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彩萍 韓 旭
1.江蘇省鎮江市句容市中醫院內科,江蘇鎮江 212400;2.南通大學臨床醫學院,江蘇南通 226019
腦梗死是一種多發于中老年人群的危重癥疾病,多因腦組織缺血缺氧引發。腦梗死發病前多無明顯預兆,發作時會導致患者出現偏癱、頭暈等癥狀,經治療后大部分患者會存在肢體活動功能障礙,降低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需進行長期的康復干預[1-2]。良好的認知可提高患者治療依從性,指導患者進行正確的康復訓練,促進患者康復。認知行為護理是以患者為中心,通過針對性的干預措施來改善患者的疾病認知,進而改變患者行為的一種護理模式,在臨床中具有廣泛的應用[3]。本研究對腦梗死康復期患者實行個性化的認知行為護理干預,旨在探究該護理方法對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以及神經功能的影響。
選取2019年8月至2020年5月就診于江蘇省鎮江市句容市中醫院內科的76 例腦梗死康復期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分為研究組和對照組,各38 例。對照組中,男20 例,女18 例;年齡52~71 歲,平均(58.60±2.65)歲;發病至就診時間2~7 h,平均(4.12±0.54)h。研究組中,男21 例,女17 例;年齡50~70 歲,平均(57.58±2.63)歲;發病至就診時間2~6 h,平均(4.09±0.33)h。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經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患者家屬已簽知情同意書。納入標準:①腦梗死診斷符合《中國急性缺血性腦卒中診治指南2018》[4]相關標準,并經核磁共振成像、頭顱CT 檢查確診為腦梗死;②均為首次發病;③經治療后病情穩定,處于康復期。排除標準:①合并腦出血患者;②合并動脈瘤的患者;③先天性肢體殘疾的患者;④存在交流障礙的患者;⑤先天性心臟病的患者。
1.2.1 對照組 接受常規護理,包括發放健康手冊,對患者及其家屬進行簡單的健康宣教、告知相關用藥知識,協助患者翻身、清潔身體、指導患者進行康復訓練等,并叮囑患者出院居家后堅持進行康復訓練。
1.2.2 研究組 在常規護理基礎上行個性化的認知行為護理,具體如下。(1)認知干預。①護理人員需主動與患者及其家屬交談,介紹腦梗死的病因、治療機制、康復訓練計劃等,主動解答患者及家屬的疑問,獲得信任感,并從交談中獲得患者負性情緒的原因,確定患者存在的心理問題。②引導患者主動面對存在的心理問題,耐心傾聽患者的內心訴求,通過宣教成功治療案例、音樂療法方式使患者認識到負性情緒對其康復效果的不利影響,發揮其主觀能動性,改變患者的錯誤認知,調節自我情緒。③個性化健康教育:護理人員可通過主動交談了解患者對疾病的認知程度,給予患者針對性的健康教育,如告知患者不同年齡段血壓的控制標準、飲食與鍛煉的注意事項;組織腦梗死康復宣教會議,邀請專家在會議上講解腦梗死康復的要點,向患者強調遵醫行為、康復訓練、心理狀態等對康復進度的影響,主動回答患者及家屬的疑問;建立腦梗死康復微信群,將患者及家屬加入群內,每周定時在群內發送相關疾病知識的文字或視頻,并邀請患者家屬在患者出院后每天在群內匯報患者的康復情況,根據患者情況給予個性化的調整。(2)行為干預。腦梗死患者神經功能的恢復需要堅持長期的康復訓練,為避免患者過度焦慮,可為其制定合理的康復訓練計劃,按康復計劃進行早期功能鍛煉,并讓患者家屬監督患者養成按時用藥、記錄康復日記、健康生活及飲食的習慣,進而減少壓力性損傷、意外事件等發生,讓患者感受每一階段的療效,提高康復訓練的自我能動性。所有患者均接受電話隨訪,干預1 個月后回院復查。
比較兩組患者護理前、護理1 個月后的神經功能、日常生活能力及護理1 個月期間的依從性。①神經功能采用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5]評估,該量表共42 分,含11 個維度,包括視野、忽視、語言等,得分越高,說明神經功能缺損越嚴重。該量表的Cronbach′α=0.857,重測信度為0.796,信效度較好,問卷回收率為100%。②日常生活能力評估采用巴氏指數(Barthel index,BI)[6],共10 項維度,包括穿衣、控制大小便等。每項0、5、10、15 分評分,100 分為獨立,<20 分為完全依賴,無法自理生活。得分越高,說明日常生活自理能力越強。該量表的Cronbach′α=0.857,重測信度為0.796,信效度較好,問卷回收率為100%。③依從性:采用江蘇省鎮江市句容中醫院自制的患者依從性調查問卷評估兩組患者護理1 個月的依從性,內容包括按時用藥、用藥劑量、按時訓練、康復訓練是否規范、遵醫行為等,每項按從不、經常、有時、偶爾、完全等分為0、5、10、15、20 分,滿分100分,90 分以上為完全依從,70~89 分為部分依從,<70 分為不依從,依從性=(完全依從+部分依從)例數/總例數×100%。該問卷的Cronbach′α=0.837,重測信度為0.854,信效度較好,問卷回收率為100%。
