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毅溢 謝 倩 曹 菲 尤月
沈陽市興齊眼科醫院眼科,遼寧沈陽 110000
糖尿病性視網膜病變(diabetic retinitis,DR)屬于糖尿病并發癥的一種,也是糖尿病性微血管病變的重要表現,可引發微血管閉塞或出血癥狀,增殖膜產生造成視網膜脫落,是糖尿病患者視力下降,甚至致盲的主要病因[1]。目前,臨床對于該疾病始終缺乏特效的治療方式,普遍采用激光手術治療來遏制患者病情的惡化,雖然可以有效抑制新生血管的形成,但對改善患者視力卻無顯著功效,并且部分患者在激光治療后還會出現視網膜出血、滲出或者水腫等并發癥,更嚴重影響患者的預后,因此在激光手術治療期間還需降低患者視網膜血管的通透性, 維持血-視網膜屏障的穩定性[2-3]。 羥苯磺酸鈣屬于一種血管保護藥,在程娟娟的mete 分析中充分證實其在改善視網膜微循環方面的優勢[4]。 對此,本研究選取121 例DR 患者,共計154 只患眼展開研究,觀察眼底激光手術治療與羥苯磺酸鈣聯合治療的效果。
選取2015年12月至2020年12月沈陽興齊眼科醫院及沈陽第四人民醫院收治的121 例DR 患者(共計154 只患眼)作為研究對象,采用隨機排列法分為對照組(60 例患者,77 只患眼)和試驗組(61 例患者,77 只患眼)。 對照組中,男35 例,女25 例;年齡45~78 歲,平均(65.25±2.47)歲;DR 病程6 個月~5年,平均(2.89±0.34)年;根據其病程發展顯示[5],臨床分期:Ⅲ期25 例,Ⅳ期35 例。 試驗組中,男34 例,女27例;年齡45~75 歲,平均(65.31±2.53)歲;DR 病程8 個月~5年,平均(2.92±0.35)年;臨床分期:Ⅲ期24 例,Ⅳ期37 例。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本研究已通過倫理委員會批準。納入標準:①符合《糖尿病視網膜病變防治專家共識》診斷標準[6];②經眼底造影檢查確定其臨床分期在Ⅲ~Ⅳ期[7];③所有患者均對本研究知情同意;④無遺傳性眼部疾病或合并其他眼部病變。 排除標準;①既往有過眼部手術治療史;②合并高血壓患者;③存在凝血功能障礙或血液系統疾病者;④血糖不穩定者;⑤臨床資料不完整者。
兩組患者均根據其血糖水平給予對癥降糖治療,在此基礎上對照組實施眼底激光治療,設備選用德國卡爾蔡司Carl Zeiss 生產的眼科激光治療儀(國械注進:20143245101;型號:VISULAS Trion),每周1 次眼底激光,連續4 次治療,完成1200~1500 個點。試驗組在對照組基礎上繼續給予羥苯磺酸鈣膠囊(商品名:導升明;生產廠家:Klocke Pharma Service;注冊證號:H20140641;規格:0.5 g×20 粒;批號:140641)治療,每日口服3 次,每次1 粒,連續口服6 個月。
比較兩組患者治療前和治療6 個月后測定其患眼視力、黃斑厚度和出血斑面積以及眼底微循環和不良反應發生率的差異。其中眼底微循環指標包括視網膜中央動脈、 睫狀后動脈的收縮期峰值血流速度、舒張末期血流速度和阻力指數,均采用選用凱進全數字彩色多普勒超聲診斷儀(鄂械注準:20132231875;產品型號:KAI-X6)進行檢測[8]。 而不良反應則包括疲乏、出血(視網膜出血或者玻璃體出血)、胃灼熱、惡心嘔吐和食欲下降等[8]。
采用SPSS 23.0 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分析, 計量資料采用均數±標準差(±s)表示,兩組間比較采用t 檢驗;計數資料用率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以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兩組患者治療前患眼視力、黃斑厚度、出血斑面積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治療后的視力高于治療前, 黃斑厚度和出血面積小于治療前,且試驗組治療后視力高于對照組,黃斑厚度和出血斑面積小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表1)。
表1 兩組治療后患眼視力、黃斑厚度和出血斑面積的比較(±s)

表1 兩組治療后患眼視力、黃斑厚度和出血斑面積的比較(±s)
?
兩組患者治療前視網膜中央動脈與睫狀后動脈的收縮期峰值血流速度、舒張末期血流速度和阻力指數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治療后的視網膜中央動脈的收縮期峰值血流速度和舒張末期血流速度以及睫狀后動脈的收縮期峰值血流速度和舒張末期血流速度均快于治療前,阻力指數低于治療前,且試驗組治療后視網膜中央動脈的收縮期峰值血流速度和舒張末期血流速度,以及睫狀后動脈的收縮期峰值血流速度和舒張末期血流速度均快于對照組,阻力指數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表2)。
表2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視網膜中央動脈與睫狀后動脈血流動力學指標的比較(±s)

