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一寧
摘要:《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中提出:“語文課程致力于培養學生的語言文字運用能力,提升學生的綜合素養,為學好其他課程打下基礎;為學生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形成良好個性和健全人格打下基礎;為學生的全面發展和終身發展打下基礎。”可見,在學生個人成長過程中,語文教育不僅使學生獲得思維與發展的工具,而且也兼顧著學生情感態度價值觀的養成。語文課程不僅負有教學祖國語言文字運用、提升學生語文素養的任務,無疑也負有德育和美育的任務。因此,在新形勢下,初中語文教育應該不斷滲透德育教育,使學生在感受語文知識魅力的同時,接受德育知識的熏陶,真正實現初中語文教育立德樹人的目標。
關鍵詞:初中閱讀教學;德育
一、概述
(一)德育的概念
德育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的德育指的是學生在教師影響和學校教育的條件下,在同環境相互作用中,積極主動地認識、體驗、身體力行,形成品德的過程。狹義的德育主要指學校德育,指的是學生在教師引導下,以學習活動、社會實踐、日常生活、人際交往為基礎,同經過選擇的人類文化,特別是一定的道德觀念、政治意識、處事準則、行為規范相互作用,經過自己的觀察、感受、判斷、體驗踐行和改善,以形成行為習慣、道德品質、人生價值和社會理想的教育。
(二)滲透德育的必要性與緊迫性
學校德育在青少年的學習發展中的導向作用及其重要,任何國家在義務教育階段開設語文課程,都是為了讓本國的下一代在正確理解并規范使用本國的語言的基礎之上熱愛本國的語言、傳承民族文化、弘揚民族精神。我國在基礎教育階段開設語文課程,從根本上說,就是要讓中國的中小學生熱愛祖國語言、正確理解并規范使用漢語言文字,使中小學生獲得基本的語文素養,為他們的全面發展和終身發展奠定基礎。在語文教學中,要把握好語文課程的價值取向與性質,在使學生學會理解和運用的同時,將德育滲透于語文教學的方方面面。
語文課程是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然而在當下的教學中,有許多教師無視語文學科的特點,一味地強調語文課程的工具性,只注重聽說讀寫的機械訓練,而忽視了文章中的情感態度價值觀的熏陶。例如有老師在教學鄒韜奮先生《我的母親》最后一段:“她的可愛的性格,她的努力的精神,她的能干的才具,都埋沒在封建社會的一個家族里。”時,僅僅去指出這里作者連用三個定語“她的”這一強調手法,卻忽視了讓學生去朗讀、體會作者在此處對母親的深刻情感,忽視了讓學生感悟母子之情的美好。事實上,語文作為人們用來表情達意的工具,無論是該表之情、應達之意,還是所載之道,都是需要去潛移默化地使學生感悟。
二、如何在初中語文閱讀教學中滲透德育
(一)明確語文教育的價值取向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指出:“九年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應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堅持以人為本,……遵循語文教育的規律,努力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為弘揚民族精神、增強民族凝聚力、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發揮積極作用。”可見,語文教育并不僅僅是使學生掌握聽說讀寫相關的知識,更有著奠基學生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的重要導向作用。
朱自清先生《中等學校國文教學的幾個問題》一文中說:“我以為中學國文教學的目的只須這樣說明:(1)養成讀書思想和表現的習慣或能力;(2)發展思想,涵養情感……這兩個目的之中,后者是與他科與共的,前者才是國文科所特有的。”葉圣陶先生在《國文教學的兩個基本觀念》一文中指出:“國文是各個學科中的一個學科,各種學科又像輪軸一輳和于一個教育的軸心,所以國文教學除了技術的訓練而外,更需含有教育的意義。”
學校開設語文課程之所以有必要,就是因為語文課程負有教學祖國語言文字運用的任務,具有致力于學生語文素養的形成與發展的價值取向。語文課的思想品德教育要寓于學生語文素養形成與發展的過程之中,并且明確學生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形成應當是一個隨機生成、日積月累、潛移默化的過程。
(二)把握語文教材的特點
從課程層面而言,語文教材是語文課程的物質載體,是課程理念、目標與內容的具體直觀呈現;從教學層面來看,語文教材是語文教學的憑借,是學生學習語文、提高語文能力、提升語文素養的重要依據;從文化層面來看,語文教材也是民族文化的載體。所以,把握初中語文教材的特點是在初中閱讀教學中滲透德育的關鍵。
部編版初中語文教材采用“雙線組織單元結構”,即按照“內容主題”組織單元,課文大都能體現相關的主題,形成一條貫穿全套教材的、顯性的線索;同時,又有另一條線索,即將“語文素養”的各種基本因素分成若干個知識或能力訓練的“點”,由淺入深、由易及難,分布體現在各個單元之中。部編版初中教材在課文選篇上強調經典性、文質兼美,此外還兼顧時代性,增加了傳統文化的篇目。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指出:“語文課程是一門學習語言文字運用的綜合性、實踐性課程。”那么,作為課程載體的語文教材也會體現出語文課程的綜合性、實踐性和文化性的特點。我們使用的語文教材多為文選型教材,文選型教材通常以選文的閱讀為主導,以帶動寫作和口語交際教學,因此往往是以“讀”為主來安排教材內容。因此,想要在閱讀教學中滲透德育,要把握教材內容的綜合性,使選材與使用接軌學生的實際生活,同時要兼顧教材的民族文化傳承性。
