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玲
著名教育家陳鶴琴認為:“孩子生來就是好動的,以游戲為生命的幼兒美術活動也可以說是一種游戲活動,美術活動一般都是在看看、想想、畫畫、做做、玩玩的過程中進行的。”繪畫是幼兒的第二語言,是幼兒自我表達的工具。教師在美術繪畫活動中,要著重培養幼兒的審美能力,促進幼兒創造力和想象力的發展,提高幼兒的藝術表現力,促進幼兒的全面發展。
筆者結合自身的實踐經驗,基于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從以下幾個方面談談如何在美術繪畫活動中促進幼兒的發展、提高幼兒的藝術表現力,希望得到專家、同行的指點。
在幼兒美術繪畫活動中,教師除了要培養幼兒表現美的愿望以及初步鑒賞美的能力,還要重視幼兒的繪畫體驗,提高幼兒的審美能力。教師要結合幼兒的心理需求、年齡特點,引導幼兒在生活中發現美、欣賞美,以激發幼兒的想象力、創造力,引導幼兒積累繪畫經驗,促進幼兒藝術表現力的提升。
(一)發現生活中的美
羅丹認為:“生活中并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美的眼睛。”教師在繪畫活動中應有意識地引導幼兒去發現生活中的美。比如,春天的金黃油菜花、夏天的出水芙蓉、秋天的豐收田野、冬天的皚皚白雪等。這些美好的事物能給幼兒帶來極強的視覺沖擊和美的感受,有助于提升幼兒的審美水平和藝術表現力。
(二)欣賞名畫的藝術魅力
欣賞名畫是提高幼兒審美能力和藝術表現力的有效方法。藝術教育的目的是讓幼兒發現美、欣賞美、理解美。名畫欣賞活動可以有效地提高幼兒對美的感知能力和對藝術的鑒賞能力。比如,筆者帶領幼兒欣賞凡·高的《向日葵》,作品中富有運動感的花瓣、色彩對比強烈的畫面,讓幼兒耳目一新;齊白石的《蝦》中,粗壯濃厚的茨菇與輕靈纖細的群蝦形成了鮮明對比,每一只蝦都畫得栩栩如生,讓幼兒贊嘆不已。幼兒通過名畫欣賞活動,打開了一扇通往藝術殿堂的大門。教師要鍛煉幼兒的審美感知能力,提高幼兒的審美水平,激發幼兒的創作欲望,提升幼兒的藝術表現力。
教師在繪畫活動中不僅要傳授幼兒繪畫技能,還要提高幼兒的審美水平和創造力。教師要精心設計教學環境,在課堂上營造出寬松和諧的學習氣氛,師生之間進行積極的互動交流,增加幼兒的學習興趣,有效提升課堂質量。筆者認為教師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以營造寬松愉悅的教學環境。
(一)為幼兒提供豐富多樣的繪畫材料
在幼兒園的繪畫活動中,教師應為幼兒提供豐富多樣的繪畫材料,鼓勵幼兒進行自由創作。多樣化的繪畫材料包括各種各樣的畫筆、各種材質的紙張以及各種色彩的顏料等。同時,教師還可以為幼兒提供一些輔助性的繪畫材料,如沙子、小石塊、粉筆頭等,增加繪畫材料的豐富性和多樣性,寓教于樂。
(二)引導幼兒學習豐富多樣的繪畫形式
在幼兒園開展的美術繪畫活動中,教師要引導幼兒學習不同的繪畫形式,如水粉畫、線描畫、手指點畫、吹畫、蔬菜印畫、車輪滾畫、泡泡畫、寫生畫等。比如,小班幼兒在描繪春天的桃花時,筆者讓幼兒用手指粘上粉紅色的顏料,在畫紙上進行手指點畫,不一會兒,一棵開滿粉紅桃花的桃樹就呈現在了眼前。中班幼兒在創作蔬菜印畫《大樹》時,筆者將包菜豎著切開,然后讓幼兒利用包菜沾染綠色顏料,在白紙上進行印畫,最后一棵綠意盎然的大樹就拓印出來了。
(三)在繪畫活動中穿插生動的故事
教師在繪畫活動中可以適當地穿插一些美術故事,吸引幼兒的注意力,讓幼兒迅速地進入作畫狀態。比如,筆者在講“抒情怡神和寫意花鳥畫”這一課程章節時,可為幼兒講述齊白石畫蝦的故事。課堂氣氛變得輕松愉悅,幼兒學習花鳥畫的熱情高漲。
(四)關注幼兒的情感體驗
