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小妮
南方醫科大學南方醫院白云分院兒科,廣東廣州 510420
維生素D 作為類固醇激素積極參與人體的鈣磷代謝, 并在機體整個生長發育過程發揮重要作用,且近年來的研究顯示維生素D 不僅在參與鈣磷代謝并且承擔了一定程度抗感染及免疫預防的作用[1-2]。降鈣素原(procalcitionin,PCT)是近年臨床發現的較為理想的早期特異性指標,C 反應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是目前對全身系統性炎癥反應進行觀察的最常用的指標[3]。 胎膜早破是產科極為常見的并發癥之一,其帶來的臍帶脫垂、早產、胎兒窘迫、宮內感染、胎盤早剝等并發癥對產婦及新生兒均有著不同程度的危害[4-5]。其中,早發型敗血癥作為胎膜早破新生兒最為常見的感染性疾病, 有著極高的發病率與死亡率[6]。 國外有部分研究及調查顯示,母親與新生兒發生維生素D 缺乏可能與新生兒患早發型敗血癥具有相關性[7]。 但其臨床表現并不具有特異性,且較為模糊, 因此在早期診斷之前有可能導致對新生兒采用過多的抗生素進行治療, 從而延誤新生兒的康復并加重病情[8]。因此本研究就胎膜早破新生兒臍血維生素D 水平及與新生兒發生早發型敗血癥的關系進行討論。
回顧性分析2019年5月至2020年10月南方醫科大學南方醫院白云分院收治的105 例產婦的臨床資料,根據產婦是否發生胎膜早破分為早破組及對照組。 早破組45 例,年齡25~38 歲,平均(32.56±4.23)歲;體重60~78 kg,平均(69.56±8.21)kg;初產婦25 例,經產婦20 例,均為單胎。 新生兒中,女21 例,男24 例,體重2791~3870 g;平均(3276.94±486.69)g。對照組60 例,年齡25~37 歲,平均(32.44±4.10)歲;體重60~80 kg,平均(70.12±9.31)kg;初產婦34 例,經產婦26 例,均為單胎。 新生兒中,女26 例,男34 例;體重2895~3858 g,平均(3375.23±480.88)g。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該研究經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且參與研究者知情同意。納入標準:①胎膜早破診斷標準符合《胎膜早破的診斷與處理指南》[9];②早破組新生兒根據感染的預后為發生早發型敗血癥符合診斷標準《新生兒敗血癥診斷及治療專家共識(2019年版)》[10];③新生兒無遺傳代謝性疾病;④新生兒無先天畸形;⑤新生兒無心臟疾病。
排除標準:①產婦有宮頸機能不全病史;②產婦有宮頸手術史。
胎膜早破診斷標準:①產婦有陰道較多液體流出史; ②陰道窺查后可見液體于宮口流出,或產婦后穹隆有羊水積聚;③產婦的陰道液涂片見羊齒植物葉狀結晶,染色后見胎兒上皮細胞呈黃色脂肪粒;④產婦陰道液pH≥6.5;⑤產婦B 超檢測顯示羊水量減少。
在新生兒娩出之后,胎盤未娩出之前,采集臍靜脈血液4 ml,室溫下靜置離心,在離心半徑12 cm,3000 r/min 轉速下進行15 min 的離心后將上層清液取出待測。 采用高效液相色譜法檢測維生素D 水平,采用電化學發光法檢測PCT,采用免疫透射比濁法檢測CRP。
比較兩組新生兒臍血維生素D、PCT、CRP 水平的差異,比較早破組發生早發型敗血癥新生兒臍血維生素D、PCT、CRP 水平與早破組無發生早發型敗血癥新生兒的差異。
采用SPSS 20.0 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分析, 計量資料用均數±標準差(±s)表示,兩組間比較采用t 檢驗;計數資料用率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采用Spearman 秩相關系數分析臍血維生素D、PCT、CRP水平與發生早發型敗血癥的相關性, 以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早破組新生兒的臍血維生素D 低于對照組,PCT、CRP 水平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表1)。
表1 兩組新生兒臍血維生素D、PCT、CRP 水平比較(±s)

表1 兩組新生兒臍血維生素D、PCT、CRP 水平比較(±s)
注 PCT:降鈣素原;CRP:C 反應蛋白
組別 維生素D(ng/ml) PCT(μg/L) CRP(μg/L)早破組(n=45)對照組(n=60)t 值P 值11.45±3.11 16.12±6.18 4.644<0.05 2.35±1.28 0.30±0.15 12.313<0.001 1.16±0.77 0.42±0.15 7.274<0.001
早破組早發型敗血癥新生兒的臍血維生素D 水平低于早破組無早發型敗血癥新生兒,PCT、CRP 水平均高于早破組無早發型敗血癥新生兒,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表2)。
表2 早破組中早發型敗血癥新生兒與早破組無早發型敗血癥新生兒臍血維生素D、PCT、CRP 水平比較(±s)

