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飛
在日常教育中,教師要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引導學生形成正確的價值觀,促進學生身心的健康發展;要采取多元的教育形式,積極利用家校合作平臺,為學生營造良好的成長環境,在“雙減”教育政策施行的大背景下,優化家庭教育的內容,幫助學生學習更多的知識,提高家校合作的效果;要加強家校之間的溝通聯系,充分發揮家校共育的合力,更好地推動學生快樂成長。
家校合作是一種雙向合作形式,有助于整合家校雙方的資源,引導學生在課堂及課下進行高效的學習,促進學生各方面能力的發展。家校合作包括多方面的內容,教師要采取有效的教學措施,促進學生身心的健康成長,提高學生學習效率,充分發揮學校與家庭的合力,形成一體化的教育模式。
家校合作有利于促進學生的健康發展。由于學生的家庭環境不同,家長的教育理念也不一樣,在家校合作中,教師要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為家長提供不同的教育指導,通過家校之間的相互配合,了解學生在家的實際情況,引導學生形成積極的世界觀,給予學生溫暖、關心和愛護,讓他們感受到來自教師的關心,增強學生的自我意識,促進學生社會化情感的發展。
同時,家長要加強自身的責任意識,引導學生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通過家校合作的形式,發展學生的個性,提高家庭教育的效果。以筆者所在班級的學生家長為例,他們都希望學生能考上好學校,為其未來的發展奠定良好的基礎。然而,家長對學生的期待是一種無形的壓力,學生在高壓的學習環境中容易產生逆反心理。因此,家長要充分利用家校合作的教育形式,加強與教師的溝通,了解科學育人的方法,更新自身的教育觀念,促進學生的良性發展,增進親子之間的感情。
在初中教育階段,部分教師和家長深受應試教育的影響,主要關注學生的學習成績,沒有重視家校合作的功能,認為一切家校活動都流于形式、沒有實質作用。同時,部分家長存在錯誤的認知,他們認為學校的主要職責是對學生進行學科教學,幫助學生順利升學,其他教育工作都是輔助性的。此外,部分教師把時間、精力都花費在文化教學上,沒有加強與學生家長的聯系。部分教師過于相信自己的教育能力,不愿意接觸家長、不重視家校合作,這都不利于學生的全面發展。
據筆者了解,家校合作的主要形式是家長會。在組織家長會時,部分教師匯報的內容相對固定,只介紹學生的學習情況和表達自己下一階段的教學訴求,家校合作形式單一,缺乏組織學校開放日、親子活動的能力。部分學校的家校合作活動流于形式,缺乏實效性,不僅浪費了寶貴的教育時間,還降低了家長參加活動的積極性,不利于為不同家庭提供個性化的教育指導。
家校合作需要家長和教師的雙向交流。在實踐教學中,部分教師忽視了家長的輔助作用,不重視家長的活動反饋,沒有對周邊的教育資源進行充分的開發,在與家長溝通時多以單向灌輸為主,缺乏與家長的互動交流。個別教師習慣于向家長匯報學生的學習成績,將網絡溝通平臺
當做發布作業的平臺。這不利于家長更好地了解學生的在校情況,不利于家長與教師進行有效的溝通。
初中階段是學生形成良好行為習慣和正確價值觀的重要階段,對學生未來的發展具有深遠的影響。教師要注重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家庭和學校都要擔負起相應的責任,利用學生模仿力強和可塑性高的特征,培養學生優質的品德,鍛煉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
我國著名教育學家陳鶴琴曾經說過:“人類的動作十有八九是習慣。習慣養得好,終身受其福,習慣養得不好,終身受其害。”由此可見,學生良好習慣的培養對于他們健全人格的形成具有較大的促進作用。家庭和學校要分工合作、互促互進,為學生營造寬松、溫馨的成長環境,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不斷提升學生的道德品格,促進學生綜合素質的發展。
家長和教師應及時關注學生的學習與成長過程,根據學生的個性特征,對學生進行個性化的教育,實時關注學生的發展狀況。家長要配合學校教育,分析并掌握學生的個性特點,制訂具有針對性、合理性的家庭教育計劃,有效地促進學生的健康成長。