教師在繪畫活動中除了關注幼兒作品,還應關注幼兒在繪畫活動中的情感體驗。繪兒繪畫活動的目的是培養幼兒發現美、表現美、創造美的能力,幼兒創作的過程是幼兒情感動態發展的表現。在輕松愉悅的氛圍中,幼兒更容易融入繪畫活動,這有助于提升幼兒的藝術表現力,豐富幼兒的繪畫體驗。在繪畫活動中,教師應為幼兒構建輕松、愉悅、和諧的心理活動環境,讓幼兒在繪畫活動中放松心情、大膽創新、自由想象,創造出獨一無二的繪畫作品,以展現幼兒所特有的藝術表現能力。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明確指出:“幼兒是教育活動的積極參與者而非被動接受者,活動內容必須與幼兒興趣、需要及接受能力相吻合。”在幼兒美術繪畫活動中,教師要根據幼兒的興趣需要和生活經驗,引導幼兒最近發展區的發展。
比如,在大班幼兒“手掌畫”活動中,筆者先讓幼兒觀察自己的小手,幼兒發現每只手五根手指的長短和粗細都不一樣。然后,筆者讓幼兒畫出手掌的輪廓,鼓勵幼兒大膽想象,組織幼兒討論手掌輪廓看著像什么、可以將手掌變成什么等問題。在討論過程中,有的幼兒說手掌可以變成孔雀,有的幼兒說可以變成大樹,有的幼兒說可以變成樹葉和小鳥。最后,筆者指導幼兒根據手掌的形狀進行添畫、涂色活動。根據形狀進行添畫活動是幼兒園常見的一種美術教學活動,它有助于開拓幼兒思維,發展幼兒的想象力與創造力。
除了添畫,教師還可以引導幼兒學習其他的藝術表現形式,如印畫、線描畫、色彩畫、廢舊物品粘貼畫、沙畫等。教師要從幼兒實際的繪畫水平出發,設計有趣的繪畫教學活動,引導幼兒掌握一定的繪畫技巧。比如在線描畫中,幼兒可以掌握圖形排列的規律;在色彩畫中,幼兒可以學習色彩表現技巧等。教師要用心指導幼兒,讓幼兒在實踐中慢慢獲得一定的藝術表現技巧。
教師在繪畫活動中創設游戲化的教學情境,能增加繪畫活動的趣味性,激發幼兒的創造性和主動性,讓繪畫活動更精彩。
比如,在小班幼兒“籠中的老虎”主題繪畫活動中,筆者先用夸張的口吻烘托活動氛圍:“老虎要出來了,怎么辦?”幼兒回答:“趕緊關住它。”筆者邊說邊示范,在畫紙上畫了交叉的橫線與豎線,同時對幼兒說:“密密的籠子才能關住老虎,來跟老師畫籠子。”幼兒在有趣的語言情境中,可以更快掌握橫線豎線的畫法。
又比如,在大班幼兒“螞蟻和西瓜”主題繪畫活動中,筆者先引導幼兒觀察視頻和圖畫中的螞蟻,讓幼兒了解螞蟻的形態和動作特征。接著筆者提問:“螞蟻是怎么運送食物的?誰來學一學螞蟻的動作?螞蟻的表情是什么樣子的?”在這個游戲中,幼兒模仿了螞蟻搬運糧食時的動作、表情,進一步掌握了螞蟻的形態特征。在添畫想象的過程中,筆者用兒歌提示幼兒螞蟻的動態畫法:“小手小腳彎一彎,眼睛嘴巴動一動,觸角觸角翹一翹,可愛的螞蟻出現了。”游戲化的教學情境有助于提升幼兒的藝術表現力,促進幼兒繪畫水平的提高。
教師是幼兒美術繪畫活動的引導者。在對幼兒的繪畫作品進行分析時,教師要充分發揮評價的指導作用,豐富幼兒的創作經驗,讓幼兒明白自己作品的亮點和不足,幫助幼兒明確今后努力的方向。
教育藝術的本質不在于傳授本領,而在于激勵喚醒和鼓舞。教師要以鼓勵為主,利用生動的語言,指出幼兒繪畫作品中的優點,如“這幅畫真棒,布局合理,看著就覺得美”“誰畫的蝴蝶真漂亮,顏色鮮艷、左右對稱”“這是誰的畫,想象力真豐富”。教師的正面激勵能增強幼兒的自信心,激發幼兒參與繪畫活動的熱情,進而提升幼兒的藝術表現力。
教師切忌用“像”或“不像”等標準去簡單評判幼兒的繪畫作品,這不利于解放幼兒的天性,容易讓幼兒喪失繪畫的信心。在一次繪畫活動中,個別幼兒畫出了方形的蘋果。筆者沒有簡單否定,而是鼓勵幼兒大膽說出自己的創作動機。幼兒說:“如果有誰能發明方形蘋果,那么蘋果就不會在桌子上滾來滾去了,方形蘋果味道更甜、營養更豐富。”幼兒豐富的想象力讓筆者大為贊賞。
總之,教師要基于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開展高效的幼兒美術繪畫活動,培養幼兒的審美意識,提高幼兒的情感表達能力,讓繪畫活動真正成為促進幼兒藝術表現力提升的“助推器”。
(作者單位:江蘇省如皋市如城光華幼兒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