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一夫
近期,銀保監會與央行聯合發布《關于加強新市民金融服務工作的通知》,引導金融機構加強滿足對“新市民”在創業、就業、住房、教育、醫療、養老等重點領域的金融需求。一時間,關于“新市民”的討論開始變得熱烈,學界普遍認為,“新市民”群體有望成為刺激內需的新抓手和主力軍,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新市民”究竟是怎樣一群人?
改革開放以來,伴隨著我國工業化、城鎮化進程加快,越來越多的農村富余勞動力轉移到城市里就業,久而久之便形成了一個特殊的社會群體——農民工,這便是“新市民”的雛形。然而由于歷史原因,農民工群體長期難以真正融入城市,他們常常被城市居民視為“打工仔”“外來妹”,甚至難以得到公平公正的待遇。在此背景下,國內一些城市開始涌現出“變農民工為新市民”的活動。
到了2014年7月,國家決策層召開會議時指出,對于長期居住在城市并有相對固定工作的農民工,要逐步讓他們融為城市“新市民”,享受同樣的基本公共服務,不能把他們視為城市“二等公民”;2017年,由住建部、財政部、人民銀行聯合發布的《全國住房公積金2017年年度報告》中,將農村轉移人口和新畢業大學生也納入了“新市民”的范疇。
而近期發布的《關于加強新市民金融服務工作的通知》,進一步明確了“新市民”涵蓋的人群范圍,即“因本人創業就業、子女上學、投靠子女等原因來到城鎮常住,未獲得當地戶籍或獲得當地戶籍不滿3年的各類群體,包括但不限于進城務工人員、新就業大中專畢業生等”。從規模上看,“新市民”已經多達3億人。
盡管過去的種種不公正待遇已得到了極大改善,但“新市民”群體依然面臨著許多困難。而首當其沖的,便是這個日益壯大的群體并沒有能夠獲得與之相匹配的金融服務。
究其原因,一方面,“新市民”群體大多采用靈活就業的方式,流動性較大,很多人都沒有穩定的工作崗位,并且工作內容也頻繁變換,因此很難提供穩定的收入證明,個人信用信息缺乏,授信更為困難;另一方面,部分“新市民”由于房、車等本地資產不足,缺少有效的抵押物,對于傳統金融機構來說,這一人群風險相對不可控,并非“優質客群”。
不可否認的是,“新市民”在推動我國工業化、城鎮化、現代化大發展中做出了重要貢獻,而作為城市化過程中規模擴張最快與發展潛力最大的群體,他們不僅是促消費擴內需與推動經濟增長的中堅力量,還是實現共同富裕戰略目標的關鍵一環。而“新市民”對于金融服務方面的訴求,不能也不該被忽視。
值得注意的是,“新市民”的現實訴求,并不是只有金融服務。
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的持續發展,越來越多的農村人口通過就業、入學等方式轉入城鎮,成為了名副其實的“新市民”,農民工人數更是多達2.93億,我國的常住人口城鎮化率也達到了64%左右。
然而從另一個角度看,我國的戶籍人口城鎮化率只有45%左右,與常住人口城鎮化率之間存在近20個百分點的缺口,而這一缺口的主要構成就是“新市民”群體;換句話說,雖然他們已經屬于常住城鎮人口,并在城鎮里工作和生活,但很多人都還沒有戶口,由此引發了一系列困難和阻礙,包括就業創業、租房買房、孩子上學、老人養老等等。
所以,想要切實解決“新市民”群體面臨的諸多現實問題,助力“新市民”真正融入城市,進而推動國民經濟更高質量發展,我們需要做的事情還有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