(一)深化認識,同頻共振
不同家長的受教育程度不同,他們對教育問題的認識不同,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見解。針對這樣的情況,學校要正確引導學生家長,科學設置家庭教育培訓的形式,幫助家長形成正確的教育觀念,深化家長對家庭教育的認知。學校要與家長達成一致的教育目標,保持一致的教育方式,為家長提供科學的引導,讓家長認識到家校合作的重要性,形成一股強有力的教育合力。
合作是建立在雙方形成教育共識的基礎上的,學校和家庭要分工合作。學校要做好教育知識的宣傳工作,利用校園網、校訊通等平臺進行宣傳,更新家長的家庭教育理念,引導家長與教師進行積極互動;家長要積極與教師溝通聯系,通過家長培訓會議、家校溝通會議、微信會議等形式,獲得學校的指導和幫助,與學校達到同頻共振的教育效果。
(二)深耕載體,融合資源
家長來自各行各業,是一種豐富的教育資源。教師要深入挖掘家長資源,借助家長的職業優勢,引導家長主動參與學校的教育活動,調動家長的主動性和積極性,為家校溝通搭建平臺。教師可通過組建家庭教育指導小組的方式,幫助家長明確家校共育的方向。同時,教師可以選出一些有學識、有擔當能力的家長代表組成家長委員會,利用“家長助教日”“家庭課堂”活動,構建常態化的班本課程,利用家長的職業優勢進行宣講,豐富學生的學習體驗。

另外,教師可以與家長通力合作,構建多層次的教育活動,引導學生進行戶外實踐活動,豐富學生的社會實踐經驗,幫助學生了解不同職業的不同特點,讓學生感受不同職業的魅力。家長和教師可以帶領學生參觀社區,鼓勵學生到敬老院、福利院等參加義工活動,支持學生為老人表演節目,引導學生感受公益實踐活動的意義,幫助學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格。
家長與教師要共同參與教育活動,帶領學生體驗生活、感悟生活,通過設置消防演練、地震演習等活動環節,加強學生的生命安全意識,引導學生學習自救知識,讓學生在活動中提升自己的生存能力。
(三)開放創新,精準發力
在家校合作中,教師要創新教育形式,拓展教育方法,從家庭、學校等多個角度了解學生,全面整合家校教育資源。比如,教師可以利用互聯網技術,建立“家長學校”的交流平臺,創建班級的微信公眾號,組織家長就學生的共性問題進行討論,幫助學生家長了解最新的教育形勢,改變單一的對話教育模式。
教師可以將室外活動和室內培訓相結合,讓家長在實踐體驗中了解家校合作的重要性,轉變家長的教育觀念,引導家長為學生安排恰當的實踐活動,幫助家長正確看待家庭作業的價值,為學生的長期發展奠定良好的基礎,在豐富學生文化知識的同時加深學生對學習的認識,幫助學生獲得趣味性的學習體驗。
(四)創設活動,優化管理
學校要整合資源,創設活動,優化管理,不斷豐富家校合作的形式,以幫助學生更好地參與學習活動。教師可以分享一些成功的家庭教育案例,增強家長科學育兒的意識,引導家長從課業輔導、戶外資源開發等方面完善家庭教育體系,提高家長開展家庭教育活動的積極性。學校要打造常態化的家校合作形式,拓寬家校合作的平臺,通過“開學第一課”“家長駐校體驗日”等活動,安排家長代表和學生一起上課、參加課間活動,加深家長對學生在校生活的了解。
除此之外,學校可以定期舉辦家長溝通會議,針對學生目前的學習生活問題進行探討。教師可以舉辦“公益課堂”,讓優秀家長分享自己的教育心得,邀請教育專家對家長進行專業培訓,幫助家長了解家庭教育的重點和規律,引導家長全面配合學校教育。以筆者所在學校為例,針對學生青春期的心理問題,學校開設了“心理講堂”,引導家長了解學生的青春期表現,號召家長幫助學生建立自我表達的信心,為學生后續的健康生活奠定良好的基礎。
教師要做好家訪活動,全面了解學生的家庭情況,根據家庭教育中存在的問題,為家長提供具有針對性的教育指導,幫助家長解決家庭中的教育問題,引導家長樹立正確的教育理念,改變錯誤的教育方法,讓學生和家長進行良性的互動,提高家庭教育的整體質量。
綜上所述,教師要重視教育的整體性和連續性,打造家校合作的平臺,加強家校之間的合作,采用一體化的教育形式,使家校樹立一致的教育理念,不斷擴展家校合作的空間,提高家校合作的效果,推動家校合作的持續發展。
(作者單位:甘肅省隴南市武都區洛塘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