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鑫雨
幼兒年齡小,對于未知的事物具有強烈的好奇心,比如泥土里的小蟲子、馬路上的窨井蓋、廚房里的小勺子等,都會引發幼兒的好奇心。生活中蘊藏著豐富的科學教育資源,在教學實踐中,筆者踐行“科學活動生活化”的教育理念,從幼兒生活出發,結合幼兒身邊的事物開展幼兒科學教育,為幼兒提供有趣且有意義的材料,讓幼兒通過探索發現問題、解決問題,豐富幼兒的生活經驗。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提出,教師應引導幼兒對身邊的常見事物和現象的特點、變化規律產生興趣和探究的欲望,為每個幼兒都能運用多種感官、多種方式進行探索提供活動的條件,在幼兒生活經驗的基礎上,幫助幼兒了解自然、環境與人類生活的關系。在選擇生活化的科學教育內容時,教師應遵循一些基本的原則。一是科學性。教師選擇的科學教育內容應該符合科學的基本原理。二是啟蒙性。教師選擇的科學教育內容應當符合幼兒的認知基礎,接近幼兒的最近發展區。三是系統性。教師選擇的科學教育內容應遵循幼兒認知發展的基本規律。
(一)注重從教材資料中尋找內容
生活是科學的源泉,筆者注重教材內容的篩選和提煉,立足于幼兒的生活經驗,帶領幼兒探索科學與生活的關系,使幼兒感受到科學活動的樂趣。比如,筆者會和幼兒在春天共同尋覓青草,在夏天一起欣賞荷花,在秋天采擷有趣的葉子,在冬天進行有趣的化冰實驗,讓幼兒通過親身體驗感受事物的變化規律與內在聯系。例如,在主題活動“動物王國”中,筆者根據幼兒的已有經驗,為幼兒創設了豐富、輕松的探索環境,選擇了幼兒感興趣的動物作為探索對象,并將幼兒熟悉的一些動物圖片張貼在教室門口,讓幼兒自主選擇主題活動的內容。
(二)注重在一日生活中生成內容
幼兒一日生活的各個環節雖然較為零散,但其中蘊含著豐富的教育內容。教師應關注幼兒的探索興趣,根據幼兒的疑問和發現開展探究活動。例如,在“認識塑料制品”活動中,筆者提前準備好塑料藥瓶、塑料碗、洗發水瓶等材料,讓幼兒尋找這些材料之間的共同點。有的幼兒說:“藥瓶底部有數字2,洗發水瓶子底部也有數字2。”幼兒仔細觀察所有塑料制品,發現它們的底部都有不同的數字,且這些數字都具有特別的含義。在此基礎上,筆者對幼兒開展科學教育,充分挖掘科學教育的價值,讓幼兒在游戲中探索,在合作中交流,在創造中獲得成功的體驗。
(三)注重在生活現象中挖掘資源
幼兒具有獨特的眼光和敏銳的心靈,他們可以從電視節目或與家長的聊天談話中捕捉到有用的信息。教師要充分利用生活中的科學教育契機,挖掘幼兒感興趣的活動內容,引領幼兒開展科學探究活動,讓其享受科學探究帶來的樂趣。比如,教師可以組織幼兒探究各種奇妙的現象,如汽車經過時地面會振動等,讓幼兒和同伴合作進行探究,使他們體驗科學活動的真實性和趣味性。又比如,在日常生活中,幼兒可以看到或接觸各種各樣的圓圈,如奧迪車標、奧運五環圈、呼啦圈等,教師可以引導幼兒開展科學活動“神奇的圈”,讓幼兒通過探索了解圓圈的秘密,感受科學與生活的聯系。
(一)提高材料的利用率
教師應為幼兒提供生活中常見的、隨處可取的材料,并引導幼兒進行實驗探究,以激發幼兒參與科學探究活動的積極性,幫助其積累科學知識。例如,在“顏色變變變”主題科學探究活動中,筆者為幼兒提供了一些日常生活中的常見材料,如礦泉水瓶、瓶蓋、顏料等。首先,筆者通過“變魔術”的游戲導入,引導幼兒探究“水寶寶”變色的秘密。接著,筆者讓幼兒交換瓶蓋,觀察兩種顏色混合在一起后的變化。隨后,筆者組織幼兒探討他們所發現的顏色變化現象,讓幼兒感受顏色變化的奇妙。最后,筆者總結了顏色變化的原因,幫助幼兒積累了關于顏色變化的認知經驗,促進了教學目標的達成。
