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爻寒
曾經市場受挫,如今形勢喜人,但紡織品服裝企業也不敢高枕無憂。透過訂單回流帶來的短暫繁榮,或許正深層次影響著紡織品服裝業。
2021年,對于紡織品服裝業來說,“訂單回流”是一個繞不開的熱點話題。
據海關總署統計,隨著外需恢復和部分訂單回流等因素,2021年全國紡織品服裝出口3154.7億美元(該口徑不含褥墊、睡袋及其他寢具),同比增長8.4%,創歷史新高。其中,服裝全年出口1702.6億美元,同比增長24%。時隔5年,中國服裝出口再次站上1700億美元的關口。
事實上,受全球新冠肺炎疫情影響,自2020年下半年以來,海外紡織品服裝訂單回流現象較為明顯,許多企業接單接到手軟,甚至不得不臨時招工、購置設備擴大產能。而在此之前,由于紡織品服裝產業向成本更低的東南亞等地區轉移,中國服裝出口已在逐年下降。
訂單回流給紡織品服裝業帶來了一次深刻的思考,面對整個產業鏈的變局,中國紡織品服裝行業將走向何方?
世界產業鏈的定海神針
中國是全球紡織產業規模最大的國家,也是產業鏈最完整、門類最齊全的國家。雖然我國目前仍是世界第一大紡織品生產國和出口國,但隨著國內成本上漲、國際采購趨勢轉移,在2014年達到1862.8億美元的頂峰后,中國紡織品服裝出口額已在逐年下降,2015年-2020年期間平均增長率為-4%。2020年的出口額一度降至1373.8億美元,跌落回10年前的水平。
但在疫情期間,整個紡織品服裝業迎來了一次大考,重點市場對中國產品的依賴程度正在增強。央視此前報道稱,受疫情影響,印度、巴基斯坦等國不少紡織品服裝企業無法保證正常交貨,歐美零售商為確保持續供貨,將大批訂單轉移到中國生產。
中國紡織品服裝行業經過多年發展,競爭優勢明顯,不僅具備完整產業鏈、較高的加工配套水平,而且有著眾多發達的產業集群地。隨著大量訂單回流,大小企業都在開足馬力生產,形成了行業火熱的景象。而中國作為世界紡織品服裝產業鏈中心,具有強大的韌性和綜合優勢,起到了“定海神針”的作用。
安徽省某服裝進出口公司開發事業部負責人介紹,他們公司在2021年5月接到一筆價值超3000萬美元的大單。2021年,受疫情沖擊,東南亞地區的工廠無法生產交付這批貨,訂單就從印尼、越南轉移過來。與越南、菲律賓等國家相比,中國紡織品服裝企業無論是設計還是設備均有明顯優勢,并不只是價格優勢,中國企業配合完成訂單服務的周期更短,且國內供應鏈比較全。而東南亞國家的產業鏈沒有中國齊全,很多原料、面料還要從中國采購。“比如有些批次的貨,中國可能機器一開,工人成熟,技術熟練,一天就給干完活兒,但到了東南亞國家,可能他們需要一個星期,速度效率上,我們能讓客戶更放心些,來自歐美的大單簽約正是建立在前期固有合作互信的基礎上,才從海外轉移到國內。”
廣東省佛山市某制衣公司的總經理也表示,他們公司2021年年中工廠的訂單甚至排到了2022年。
“受疫情影響,國外的訂單紛紛轉向國內,造就了行業的繁榮。”江西某制衣公司董事長坦言。
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的調查數據顯示,2021年四個季度,紡織行業景氣指數持續處于50以上的擴張區間,最高值為二季度65.4,最低值為一季度57.1。四季度,在消費市場持續恢復、限電限產影響緩解等因素推動下,紡織行業景氣指數由三季度的58.7提升至62.3,為2018年以來同期最高水平,表明隨著疫情防控和產銷形勢恢復穩定,企業經營信心總體改善,行業經濟恢復的基礎進一步鞏固。
國家統計局數據也顯示,2021年紡織業和化纖業產能利用率分別為79.5%和84.5%,較2020年分別提高6.4和4個百分點。2021年,紡織行業規模以上企業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4.4%,增速較2020年回升7個百分點,以2019年為基期計算,兩年平均增長0.8%,行業生產規模超過疫情前水平。化纖、產業用、家紡、紡機等行業兩年平均實現正增長。
曾經市場受挫,如今形勢喜人,但紡織品服裝也不敢高枕無憂。透過訂單回流帶來的短暫繁榮,或許正深層次影響著紡織品服裝業。
向高附加值邁進
紡織業是我國傳統優勢支柱產業,其持續健康發展對經濟社會意義重大。
我國紡織業發展歷史十分悠久,早在新石器時代就已經掌握了紡織技術。中國古代的絲麻紡織技術在世界上享有盛名。古羅馬帝國最早通過“絲綢之路”進行絲織品的傳播,并稱中國為“絲之國”。
中國紡織工業最初容納了化纖、棉紡織、毛紡織、麻紡織、絲綢、針織、印染、服裝、家紡、紡機等眾多行業。經過多年發展,紡織工業逐漸形成了以家用紡織品與服裝用紡織品、產業用紡織品為三大體系的現代紡織工業。
