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仲穎
促進大學生個性發展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題中之義,但當前,思想政治教育在促進大學生個性發展的滿足度問題上不容樂觀,造成這種情況的原因很多,包括思想政治教育本身的原因、受教育者方面的原因以及高校管理方面的原因。
1、思政課程本身的原因
思想政治教育內容枯燥與抽象,現實與理論缺乏聯系。大學思想政治教育課的許多內容,如《中國近代史綱要》和《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許多基本的理論知識和中學差不多,尤其文科生可能對這些知識點還很熟悉,如果教師不就這些知識展開,從深度和廣度兩個方面去引導學生,學生就可能覺得思政課是老生常談從而產生消極抵觸心理。此外,由于思想政治課程自身的抽象性,現實可感性不強,理解和接受都比較困難,教師在教授過程中必須有從抽象到具像的能力。
市場經濟、改革開放、全球化發展等因素同樣影響著思政課程的走向,倫理學也開始研究利益分配與道德形成的問題。市場經濟需要平等、公平、誠信,這些是傳統思想政治教育的維度,但市場經濟同時還強調利益,也就是說市場經濟要在平等、公平、誠信的基礎上實現利益,這就需要市場主體有其獨立的判斷決策和行為能力,還要有足夠的創新能力,對于大學生而言,在人才市場激烈的競爭中,當屬體現的再明顯不過,大學生如果沒有創新能力,沒有獨特的個性是很難引起用人單位注意的。但傳統思想政治教育往往偏重談理想,偏重談政治覺悟,偏重講貢獻不講索取,顯然難以滿足大學生個性發展的要求。
思想政治教育評價模式的不夠科學也嚴重影響著大學生個性發展,顯然,目前很多高校在思想政治教育教學評價問題上還停留在通過單純的考試,就算還有30%的所謂平時表現分,無非也是通過上課的出勤情況或者作業的完成情況這種比較機械的方式來評定,當然,這是和灌輸式教育,知識型教育目標設定相符的,但是這種教學評價方式無疑是不利于大學生個性發展的,現實的情商和政治信仰不可能完全用分數就可以得到表示,單一機械的評價方式不只不能很好的引導學生,反而容易對大學生個性的發展構成無形的壓力,甚至挫傷他們的積極性。
思想政治教育很難實現延展,不容易與其他學科交叉融合,尤其是理工科。思想政治教育走不出教室,走不出教材,就不可能走進受教育者的心,不可能走進受教育者的腦,就更不可能引導受教育者健康個性的成長。顯然,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門關于意識形態的學科,是一門引領主流價值觀的學科,是一門傳承社會規范的學科。但是從辯證唯物主義者的角度看,無論是意識形態還是價值規范都是在一定社會存在基礎上形成的。所以我們現在的問題遠離了社會存在而空談意識與價值,這是思想政治教育無法深入人心的重要原因。
總之,從學科建設的視角考察,思想政治教育要推動大學生個性發展還存在許多不足,無論是思想政治教育與實踐的脫節,還是利益維度的引入,無論是評價模式的不科學,還是學科延展的不足夠,都將影響著受教育者的個性形成和發展,思想政治教育事關學生的價值認知和政治認同,如果沒有很好的學科建設,不是正面引導,就會成為反面教材,即不恰當的學科教學會將學生引向反面,開始懷疑我們的政治和社會,這是極為有害的。
2、受教育者方面的原因
現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所面對的受教育者較之二十世紀已經改變太多了,隨著改革開放,市場經濟,受教育者所處的家庭環境和社會環境都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他們的認知、興趣以及對老師的要求等都要發生極大的變化。原來統一的錄取,統一的學習安排,統一的畢業分配,似乎沒有什么差異,于是大家樂于接受統一而略顯枯燥的思想政治教育內容、方式和要求。但今天的大學生已經不會再因為一個號召或者一篇報告而熱血沸騰,凝心聚力到一起了。
現在的學生有了更多的自主認識,有的學者稱其為“主體性”覺醒,對教師講授的內容和授課形式等都會有自己的見解,他們不再愿意空洞的談論政治或者集體,他們更多的關注自己的利益,他們會因為學校對自己處理而拿法律或者規則的武器進行反抗。
現在學生的課程需求也呈現多元化,在選擇時可能更多關注“是否有利于提高自身綜合素質以及是否適合自身的具體情況。思想政治工作的群體教育優勢在逐漸淡化。道德評價標準呈現多元化。實用主義,甚至拜金主義、享樂主義嚴重影響著部分學生的世界觀形成。文化需求表現為多層次化、個性化和實用化,導致文化需求標準的兩極分化,也就是說健康高雅文化和庸俗文化在學生中均有市場。思想政治工作的對象呈現個性化、務實化的顯著特點”。
受教育者對適應這種個性發展的需求更加明顯。傳統的思想政治教育所欠缺的互動,生活化語言敘事以及對創造性的尊重恰恰是現在大學生所強烈需要的。于是供與需不能很好協調。
其實這些變化對于大學生個性發展,在某種程度上講都是好事,因為主體性認知的覺醒,自我選擇能力的加強等都恰恰是個性必不可少的,但是對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提出了新的挑戰,試想,原來傳統的教學模式和評價模式肯定是不適應當前的變化,所以,變與不變或者變化快慢之間就出現了沖突,這也是當前思想政治教育不能很好滿足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原因之一。
3、學校環境方面的問題
育人需要良好的育人環境,個性發展更是如此,學校需要在教學內容、校園文化、校風學風教風中融入對個性的尊重,即尊重受教育者的獨特性、主體性和創造性,唯有這樣,思想政治教育對受教育個性的推動才能事半功倍。
高校教育培養模式的影響。高校教育是社會經濟和科技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按照《國際教育標準分類》的定義,高校教育是面向實際劃分具體專業,使學生獲得從事某個職業或行業所需要的實際技能和知識的教育。在一番擴招之后,高校就業形勢嚴峻,于是現在各高校普遍強調“就業”,強調學生“技能的培養,專業知識的加強”,學生一進校門就開始忙考證,幾乎每所高校都會出現“考證”熱。這在某種程度上增強了學生的就業競爭力,但其缺陷也顯而易見,“將理論‘夠用’原則套用在思想政治教育上,壓縮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和深度,從而弱化了對高校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忽視了大學生良好個性品質的培養。這樣,從社會到學校,從領導到教師再到學生,對高校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個性教育缺乏應有的足夠的認識和重視,在這樣一個大氛圍中要想取得個性教育的較好成效就面臨巨大的困難”。
總的來說,高校對思想政治教育沒有真正的重視,自然對其是否促進受教育者個體的發展也不會真正的重視。對于造成思想政治教育不能很好的滿足大學生個性發展的原因很多,但最終無非包括主觀和客觀兩個方面,主觀是教育主體即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對個性發展的需求和態度,而客觀方面主要是教育環境和學習氛圍的影響。主觀方面是根本,只有提高教育者的素質,仔細研究受教育者的改變,才能從根本上適應大學生個性發展的需求。
參考文獻:
[1]王忠.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臨的主要問題及對策[J] .吉林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00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