表2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視網膜中央動脈與睫狀后動脈血流動力學指標的比較(±s)
組別視網膜中央動脈收縮期峰值血流速度(cm/s)舒張末期血流速度(cm/s) 阻力指數睫狀后動脈收縮期峰值血流速度(cm/s)舒張末期血流速度(cm/s) 阻力指數對照組(n=77)治療前治療后t 值P 值試驗組(n=77)治療前治療后t 值P 值9.25±1.38 9.99±1.25 3.487 0.001 2.55±0.47 3.02±0.50 6.010 0.001 0.90±0.08 0.79±0.07 9.080 0.001 t 治療前組間比較值P 治療前組間比較值t 治療后組間比較值P 治療后組間比較值9.26±1.37 13.15±1.26 18.339 0.001 0.045 0.964 15.623 0.001 2.54±0.48 3.41±0.52 10.788 0.001 0.131 0.896 4.744 0.001 9.21±1.25 9.85±1.06 3.427 0.001 2.38±0.55 2.89±0.61 5.449 0.001 0.93±0.12 0.84±0.11 4.851 0.001 0.91±0.09 0.71±0.06 16.225 0.001 0.729 0.467 7.614 0.001 9.23±1.24 12.97±1.04 20.278 0.001 0.100 0.921 18.436 0.001 2.39±0.54 3.52±0.54 12.984 0.001 0.114 0.910 6.786 0.001 0.94±0.15 0.70±0.10 11.682 0.001 0.457 0.648 8.264 0.001
兩組患者不良反應總發生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表3)。

表3 兩組患者不良反應總發生率的比較(例)
經大量研究發現[9-12],糖尿病患者受機體胰島素代謝功能異常的影響,極易造成眼部組織和周圍血管的微循環改變,不僅破壞患者的視野功能,更影響眼部的營養供給,并且當糖尿病患者血液成分發生變化時會直接造成血管內皮細胞難以正常運轉,損傷視網膜功能,若治療不及時,患者的視力會逐漸下降,最終引發失明。 經研究發現[13],Ⅰ~Ⅲ期病變的患者,在經過綜合治療后其損傷的視功能會得到一定程度的逆轉,但鑒于DR 患者在發病的早期階段會出現微血管瘤,一旦出現破裂則會引發水腫、出血的癥狀,并且在視網膜內和視網膜前形成新血管;因此對于DR 患者的治療應以抑制視網膜出血、阻止新生血管和恢復患者視力為主要原則。
在本研究中, 對照組患者單純采用眼底激光治療,試驗組在眼底激光治療的同時聯合口服羥苯磺酸鈣膠囊治療,結果顯示,試驗組治療后視力高于對照組,黃斑厚度和出血斑面積均小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由此可見,二者聯合治療可以有效改善患者的視力,并且在控制黃斑厚度和出血斑面積方面效果顯著。 分析其原因可以發現,激光治療可以有效收縮患者的視網膜小動脈, 減少血管的滲漏,抑制視網膜水腫和滲出癥狀,而當視網膜變薄后,其外層的氧供應更容易擴散到內層,改善局部的氧供給[14]。而羥苯磺酸鈣膠囊作為血管保護藥物,可以有效抑制血栓素B2等血管活性物質合成, 在改善微循環狀態的同時改善視網膜的缺血缺氧癥狀,從而提高患者的視力[15]。 與此同時,有研究發現[16-19],羥苯磺酸鈣可通過降低血管壁通透性、血小板功能,減少血漿白蛋白的滲出而改善血液黏滯度, 阻止血管中形成血栓、血管閉塞,并能維持眼底視網膜血流灌注量、抑制視網膜局部出血、恢復血-視網膜屏障,通過上述機制最終改善眼底微循環,協同眼底激光治療可以使異常血流動力學恢復正常。 而在本研究中,試驗組治療后視網膜中央動脈的收縮期和舒張末期血流速度,以及睫狀后動脈的收縮期和舒張末期血流速度均快于對照組,阻力指數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由此可見,激光治療聯合羥苯磺酸鈣膠囊治療可以通過患者患眼眼底微循環情況, 發揮顯著的治療效果。此外,本研究結果還顯示,兩組患者不良反應總發生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該研究結果與朱振濤[20]研究結果基本一致,足以證實兩者聯合治療的安全性,臨床治療優勢顯著。
綜上所述,采用羥苯磺酸鈣膠囊聯合眼底激光治療DR 患者可以有效改善患者視力,縮小黃斑水腫面積,改善患者患眼眼底微循環,保障其治療的安全性,臨床療效顯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