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琳 王萌元 劉向陽
赫哲族是中華民族的重要組成部分,主要分布在松花江、烏蘇里江和黑龍江交匯的三江平原地區。在數千年的發展歷程中,赫哲族創造了燦爛的民族文化,其中,赫哲族的民俗音樂是中國音樂藝術寶庫中的瑰寶,是綻放在三江平原的絢爛花朵,推動了中國音樂藝術的繁榮發展。本文討論了赫哲族民俗音樂的藝術內涵、種類及發展歷程,探討了赫哲族民俗音樂的傳承路徑和新時代背景下赫哲族民俗音樂的發展。
(一)展現了赫哲人對美好生活的歌頌
赫哲族主要分布在黑龍江省東北部的三江平原腹地,此地物產豐茂、土地肥沃。赫哲族人民在長期的生活與勞動過程中,創作了大量歌頌美好生活的音樂作品,展現了對美好未來的憧憬。
(二)體現了赫哲人的勤勞與質樸
赫哲族民俗音樂的創作靈感來源于人們的生產勞動和日常生活,是對勞動、生產及生活的歌頌,體現了赫哲人的勤勞與質樸,凸顯了赫哲人對生活的積極精神和樂觀態度。例如,在《春季生產歌》中,赫哲人運用悠揚的旋律與曲調,贊美了人們在勞動時的樸素情懷以及三江平原的沃土和山河,展現了赫哲人的豪邁和豁達,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升華了赫哲族民俗音樂的內涵。
赫哲族民俗音樂的種類繁多、題材豐富,既有赫哲人對漁獵、豐收、勞動的歌頌,也有赫哲人對愛情、婚嫁、禮俗的贊譽,體現了赫哲人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歌頌??傮w來說,赫哲族民俗音樂主要有以下類型。
(一)伊瑪堪
伊瑪堪的內容主要為贊頌英雄,廣受赫哲族民眾的喜愛。伊瑪堪的演繹形式為沒有器樂伴奏的說唱,節拍與曲調相對自由,襯詞“啊郎”為演唱伊瑪堪的發起詞語,含有“且說”的含義,之后曲調會轉為節律突出的高音部分,而后轉入吟唱化的演繹部分,曲調的結尾則會展現出強烈的節奏感,具有鮮明的赫哲族藝術風格。
(二)嫁令闊
嫁令闊是一種記錄歷史、敘事、頌神、抒情或歌頌甜蜜生活的曲調形式,被稱為“赫哲人的口傳歷史”。嫁令闊以獨唱為主,少有對唱的形式,其節律明快、旋律清新、曲調悠婉,其韻律大致與赫哲人劃槳、起錨的節奏相似。所以,嫁令闊便被賦予了“唱于船頭,歌于浪花”的意味。
(三)宗教音樂
赫哲族宗教音樂的樂曲及旋律大致與伊瑪堪類似,但這種藝術形式的節律更為隨意,基本曲調為五聲羽調,時常出現八度大跳的形式,伴奏器樂則為薩滿宗教活動中經常使用的鼓。
(四)舞蹈音樂
赫哲族是一個能歌善舞的民族,他們在歌曲中展示舞姿,在舞姿中詮釋樂曲的內涵?!短禊Z舞曲》是赫哲族舞蹈音樂的代表作,這一作品通過表演者的舞姿展示了天鵝優美的姿態。
(一)近代赫哲族民俗音樂的變遷
清代末期,華夏兒女飽受欺凌,赫哲族也不可避免地受到了戰爭的影響。因此,這一時期赫哲族的民俗音樂作品主要反映了家國的變遷和勇于抗爭的精神?!稇鸷蟆繁闶沁@一時期最為典型的民俗音樂作品,深刻反映了赫哲人不屈不撓、勇敢抗爭的民族精神。
(二)當代赫哲族民俗音樂的變遷
新中國成立后,赫哲族人民真正成為三江平原的主人。在這種大環境下,赫哲人創作的民俗音樂作品洋溢著喜悅與歡快的情感,如《歌頌祖國》《今天的幸福》等,展示了赫哲人對美好生活的懂得。
(三)赫哲族民俗音樂的發展方向
新時期,赫哲族的民俗音樂作品中融入了大量襯腔式的段落,既優化了曲調結構,豐富了樂曲內容,又彰顯了赫哲族典型的文化特點及藝術風格。比如,《獻給你啊,赫哲人的烏日貢》便是新時期赫哲族民俗音樂的代表,這部作品有較多高音演繹的段落,反映了赫哲人對新生活的熱愛以及對未來的暢想。
(一)政府機構的文化傳承
