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萍娟
隨著幼兒教育的發展,幼兒教育的教學模式也在不斷創新。支架式教學法是指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創建教學情境,與幼兒進行積極互動,為幼兒的學習探究提供適當的引領和支持,為幼兒的成長提供“支架”的教學方法。種植活動有助于培養幼兒探索自然的興趣,鍛煉幼兒的觀察能力、探索能力和表達能力等。教師在大班幼兒種植活動中運用支架式教學法具有重要意義。
在組織大班幼兒開展種植活動前,教師應為幼兒構建自主調查支架,引導幼兒通過調查和討論等方式決定種植哪種植物,讓幼兒做好種植前的準備工作,激發幼兒探索大自然的興趣。在帶領大班幼兒開展種植活動時,教師可以選擇小白菜、向日葵、花生等植物,引導幼兒觀察、探索植物的生長環境以及形態特征,讓幼兒在照顧植物的過程中了解植物與光照、水分等元素的關系。
例如,筆者先詢問了大班幼兒想要種植哪種植物,他們的回答五花八門。有的幼兒說:“我想種火龍果,因為我非常喜歡吃火龍果,火龍果好甜呀!”有的幼兒說:“我想種玫瑰,玫瑰花很漂亮。”幼兒的興趣和想法各不相同。接著,筆者再次向幼兒提問:“你們想種植火龍果,對嗎?那你們知道火龍果一般都在什么地區生長嗎?它是在春夏秋冬哪個季節播種呢?”這一系列的問題引發了幼兒的好奇心。然后,筆者給幼兒布置了調查任務,讓幼兒通過查找資料以及詢問長輩等多種方式了解火龍果的特性和生長環境。最后,筆者讓幼兒介紹了自己了解的火龍果的相關知識,比如火龍果是熱帶、亞熱帶水果,在溫暖濕潤、光線充足的環境中生長比較迅速。如果是在春夏季栽培火龍果,那么要給植物多澆水。因為火龍果開花結果的時間較長,所以它并不適合現在種植。幼兒通過自主調查,最終選出了最適合在本地種植的植物——花生。在種植活動的前期準備工作中,教師引導幼兒通過自主調查的方式決定了種花生,培養了幼兒的自主探究思維,激發了幼兒探索自然的興趣。
在決定好想種植的植物后,教師應帶領幼兒選擇合適的種植環境,鼓勵幼兒思考、探究如何進行科學種植活動,并為幼兒構建自主觀察支架,增強大班幼兒的認知能力。

例如,在種植花生的準備環節,筆者先帶領幼兒進入種植區,引導幼兒探討種植花生的第一步應當做什么等問題。幼兒的回答各種各樣,如“挖土”“準備鏟子”“準備花生種子”等。接著,筆者告訴幼兒要先準備好花生種子,并且四、五月份是最適合種植花生的季節。在農產品市場挑選種子時,幼兒對各式各樣、花花綠綠的種子具有強烈的好奇心。他們興奮地問道:“老師,這個小小的、黃黃的、圓滾滾的是花生種子嗎?”筆者回答:“不是哦,這種黃色的小豆子是黃豆。”他們又問道:“那這個呢,它是白色的,跟花生很像,花生也是白色的。”“不是的,我吃過花生,花生應該有很硬的外殼,它有一層紅色的皮,里面才是白色的。”另一名幼兒反駁道。最后,經過一番觀察和討論,幼兒終于找到了花生種子。在挑選花生種子的過程中他們又出現了不同的選擇,如“我挑的是紅皮比較鮮艷的”“我挑的是沒有蟲洞的”“我就挑白白胖胖的花生米”。幼兒通過主動觀察了解到花生的不同特性,并說明了自己挑選花生種子的標準。這有助于鍛煉幼兒的觀察能力和表達能力,進而增強幼兒對事物的認知能力。
幼兒帶著精心挑選的花生種子回到種植區,開始進入真正的種植環節。在種植過程中,教師應為幼兒構建自主比較支架,引導幼兒自主比較花生種子的種植環境和種植方法,提升大班幼兒的理解能力。