采用SPSS 23.0 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量資料用數±標準差(±s)表示,兩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率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以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兩組患者護理前的NIHSS 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患者護理1 個月的NIHSS 評分低于護理前,且研究組護理1 個月的NIHSS 評分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表1)。
表1 兩組患者護理前后NIHSS 評分的比較(分,±s)
表1 兩組患者護理前后NIHSS 評分的比較(分,±s)
注 NIHSS: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卒中量表
組別護理前護理1 個月t 值P 值對照組(n=38)研究組(n=38)t 值P 值13.45±2.14 13.55±2.16 0.203 0.840 10.03±1.75 8.20±1.25 5.246<0.001 23.668 35.428<0.001<0.001
兩組患者護理前BI 指數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患者護理1 個月BI 指數高于護理前,且研究組護理1 個月的BI 指數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表2)。
表2 兩組患者護理前后日常生活能力的比較(分,±s)
表2 兩組患者護理前后日常生活能力的比較(分,±s)
組別護理前護理1 個月t 值P 值對照組(n=38)研究組(n=38)t 值P 值41.58±2.65 41.61±2.79 0.048 0.962 54.28±3.61 65.67±4.52 12.138<0.001 39.943 85.732<0.001<0.001
研究組患者護理1 個月期間的依從性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表3)。
表3 兩組患者依從性的比較[n(%)]
腦梗死的發生與大動脈粥樣硬化、情緒過激、小動脈閉塞等密切相關[7]。腦梗死患者發病前一般無明顯征兆,隨著病情發展,患者會出現意識障礙、肢體麻木等,嚴重時會導致昏迷、病死[8]。臨床多通過控制顱內壓、溶栓或手術方式來治療腦梗死,但因該疾病會損傷患者的神經功能,術后康復期需要加強護理干預以加快患者的神經功能恢復。常規的護理干預多為腦梗死患者提供簡單的健康教育、用藥指導等護理措施,但效果一般,對神經功能缺損程度也無明顯改善,因此需實行個性化的認知行為護理干預。
本研究結果顯示,兩組患者護理1 個月的NIHSS評分低于護理前,研究組的NIHSS 評分低于對照組;兩組患者護理1 個月BI 指數高于護理前,且研究組的BI 指數高于對照組;研究組患者護理1 個月期間的依從性高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提示個性化的認知行為護理干預可改善腦梗死患者日常生活能力、神經功能,提高患者依從性。分析原因在于,個性化的認知行為護理干預是通過護患交流來確定不同患者的心理問題及錯誤認知,進而通過健康宣教、心理干預等方式來糾正患者的錯誤認知,改變患者治療行為的護理模式[9]。個性化的認知行為護理期間,護理人員通過詳細介紹腦梗死的病因、發病機制及康復計劃等來獲得患者及家屬的信任感,可以提高患者的依從性[10]。護理人員鼓勵患者勇于面對心理問題,通過成功治療案例、音樂療法等來對腦梗死患者進行針對性的心理治療,可促使患者更好地控制自身的不良情緒,避免過激的情緒加重病情,使患者早日適應神經功能缺損引發的不便,刺激其主動改變不健康的行為方式[11-12]。而個性化的健康教育可以加強患者的疾病認知,使患者深入了解疾病知識及康復訓練的重要性,從而促使患者主動進行康復訓練,提高其日常生活能力[13]。有針對性地實行計劃性、階段性的康復訓練可使患者逐漸感受到每一階段的訓練效果,從而使患者更積極地進行康復訓練,提高患者的依從性,加快神經功能恢復[14-15]。
綜上所述,個性化的認知行為護理干預可提高腦梗死康復期患者的神經功能、日常生活能力,提高患者依從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