表2 早破組中早發型敗血癥新生兒與早破組無早發型敗血癥新生兒臍血維生素D、PCT、CRP 水平比較(±s)
注 PCT:降鈣素原;CRP:C 反應蛋白
組別 維生素D(ng/ml) PCT(μg/L) CRP(μg/L)早破組早發型敗血癥新生兒(n=20)早破組無早發型敗血癥新生兒(n=25)t 值P 值8.36±3.12 3.11±0.12 1.56±0.32 12.32±2.85 1.23±0.54 0.88±0.34 4.441<0.001 15.239<0.001 6.842<0.001
相關性分析顯示,胎膜早破新生兒臍血維生素D水平與早發型敗血癥的發生成負相關,PCT、CRP 與早發型敗血癥的發生成正相關(表3)。

表3 胎膜早破新生兒臍血維生素D、PCT、CRP 水平與發生早發型敗血癥的相關性分析
早發型敗血癥是指新生兒在出生72 h 內發生的敗血癥,一般情況下垂直來自母體,并且在出生后很快出現, 在低出生體重中的患兒中有著更高的發病率,早期的診斷與治療對于提高新生兒的存活率非常重要[11-12]。 而胎膜早破作為早發型敗血癥最主要的危險因素的原因是:胎膜早破中的并發癥會導致產婦出現胎膜屏障功能下降,從而引發產褥期的感染,導致早破組早發型敗血癥新生兒的出現及加重[13-14]。 有研究顯示胎膜早破是早破組早發型敗血癥新生兒的危險因素之一,在與無發生胎膜早破的新生兒發生早發型敗血癥的比較中,感染率在十倍左右。 新生兒的第一道防御感染的防線為先天免疫系統,而新生兒若先天免疫系統在基因上具有缺陷或于子宮內未發育成熟,即有可能導致新生兒發生早發型敗血癥等感染性疾病[15-17]。
本研究結果顯示,早破組新生兒的臍血維生素D水平低于對照組,且早破組早發型敗血癥新生兒的臍血維生素D 水平低于早破組無早發型敗血癥新生兒,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原因有可能為維生素D 可以調節抑菌肽、抗菌肽的含量,以達到產婦機體抗感染作用,加強免疫功能、起到抗感染效果;而胎膜早破與生殖道感染有著高度的相關性,有研究顯示微生物在陰道感染后上行,導致胎膜炎的發生,產生的彈性蛋白酶、膠質酶、蛋白酶會導致胎膜基質、膠質發生降解,導致胎膜的抗張力下降,從而出現胎膜早破[18]。 本研究結果顯示早破組新生兒的臍血PCT、CRP 水平均高于對照組,且早破組早發型敗血癥新生兒的臍血PCT、CRP 水平均高于早破組無早發型敗血癥新生兒,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原因可能為CRP 的主要受體是其他成分的磷酸膽堿,與受體結合后即可激活補體上的通路,對吞噬作用產生一定程度的刺激并增加促炎介質的表達,尤其是在急性炎癥反應中,CRP 可以在非常短的時間內分泌正常量的數倍。PCT 在出現全身炎癥反應綜合征或膿毒癥時顯著升高,經過感染控制后開始下降,目前作為臨床應用于全身系統性炎癥反應的常用指標。而胎膜早破的最常見原因是生殖道感染, 研究表明PCT、CRP 均與炎癥發生有關。 維生素D 受體活躍于免疫細胞、神經細胞等,對新生兒的免疫反應中起著重要作用,且有研究顯示維生素D 對T 細胞、B 細胞的增殖、 產生抗體在活動中產生的細胞之間的免疫應答中發揮有著抑制作用,維生素D 還有誘導抗菌肽、產生防御素的作用,對金黃色葡萄球菌、肺炎克雷伯菌及鏈球菌等均具有抑制作用[19-20]。 且相關性分析中提示胎膜早破新生兒臍血維生素D 水平與早發型敗血癥為負相關,與Ozdemir 等[21]的研究有著相似結果。 在一薈萃分析中得出的結果為缺乏維生素D 有可能導致感染和膿毒癥,缺乏維生素D 是一項危險因素,也顯示出了在胎膜早破臍血中維生素D 對早發型敗血癥的發生具有一定的影響因素[22-23]。 PCT 是目前能預測炎癥指標的最好的炎癥因子之一,Maruna 等[24]的研究顯示正常足月兒感染后3~6 h 后水平增高,半衰期25~30 d,其增高幅度與感染嚴重程度相關。 國內李艷萍等[25]的研究中也陳述了新生兒臍血中CRP 可能與分娩時的應激性、母親產前感染及新生兒宮內感染相關。 而相關性分析中也顯示出胎膜早破新生兒臍血維生素D 水平與早發型敗血癥的發生呈負相關,PCT、CRP與早發型敗血癥的發生成正相關。預防孕期維生素D缺乏, 監測PCT、CRP 水平或許可減少胎膜早破的發生率,并降低新生兒發生早發型敗血癥的可能,對新生兒的預后具有積極意義。 但本研究中樣本量較小,可進一步擴大樣本量與樣本中心觀察血維生素D、PCT、CRP 運用于胎膜早破新生兒發生早發型敗血癥的診斷及治療中的臨床價值。
綜上所述,預防孕期維生素D 缺乏情況,監測PCT、CRP 水平或許可降低胎膜早破新生兒發生早發型敗血癥的概率,對新生兒的預后產生積極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