教材內容的綜合性體現在語文教材選材內容涉及廣闊,既包含本民族、他民族文化,也包含歷史與現實、人文與科學、社會與個人等各個方面,因此,我們要根據實際去選擇適宜對學生進行德育的篇目進行熏陶。例如,在教學楊絳的散文《老王》時,我們可以通過讓學生去精讀體會文中老王的肖像描寫、語言描寫,去體會底層人物身上樸實無華的光芒。
語文運用決定了語文課程的實踐性,也決定了語文教材的實踐性。建構主義學習理論認為學生并不是空著腦袋走進教室的,強調學生原有經驗的豐富性和差異性。因此,在語文教學中,老師務必要建立起新的語言材料與學生原有母語經驗之間的聯系,對于學生的德育,并非是說教,而是潛移默化的影響。例如,在教學朱自清的散文《背影》時,可以讓學生去回想并用語言描述在自己記憶中父親背影的樣子,而后再去品味散文中作者父親的背影,讓學生在學習的同時感悟父子親情之間的美好。
語文的學習并不只是學習語言的表達技能、交流技術,它更是對于本民族文化的理解與傳承。這種傳承與理解不是一種對淺表的語文知識的掌握,它是與本民族文化的相知與相融,是把文化知識內化為學生自身的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使學生在語文學習中,獲得對本民族文化的認同,并在這種認同中獲得一種生命的歸宿。
(三)辨析閱讀教學中的幾對關系
閱讀教學過程中有幾對關系最穩密切的辯證關系,其中,與如何在閱讀教學中滲透德育息息相關的有以下兩對:形式與內容、階段性與連續性。
閱讀教學過程的基本模式是從“形式—內容—形式”。這里可以分成三個點和兩個階段,第一個點“形式”,指的是課文實在的語言形式,第二個點“內容”指課文的思想情感,第三個點“形式”指語言運用的規律、方法和技巧。第一個階段“形式—內容”是通過課文的語言形式去把握文章的思想情感,即以文明道;第二個階段“內容—形式”是通過課文的思想感情來反觀課文的語言形式,領悟語言運用的規律、學習表情達意的技巧,即因道悟文。這兩個階段都是助于教師對于學生進行思想道德教育。例如,在教學八年級上冊陶淵明的《飲酒》時,在第一階段“形式—內容”中,通過對于字詞句的賞析,啟發學生去感悟作者心中大隱隱于市寧靜豁達的心境,點撥學生明了真正寧靜的心境并非是自然造就的,而是自己心境的外化。在第二階段“內容—形式”中,在學生把握本詩思想情感的基礎知識,鼓勵其帶有情感地去朗讀本詩,去進一步感悟“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豁達,學生在感悟句子之美的同時,也深刻明了了作者是如何通過寓情于景的寫作手法去抒發情感。這是對學生潛移默化地進行德育的體現。
閱讀教學中是由一個個環節或者一個個階段構成的,因此在通過閱讀教學對學生進行德育過程中,要把握連續性與階段性的統一。這里所說的連續性并非指的是時間上的前后連續,而指的是各環節、各階段的內在聯系和教學語言的照應。通過閱讀教學對于學生進行德育,應當注重前后表述思想的一致性,可以通過教學不同的篇目對學生進行潛在的德育。例如,將初中部編版教材中不同學段里表達親情的文章相互照應,如:朱自清的《背影》、史鐵生《秋天的懷念》和莫懷戚的《散步》等文章。
(四)了解初中生的學習心理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在學段目標與內容中對于初中生在閱讀方面作出了要求:“欣賞文學作品,有自己的情感體驗,初步領悟作品的內涵,從中獲得對自然、社會、人生的有益啟示。對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說出自己的體驗;品味作品中富有表現力的語言。”在閱讀教學中滲透德育就要針對該年齡階段學生的特點進行規劃。
初中生的言語在小學言語發展的基礎上,有了進一步的發展,口頭言語、書面言語尤其是內部言語都發展迅速,在閱讀教學中,課文已經有了一定的深度,學生在理解課文以及回答老師提出的問題時,已經需要經過認真的思考。在該階段閱讀教學中對學生進行德育是非常有必要的。同時,初中階段的學生具有了一定的觀察、記憶能力,能夠對于周圍的事物作初步的觀察,對于實際生活中的問題和現象有一定自己的見解,教師應有效抓住學生這一特點在閱讀教學中對學生進行思想道德熏陶,并且應當注重拓寬閱讀教學的邊界,使學生將課堂所學所感有效地運用于實際生活中。初中生在該階段情緒、情感的發展表現出從不成熟向成熟過渡的矛盾性特點,他們的情緒既有沖動強烈的一面,也有溫和細膩的一面,因此在語文教學中,情感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劉勰說:“綴文者情動而詞發,觀文者披文以入情。”語文學習離不開情感的參與,閱讀教學更是離不開情感。因此,在閱讀教學中,要充分調動學生的情感,用心領悟課文的思想情感,同時引導學生積極地感受生活,培養豐富的情感。
三、小結
總之,在閱讀教學中對學生進行德育是必要的,然而在此過程中也需要注意方法,德育教育并不是通過語言文字去灌輸和說教,而是在字詞句篇的積累中,激發學生的情感,逐漸建設學生的情感態度價值觀,把學生培養成具備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知情意行和諧發展的優秀青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