1949年,我國棉紡生產能力只約占世界5%,全國人均年纖維消費量只約占世界平均數的1/3。到了20世紀末,建成世界紡織大國,特別是纖維加工總量占世界1/4,出口占世界14.7%。
如今,在全球同行中,中國紡織業不僅規模最大、產業門類最全、產業鏈體系最完整,而且產業科技也走在世界前列,尤其是本國品牌獲得了國內國際兩個市場的廣泛認同。在中國被列入世界制造業第一陣列的五個行業中(紡織、家電、建材、鋼鐵、高鐵),紡織業排位第一。
在傳統紡織品服裝業,工廠規模化能力是衡量一家企業實力的重要標準之一。大部分工廠通過接取海外知名服裝品牌的代工訂單來維持利潤,這就造成了工廠“靠海外品牌吃飯”的現狀。年成好壞,全靠有沒有“大訂單”。
但現在已然不同。時至今日,對于紡織品服裝企業而言,靠代工出口訂單吃飯的日子正面臨改變。浙江某紡織品服裝企業在其2021的半年報中指出:“向要素成本更低、關稅爭端擾動更少的東南亞國家轉移中低端產能仍是大勢所趨。”
一位服裝行業人士表示:“一件孟加拉國生產的純棉T恤,當地原料加人工成本不到1美元,到歐美終端市場折扣店賣5美元~8美元,而在廣東生產同樣原料的一件T恤,人工成本超過5美元,市場價格得翻倍。”國內一件T恤的制造成本是東南亞的5倍,“以前中國勞動力便宜,所以歐洲成衣商都愿意來中國拿貨,現在印度、孟加拉國、土耳其取代了這種優勢。”
盡管擁有逾1700億美元的服裝出口額,但國家統計局的數據顯示,2021年出口服裝行業的營業利潤率不到5%,受原材料價格上漲等因素影響,近年整體利潤水平還在持續下降。
事實上,隨著原材料和人工成本的上漲,紡織企業的整體利潤也在下降。2022年4月1日工業和信息化部發布的數據顯示,2022年1月-2月,規模以上紡織企業實現營業收入7069億元,同比增長13.5%;實現利潤總額248億元,同比下降1.8%。
安永咨詢服務合伙人周亮認為,國內不斷上升的土地、勞動力和環境等要素成本要求中國進行產業結構調整,低附加值勞動密集型產業外移有利于中國發揮人才、科技的高端要素紅利,占領產業價值鏈高端環節。一味沉浸于過去的低附加值發展模式,是對國家資源的浪費,中國還是要回歸到原來的正軌上,向著服裝產業鏈高附加值的環節升級。當前,國際產業鏈和供應鏈布局正在發生深刻變化,未來產業總體將呈現多元化和區域化的布局。他認為,產能轉出并不是壞事,反過來產能回歸也未必是好事。
在新形勢下,紡織工業如何保持傳統競爭優勢、形成新的競爭優勢,在全球變革中打造更加強大的產業鏈,成為值得研究的重大課題。
廣州某紡織品進出口集團副總經理認為,紡織品屬于勞動密集型產品,東南亞國家更低的人力和房租成本,在價格上更加具有競爭力。加上出口到歐美等國家,中國企業交的稅通常比東南亞國家高,因此國內服裝出口企業并不輕松,主要是在設計和質量層面形成自己的競爭力。
國信證券研究員丁詩潔認為,中國的紡織產業經過多年發展,如今正處于轉型升級、全球擴張的新階段,同時在需求端,產品競爭力與供應鏈響應速度越發成為品牌制勝的關鍵。當前,中國紡織業繼續雄踞全球領導位,實現產業鏈縱向延伸,高附加值產業鏈環節正在蓬勃發展,低附加值終端加工環節正向東南亞地區溢出。新時代機遇下,擁有高附加值、強競爭力的中國紡織制造企業未來成長空間廣闊。
2022年一季度,三大紡織省份出臺措施,山東省出臺了《山東省“三個十大”2022年行動計劃》,江西省提出了《2022年江西省紡織服裝產業鏈鏈長制工作要點》,安徽省印發了《安徽省“十四五”紡織工業發展規劃》,明確了各省發展紡織業的近期和遠期規劃,以及利好紡織業穩中求進、高質量發展的多項措施。
毫無疑問,只要堅持創新引領,傳統產業也是朝陽產業。憑借不斷增強的創新實力,現在越來越多的創新紡織產品走向全國、走向世界。
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副會長、中國服裝協會會長陳大鵬在2021中國服裝論壇高端制造與設計協同創新峰會上指出,“十四五”期間,中國服裝產業將基于品質化、個性化、多元化和綠色化消費需求的迭代,順應從外延擴張到內涵式發展的轉型升級邏輯,以創意設計為核心、科技創新為支撐、優秀文化為引領、品牌建設為帶動、可持續發展為導向,構建數字經濟時代集成創新的生態體系,走上創意高密集、資源高融合、產品高附加值的高質量發展之路。到2035年,中國服裝產業要成為世界服裝科技的主要驅動者、全球時尚的重要引領者、可持續發展的有力推動者,并實現從制造強國向時尚強國的轉變。
東華大學紡織學院紡織品設計與產業經濟系主任、紡織行業紡織品設計與技術重點實驗室負責人張瑞云認為,我國在建設紡織強國夢中必然要打好科技創新這張牌。科研無止境,希望在紡織科研領域不斷升級突破,為我國紡織行業的數字化、智能化發展提速助力,在世界紡織產業中“亮”出中國紡織的硬核實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