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小美
《3~6歲幼兒學習與發展指南》(以下簡稱為《指南》)認為,幼兒以直接經驗為基礎,在游戲和日常生活中積累經驗。教師要珍視游戲和生活的獨特價值,為幼兒創設豐富的教育環境,合理安排幼兒的一日生活,滿足幼兒通過直接感知、實際操作和親身體驗獲取經驗的需要。繩是日常生活中常見的低結構材料,具有取材方便、價格便宜、環保安全等特點。在幼兒園教學中,教師應重視繩藝活動對幼兒成長的促進作用,激發幼兒玩繩的興趣,以豐富幼兒的生活體驗,鍛煉幼兒的動手能力,提升幼兒的創造力和想象力,促進幼兒身心的全面發展。
《指南》認為,幼兒園活動對幼兒今后的學習和發展具有重要的奠基作用。教師應充分發揮繩藝活動的積極影響,在教學活動中發展幼兒的動手能力,提高幼兒的實踐能力,促進幼兒身心的全面發展。
(一)全面性原則
《指南》指出:“幼兒的發展是一個持續、漸進的過程,同時也表現出一定的階段性特征。”在進行繩藝活動時,教師應遵循全面性原則,確保每一位幼兒都能在活動中動手、動腦,促進幼兒各項技能的發展。
例如,在繞繩線活動中,筆者用雙手交替開火車的方式引導幼兒繞繩球。一些幼兒理解能力較強,可以快速掌握繞繩球的要領;一些幼兒理解能力較弱,不愿意動手繞繩,習慣于消極等待。針對以上情況,筆者開展了“小老師”幫扶活動,通過小組一起繞、小組比賽繞等方式,激發了幼兒的游戲興趣,支持幼兒共同完成繞繩球任務。
(二)游戲性原則
陳鶴琴說過:“游戲是幼兒的天性。”教師要遵循游戲性原則,在繩藝活動中運用啟發性的語言,提高幼兒手部動作的靈活性。由于幼兒的學習、發展都是以直觀形象思維為主,在繩藝活動中,教師要注重教學目標之間的滲透,增強繩藝活動的游戲性,吸引幼兒的注意力,激發幼兒的學習興趣。
例如,在“小蝌蚪找媽媽”主題活動中,筆者讓幼兒了解了故事內容,引導幼兒觀察了蝌蚪圓圓的腦袋、長長的尾巴等形體特征,為幼兒提供了繩子、雙面膠、池塘地圖等活動材料,引導幼兒用繩繞球做出五顏六色的小蝌蚪。這讓幼兒體驗到了繩藝游戲的快樂,提高了幼兒參與繩藝活動的主動性和積極性。
(三)差異性原則
幼兒在年齡、能力、性格、愛好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差異性。在進行繩藝活動時,教師要全面了解幼兒的情況,設計不同的教學內容,豐富幼兒的生活經驗,促進幼兒的個性化發展。教師要遵循差異性原則,因材施教,促進每名幼兒各方面能力的提升。
例如,在“瓶與繩”繩藝活動中,筆者組織幼兒討論了繩和瓶的結合方式,引導幼兒用麻繩繞花再將其貼在瓶子上做裝飾。筆者為幼兒提供了各種各樣的活動材料,如麻繩、紙繩、毛線繩、彩色呢絨繩、大小不一的瓶子、膠水等,鼓勵幼兒根據自己的想法制作不同的創意瓶。
(四)適宜性原則
在開展繩藝活動時,教師要遵循適宜性原則,確立合理的活動目標,設計精彩的繩藝內容,為幼兒創設一個輕松、自在的活動環境。在教學活動中,教師既要考慮幼兒的年齡特點、學習特點、發展水平,滿足幼兒的情感需要,又要考慮如何促進幼兒最近發展區的發展。

例如,在“繩子的秘密”活動中,幼兒觀察了不同繩子的外形特點,加深了對繩子的認知;在“好玩的繩子”活動中,幼兒掌握了團繞扣、盤花扣等打結技能;在“繩子的誕生”活動中,幼兒了解了繩子的制作過程;在“繩子食物”“繩子海洋”“繩子動物”“繩子建筑”等系列活動中,幼兒充分發揮了自身的想象力,創造出多姿多彩的繩藝作品。
(一)進行示范教學,幫助幼兒掌握學習方法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采用示范教學和實際操作相結合的教學方式,激發幼兒的學習興趣,加深幼兒對繩藝活動的了解,引導幼兒學習一些基礎的繩藝技巧,發展幼兒的動手能力,開發幼兒的智力。
例如,在“我會打結啦!”繩藝活動中,筆者為每位幼兒準備了一根繩子,讓幼兒自主摸索打結的方法,向大家展示自己的打結成果,為幼兒營造了活潑、熱烈的活動氛圍。有的幼兒打了蝴蝶結,有的幼兒打了個死結。筆者讓幼兒反思自己的打結方式,尋找打結不成功的原因,鼓勵幼兒進行多次嘗試。最后,筆者進行了示范教學,向幼兒講解了打結的流程,幫助幼兒掌握關鍵性的打結技巧,拓寬了幼兒的視野,讓幼兒體會到了繩藝活動的樂趣。
(二)利用圖示、圖譜,引導幼兒自主觀察與學習
環境是一種隱形的教育資源。教師要注重幼兒園環境的創設工作,利用一些指導性的圖示、圖譜等,引導幼兒自主學習與自主探索,培養幼兒良好的學習習慣。在繩藝活動中,教師可以為幼兒提供一些步驟說明圖片,引導幼兒跟著圖片上的步驟完成活動任務,讓幼兒用眼、動手、動腦,以豐富幼兒的知識儲備,發掘幼兒的潛力。

例如,在編手鏈活動中,筆者為幼兒提供了一些手鏈圖譜,鼓勵幼兒自主觀察、自主學習,引導幼兒按照圖上的流程進行觀察、討論,支持幼兒進行自主實踐。針對幼兒看不懂的步驟,筆者還進行了重點講解。在經過多次打結練習之后,幼兒對繩結活動有了更深刻的印象。這種繩結活動可以鍛煉幼兒的觀察能力,培養幼兒的思考能力,提升幼兒的理解能力,促進幼兒身心的健康成長。
(三)提供豐富的繩藝素材,鼓勵幼兒之間相互學習
對于一些內容較為簡單的繩藝,教師可以通過示范教學的方式,引導幼兒快速理解操作流程及內容;對于一些內容較為復雜的繩藝,如中國結、苦力結以及繩梯結等,教師可以借助視頻、動圖等媒介,讓幼兒觀看繩結的制作過程,提高幼兒參與繩藝活動的主動性。
在繩藝活動中,教師要為幼兒提供豐富的活動素材,以加深幼兒對中國優秀文化的理解,培養幼兒熱愛祖國的感情,發散幼兒的思維,鍛煉幼兒的動手能力。例如,在進行中國結的繩結教學時,教師可以播放視頻,引導幼兒根據視頻進行實際操作,幫助幼兒掌握打繩結的技巧,鍛煉幼兒的實踐能力和思維能力。在翻花繩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讓幼兒兩兩組合,引導幼兒自主開展翻花繩游戲。不同的翻繩方式可以產生不同的游戲結果,有助于開發幼兒的大腦,促進幼兒探索能力的發展。
總而言之,教師將繩藝活動融入幼兒教學,能增強教學的趣味性、吸引力,鍛煉幼兒的動手能力,開發幼兒的大腦,有利于幼兒的全面發展。
(作者單位:鹽城市建湖縣中心幼兒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