者新的預后生物標記物;在乳腺癌細胞的研究中發現,IL-32蛋白在乳腺癌細胞中表達升高,可促進腫瘤細胞生長,抵抗凋亡〔12〕。本研究結果提示IL-32蛋白的過表達可能參與了胃癌的發生、發展,并且對腫瘤的侵襲和轉移也有一定的促進作用,這與Tsai等〔13〕研究結果一致。
腫瘤的發生與細胞凋亡異常密切相關。Apaf-1作為一種促凋亡因子,可通過線粒體途徑促進腫瘤細胞凋亡,其在人類的各種正常組織中廣泛表達,而在腫瘤組織中卻呈現異常表達的狀態。Abdelrahman等〔14〕在漿液性卵巢癌病例中觀察到Apaf-1蛋白表達下調,并且與淋巴結轉移、腫瘤分化程度密切相關;李益波等〔15〕檢測到Apaf-1蛋白及mRNA在甲狀腺乳頭狀癌組織中為低表達;Ahn等〔16〕研究發現Apaf-1蛋白結直腸癌患者的組織中存在表達缺失的現象,猜測這種缺失與結直腸癌的復發有關。陳吉等〔17〕采用Western印跡技術檢測到Apaf-1蛋白在胃癌組織中表達下調,本實驗提示Apaf-1蛋白的低表達可能參與了胃癌的發生、發展。
綜上,胃癌的發生可能是由于IL-32表達升高,Apaf-1表達降低協同作用所致,可通過下一步細胞培養技術和動物模型實驗進一步探究二者的致癌機制,有助于對胃癌的預后判斷和靶向治療提供新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