例如,筆者先引導幼兒思考“花生種子應該種在什么樣的環境中呢?它是長在樹上、水里,還是長在土地里面呢?”這一系列問題,引導幼兒展開了熱烈的探討。他們爭相發表自己的想法,有的幼兒說:“我覺得花生應該長在樹上,就像花一樣。”有的幼兒說:“應該是種在土里吧,我爺爺說種子一般都是種在土里的。”還有的幼兒說:“我覺得花生是養在水里的,那樣就不用澆水了。”在筆者的提示下,幼兒知道了花生是在土壤里生長結果的。接著,筆者帶領幼兒選擇種植花生的土壤,并讓幼兒自主比較種植區幾塊土壤的不同。“這一塊土壤干,都裂開了。”“這一塊土壤是黑色的。”“這一塊土壤是黃色的,而且很干。”幼兒紛紛向同伴分享自己的發現,通過對比土壤的顏色、含水量、濕度等,他們得知了花生更適合在溫暖濕潤的土壤中生長。隨后,筆者講解了黑色的土壤所含的營養物質最豐富等知識點。最終,幼兒都選擇了顏色偏黑、質地較為濕潤的土壤,并在自己的種植區域做好了標記,以便后續進行觀察、記錄。教師引導幼兒比較不同種植土壤的優缺點,有助于提升幼兒的理解能力,促使幼兒科學地選擇更適合花生生長的環境。
在完成花生的種植任務后,教師應和幼兒共同制訂澆水施肥計劃和生長觀察計劃,讓幼兒守護好自己的花生種子,并為幼兒構建自主探究支架,培養大班幼兒的實踐探究能力和分析能力。
經過一段時間的培育,幼兒的花生種子發生了不同程度的變化。有的從土里冒出了細細小小的白色小芽兒;有的已經長出了白色根莖;有的還沒有任何動靜,超過了發芽期的時間。部分幼兒焦急地問筆者:“老師,為什么我們的花生種子還不發芽呀?”為了幫助幼兒探究失敗原因和解決辦法,筆者組織了一次班級探討會,讓花生種子未能成功發芽的幼兒向成功的幼兒請教經驗,并引導幼兒對比自身種植方法和其他幼兒種植方法的不同。同時,筆者向幼兒提議,將未能成功發芽的花生種子挖出來,仔細觀察種子的發育情況。幼兒通過探究和分析發現由于澆水次數太多,部分花生種子已經開始腐爛了。幼兒在種植過程中會碰到各種各樣的問題,教師應為幼兒提供及時的指導,幫助幼兒構建自主探究支架,讓幼兒學會發現問題、探究問題、解決問題。雖然幼兒的花生種子的生長速度不同,但經過一段時間的培養,大班幼兒的花生種子都成功發芽了。在探究過程中,教師要有意識地強化幼兒對種植植物的責任感,進而增強幼兒的實踐能力。

在花生種子生長的不同階段,教師應為幼兒構建自主回顧支架,幫助幼兒回顧與思考自己的花生種植記錄,并對不同的種植結果進行對比分析,以提高大班幼兒的思考能力。
例如,幼兒發現不同的花生苗結果情況不一樣。有的幼兒的花生苗結果非常多,個大飽滿;有的幼兒的花生苗結果則很少,只有四五顆;還有的幼兒的花生苗什么都沒有長出來。對此,筆者組織幼兒開展了花生種植交流分享會,鼓勵幼兒對照自己記錄的花生種植生長變化表,分享自己的種植經驗。收獲花生果實最多的幼兒分享說:“我的秘訣是經常除草,在我的花生苗開花期間,我發現有很多雜草在附近冒了出來,雜草會把花生苗需要的肥料和養分搶走。”另外一名失敗的幼兒說:“我的花生種植失敗了,但是我發現,不是因為沒有施肥,也不是因為沒有按時除草、澆水,而是我的花生苗被一個黑色塑料袋遮住了陽光,而植物生長需要陽光。”在這次花生種植活動中,幼兒獲得了不同的收獲,他們了解到水分、光照、土壤等因素對植物生長的不同影響。教師帶領幼兒回顧種植過程,可以讓幼兒認識到自己做得好的地方和做得不好的地方,促使幼兒學會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提高大班幼兒的自主思考能力。
綜上所述,教師在大班幼兒種植活動中運用支架式教學法能讓幼兒親身體驗種植過程,增強幼兒各方面的能力,激發幼兒探索自然的興趣,進而提升幼兒的科學文化素養,促進幼兒的全面發展。
(作者單位:江蘇省如皋市搬經鎮高明幼兒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