當前,各級政府都很關注赫哲族民俗音樂的傳承,為赫哲族民俗音樂的傳播及發展做了許多相關工作。在20世紀80年代,黑龍江省同江市八岔鄉與饒河縣四排鄉便成立了文化站,旨在傳承和傳播赫哲族文化。1987年,同江市設立了少數民族文工團,拓寬了赫哲族傳統藝術的傳播路徑,該團體于1999年更名為同江市赫哲族文工團。1998年,同江市在相應文化站與表演團體的基礎上,創建了赫哲族少兒藝術培訓中心,意在傳承赫哲族的傳統藝術。近年來,赫哲族文工團結合新時代的發展方向與群眾需求,創作了諸多反映赫哲人英勇無畏、熱愛家鄉、勤勞質樸等品格的音樂作品,并先后代表同江市以及黑龍江省,與各地少數民族同胞進行文化藝術層面的交流。

此外,21世紀初,同江市建立了赫哲族博物館,這是我國第一家反映赫哲族發展歷程、生活方式與文化藝術的博物館,對推廣赫哲族獨特的文化起了很大的促進作用。之后,同江市又成立了同江群眾文化館、伊瑪堪藝術團以及街津口赫哲風情園,形成了立體化的文化宣導體系,并舉辦了多場音樂文化活動,再現了赫哲族藝術的魅力,為年輕群體接觸赫哲族文化、了解典型的赫哲族民俗音樂提供了平臺。
(二)高等院校的教學傳承
師徒傳承是赫哲族民俗音樂最為原始的傳承路徑,也是民俗音樂根植于民眾之間,實現廣泛傳播的主要渠道。新時代背景下,這一關系已經由民間藝人教授徒弟的形式演變成了高等院校利用音樂教學平臺、專業教學設備、豐富的教學素材與完備的教學課程,吸引大學生學習赫哲族民俗音樂的傳承形式。這種傳承形式不僅能結合先進的教學理念與設施,提高赫哲族民俗音樂傳承工作的科學性,還可以讓更多青年人深入了解赫哲族的民俗音樂,有助于夯實赫哲族民俗音樂的傳承基礎。
(三)家族紐帶傳承
目前,在三江平原地區,仍有部分赫哲族家族依托血脈關系傳承赫哲族民俗音樂。其中,同江市街津口鄉的吳氏家族便為赫哲族民俗音樂的傳承及推廣做出了突出的貢獻。吳氏家族傳承民俗音樂的歷史可以追溯到晚清時期,歷史跨度超過了一百年,至今已有四代傳人。在以家族為紐帶的傳承體系下,長輩會對晚輩展開“口口相傳”的教學。因此,原汁原味的赫哲族民俗音樂藝術得以保留。現今,吳氏家族已經突破了血緣關系的束縛,結合互聯網技術,并聯合高等院校,開設了專業的平臺,旨在向社會上有意學習赫哲族民俗音樂的群體教學相關的演繹技巧。
(一)利用信息技術,拓寬了傳播渠道
信息技術的發展為不同民族展開文化領域的交流提供了便利的條件,使得赫哲族民俗音樂的發展空間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拓展。各族民眾借助網絡平臺,可以隨時隨地欣賞赫哲族的民俗音樂作品,了解赫哲族的傳統文化。
(二)結合多元文化,創新了藝術形式
在多元文化的影響下,赫哲族民俗音樂的演繹形式也實現了創新性發展。同時,堅韌的赫哲人基于現代流行音樂,創作了許多可以反映新時代赫哲族文化特征的優秀作品,充分顯示了赫哲族的民族精神與品質。
(三)基于民眾的需求,深化了藝術內涵
赫哲族民俗音樂的創作靈感來自赫哲人的日常生活、生產與漁獵,記錄了赫哲人與自然抗爭的過程,反映了赫哲人堅韌不拔的民族精神,抒發了赫哲人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新時代背景下,赫哲人基于民眾的需求,創作了更具時代意義的優秀音樂作品,深化了赫哲族民俗音樂的內涵。

綜上所述,赫哲族民俗音樂是華夏音樂文化寶庫中的一塊瑰寶,具有極高的藝術價值與豐富的文化內涵。新時代背景下,人們應主動挖掘赫哲族民俗音樂的內涵與價值,并與傳承人一起拓寬民俗音樂作品的發展空間和傳播渠道,為民俗文化事業的繁榮發展助力。
(本文系黑龍江省藝術科學規劃項目“赫哲族器樂作品的創作與傳播研究”,課題編號:2020B049。)
(作者單位:佳木斯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