(二)材料投放的多變性
靈活多變的材料能吸引幼兒的注意力,激發幼兒的探究欲望。筆者在班級內設置了專門的區域作為“科學探究區”,并投放了瓶子、袋子、盒子、紙牌等幼兒熟悉的、生活化的材料,引導幼兒利用這些材料開展探究活動,以發展幼兒的觀察力和思維力。比如,在以“奇妙的洞洞”為主題的科學探究活動中,筆者帶領幼兒對廢舊的電視機包裝箱進行了改造。首先,筆者在箱子上隨機挖了一些不同大小的、不同形狀的小洞。接著,筆者基于這些奇怪形狀的小洞,用彩色筆進行了添畫,將這些小洞變成了不同小動物的家。最后,筆者詢問了幼兒“小白兔、小雞、小鴨、小狗等小動物的家在哪里”“這些小動物在家里會發生哪些有趣的事”等問題,并引導幼兒對小動物的生活習性進行了探究。這激發了幼兒的探究欲望,進一步提升了幼兒的科學素養。
(三)提高對廢舊材料的利用率
在選擇生活化的科學教學材料時,教師應關注幼兒的興趣,根據幼兒的年齡特征和接受能力,選擇多樣化、與幼兒生活緊密聯系的材料,引導幼兒養成珍惜身邊資源的好習慣。在實踐活動中,教師應充分利用家長和社區資源,收集生活中的各種廢舊材料,選擇合適的科學教育材料開展科學教育活動。比如,教師可以收集各種紙牌,讓幼兒思考如何讓紙牌豎起來,比一比誰搭的房子高;教師還可以收集各種包裝盒,作為幼兒制作迷宮的材料。又比如,在科學活動“會站立的蛋寶寶”中,筆者發動家長為幼兒準備了廢舊的瓶子、吸管、盒子、碎布等材料,讓幼兒探索使雞蛋豎起來的方法,激發了幼兒進行科學探究的興趣。
(一)創設生活化的情境
教師可以創設生活化的活動情境,激發幼兒的探索熱情,加深幼兒對探索過程和操作結果的印象,增強幼兒的觀察能力、思維能力和探索能力。例如,筆者在班級的“科學自然角”,張貼了植物生長過程圖,以便于幼兒了解植物各個生長期的形態。
筆者還和幼兒一起種植收集來的種子,引導幼兒觀察植物的生長過程,幫助幼兒了解不同季節的植物,感受大自然的神奇。再如,在“塑料容器上的秘密”活動中,筆者創設了一家塑料制品小超市,里面擺放了琳瑯滿目的塑料制品。在筆者的引導下,幼兒通過觀察、比較、分類等環節,發現了關于塑料制品的一些秘密。
(二)運用生活化的游戲
教師應秉持“從生活中來,到生活中去”的教育原則,在科學活動中運用幼兒感興趣的、生活化的游戲。比如,在科學活動“酸酸甜甜的山楂果”中,筆者引導幼兒通過看、摸、聞等了解了山楂果的特性。同時,考慮到山楂果的味道較酸,筆者帶領幼兒動手制作糖葫蘆。當幼兒將一個個山楂果串起來,并裹上甜甜的蜂蜜時,他們的臉上露出了燦爛的笑容。又比如,在“有趣的鼻子”活動中,筆者設計了一個“猜猜猜”的游戲,先將幼兒的鼻子拍成特寫,再隨機抽出幾張照片,讓幼兒根據鼻子的特征猜一猜是誰。在活動中,幼兒帶著問題仔細觀察、認真思考,經過辨別和討論后,他們發現了鼻子之間的差異。教師將科學教育與幼兒生活相結合,可以把枯燥、深奧的科學知識變得生動有趣,激發幼兒對科學的探究興趣。

總之,生活因科學而精彩,科學因生活而燦爛。教師應以《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科學領域的具體目標為導向,為幼兒精心選擇生活化的科學活動內容,通過多樣化的科學活動材料,運用生活化的科學教育手段,引發幼兒對科學的探究興趣,使科學活動成為具有探索性和開放性的、幼兒喜愛的學習活動。
(作者單位:江蘇省如皋市如城光華幼兒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