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歡英
南昌大學附屬口腔醫院藥械科,江西南昌 330006
原衛生部印發的2012年《抗菌藥物臨床應用管理辦法》實施以來,圍手術期抗菌藥物的規范化使用逐漸成為了現階段臨床研究的熱點[1]。 醫療界相關單位及部門紛紛制定了相應的抗菌藥物應用指南,以口腔專科為例,近年來最新制定的《抗菌藥物臨床應用指導原則(2015年版)》[2]為口腔類疾病患者圍手術期抗菌藥物的規范化使用提供了參考依據,但該文件并未詳述口腔專科不同患者臨床特征間的差異,且目前科室關于頜面外科手術預防性使用抗菌藥物的執行標準仍依靠三級綜合醫院內采用的相關準則。對于口腔專科,尤其是口腔頜面外科患者圍手術期抗菌藥物的規范化使用并未引起足夠重視,科室內抗菌藥物的用藥安全及細節方面仍存在較大問題[3]。 明確口腔頜面外科圍手術期抗菌藥物的規范化使用對指導臨床合理用藥具有重要意義,也是實現科室專科化研究的重要基礎[4]。 鑒于此,本研究以口腔頜骨囊腫患者為例,主要探討頭孢唑啉結合甲硝唑在患者圍手術期的應用效果。
選取2019年1月至2021年10月南昌大學附屬口腔醫院收治的90 例口腔頜骨囊腫患者作為研究對象, 采用隨機數字表法將其分為A 組 (30 例),B 組(30 例),C 組(30 例)。 A 組中,男16 例(53.33%),女14 例(46.67%);年齡18~70 歲,平均(44.31±5.69)歲。B組中,男18 例(60.00%),女12 例(40.00%);年齡20~68 歲,平均(44.15±5.85)歲。C 組中,男17 例(56.67%),女13 例(43.33%);年齡19~69 歲,平均(44.25±5.15)歲。三組患者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本研究符合南昌大學附屬口腔醫院醫學倫理會所提出相關研究實施標準,入組患者均為自愿參與并簽署知情同意書。 納入標準: ①年齡18~70 歲;②均符合《口腔頜面外科學》[5]中頜骨囊腫診斷標準;③均伴有不同程度的頜骨進行性、無痛性腫大癥狀;④經X 線檢查可見頜骨呈圓形密度減低等相關征象。 排除標準:①囊腫伴有感染性癥狀者;②存在免疫功能缺陷者; ③手術用時超過3 h 者;④具有糖皮質激素類藥物長期服用史者;⑤存在營養不良、糖尿病等相關癥狀者。
1.2.1 A 組 本組患者無需進行預防性抗菌藥物使用。
1.2.2 B 組 常規予以頭孢唑啉(山東魯抗醫藥股份有限公司;生產批號:20201125;國藥準字H20023691;規格:1.0 g)進行抗菌治療,取1.0 g 本品于手術開始前0.5~1 h 靜脈點滴1 次,術后6 h 用藥1 次;頭孢唑啉用法用量:取0.5 g 本品于手術開始前0.5~1 h 靜脈點滴1 次,術后6 h 用藥1 次。
1.2.3 C 組 參考《抗菌藥物臨床應用指導原則2015版》所提出的預防性抗菌藥物使用規范,予以頭孢唑啉+甲硝唑(河北天成藥業股份有限公司;生產批號:20201011;國藥準字H20033 943;規格:0.5 g)進行預防性抗菌治療,頭孢唑啉用法用量:取1.0 g 本品于手術開始前0.5~1 h 靜脈點滴1 次,術后6 h 用藥1 次;甲硝唑用法用量同上;本組患者嚴格按照預防性抗菌藥物使用規范,預防用藥時間不超過24 h,個別患者可視情況延長至48 h。
(1)比較三組患者用藥前后的白細胞、中性粒細胞、C 反應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體溫等臨床體征相關指標變化情況。白細胞參考值:(4~10)×109/L[6];中性粒細胞參考值:(1.80~6.30)×109/L[7];CRP 參考值:800~8000 μg/ml[8]。 (2)統計三組患者術后感染發生情況,具體包括:①術口存在化膿性液體;②術口發紅、腫脹、疼痛;③體溫>38℃;④血常規白細胞計數增高;⑤CRP 偏高; ⑥術口化膿性液體送檢確認存在感染。當患者術后存在第1 項指標或第2~6 項指標其中3項時即可判定為存在術后感染。
采用SPSS 12.0 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分析, 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多組比較采用單因素方差分析,組間兩兩比較采用獨立樣本t 檢驗,組內兩兩比較采用配對t 檢驗;計數資料用率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以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三組患者術前的白細胞、中性粒細胞、CRP、體溫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三組患者術后的白細胞、中性粒細胞、CRP、體溫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三組患者術后白細胞、中性粒細胞、CRP、體溫與術前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表1)。
表1 三組患者手術前后臨床體征指標的比較(±s)
注 CRP:C 反應蛋白
組別 例數 白細胞(×109/L)術前 術后中性粒細胞(×109/L)術前 術后CRP(μg/ml)術前 術后體溫(℃)術前 術后A 組B 組C 組30 30 30 F 值P 值8.86±1.35 8.82±1.15 8.93±1.21 0.04 0.959 9.32±0.41 9.17±0.33 9.11±0.23 2.65 0.078 5.25±0.31 5.23±0.22 5.18±0.24 0.50 0.610 6.41±0.22 6.35±0.33 6.22±0.36 2.36 0.102 811.41±10.23 812.11±10.15 812.33±10.07 0.05 0.950 818.25±15.33 816.33±15.24 815.83±15.45 0.16 0.856 36.52±0.12 36.33±0.22 36.42±0.52<0.001 0.998 37.44±0.36 37.25±0.31 37.12±0.81 1.77 0.179
三組患者均未發生術口紅腫、體溫異常、血常規異常及術口感染。 A 組有3 例發生術口化膿,B 組有2例發生術口化膿,C 組有2 例發生術口化膿。A 組的術后感染發生率[10.00%(3/30)]與B 組[6.67%(2/30)]、C組[6.67%(2/30)]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在口腔頜面外科手術中,患者圍手術期的抗菌藥物不合理應用對患者手術治療效果和患者術后恢復均有著嚴重不良影響,應用各類抗菌藥物時,除了需要關注適當的用藥時機外,藥物使用劑量、頻率及療程等也是臨床合理用藥需重點把控的內容[9]。李靜等[10]認為, 術后感染一直是外科醫生除了手術療效外,需要重點關注的臨床問題,而抗菌藥物的濫用或使用不當則是導致患者發生術后感染的主要因素之一。目前已有大量學者對口腔頜面圍手術期抗菌藥物不合理應用情況進行了深入分析,臨床上口腔頜面外科手術大多屬于Ⅱ類切口,接受此類手術治療的口腔頜面疾病患者圍手術期往往需要使用大量抗菌藥物[11]。 但現階段口腔頜面外科手術在圍手術期預防性抗菌藥物的使用中存在較多不合理現象[12],韓冬等[13]早期在其相關研究中表示,該科室患者圍手術期抗菌藥物使用不合理的地方主要體現在超時限、超劑量等兩方面。
本研究以100 例自身免疫功能較好的口腔頜面外科頜面頜骨囊腫患者為例, 針對此類患者術后所用的抗菌藥物為頭孢唑啉和甲硝唑, 頭孢唑啉是一種廣譜抗生素,其針對多種致病菌均有著顯著的抑制效果[14];而甲硝唑也是目前臨床較為常見的抗菌藥之一,其藥理機制主要體現在干擾病菌生長、繁殖,最終導致細菌凋亡方面[15]。 口腔頜面外科手術第一大特點是大部分手術屬于Ⅱ類切口, 比如口腔頜骨囊腫、口腔唇腭裂、埋伏阻生牙、頜面部外傷骨折、口腔腫瘤等;第二大特點是Ⅱ類切口手術野術后仍能通過局部護理清洗消毒,為口腔專科特色Ⅱ類切口不預防使用抗菌藥物提供了可能性[16-17]。《抗菌藥物臨床應用指導原則(2015年版)》[2]中明確,對于Ⅱ類切口外科手術患者在使用抗菌藥物時應遵循24 h 的預防用藥時間,本研究結果顯示,治療后,三組患者的白細胞、中性粒細胞、CRP、體溫等體征指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三組患者的術后感染發生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可見無預防性用藥并不會改變自身免疫功能較好的口腔頜骨囊腫手術治療患者的臨床體征及免疫因子水平,且不會增加患者術后感染的發生風險, 與對照組預防性使用抗菌藥物比較,無預防性用藥的有效性及安全性均較高,與張鳳等[18]研究結果基本一致。 但本研究所得結果僅針對部分自身免疫功能較好患者的圍手術期無預防性用藥的應用效果,研究中并未對不同個體免疫功能間的差異進行深入分析。
綜上所述,在口腔頜骨囊腫患者免疫功能良好的情況下,無預防性抗菌藥物使用可一定程度上降低相關藥物的使用頻率,也可避免患者由于藥物過量而產生耐藥性, 且此用藥方案不會增加患者術后感染風險,其應用效果較好,對減輕患者醫療負擔也有重要意義, 但本研究中所納入病例均為免疫功能較好群體, 未針對不同個體免疫功能間差異進行深入分析,故研究結論存在一定局限性,后續臨床可以此為基礎開展更深層次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