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迪力·吐尼亞孜
摘要:當今這個高速發展的時代,各行各業都需要培養高質量的人才,而高素質的農民更是當今時代的要求。隨著“三農”的提出,高素質農民的培養,成為一件迫在眉睫的事情。目前農民整體素質比較低,是發展農業現代化的一大短板。而在高素質農民的培養過程中也存在著一系列的問題需要解決。因此,必須針對在此過程中存在的問題采取針對性的措施,來完成對新時代高素質農民培養的任務。本文主要針對如何培養新時代的高素質農民進行了系列的探討。
關鍵詞:高素質農民;農業現代化
一、培養高素質農民的意義
自古至今,吃飯都是頭等大事,當今世界局勢動蕩,加上疫情的影響,站在戰略高度去看待糧食安全是不可避免的。通過一些在政策推動下率先發展起來的新型農業主體,要發揮在新時代農業工作下的帶頭作用,帶動小個體戶提高糧食的產量與質量,共同維護國家的糧食安全。
農民更是鄉村振興的中干力量,要想農村振興,就必須要重視起農民的作用。發揮農民的主人翁意識,提高農民的素質,推動農村在各方面的建設,同時推動農業上的經濟增收,為鄉村振興提供強有利的物質保障。
此外,加快對高素質農民的培養,是實現農業現代化的一個必經之路。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沒有農業農村的現代化就沒有一個國家的現代化”。想要實現農業的現代化,就必須要發揮農民的作用,農民的素質得到提高,農業現代化才能實現,通過農村的現代化,推動整個國家的現代化建設。
二、培育高素質農民存在的問題
(一)培育師資建設水平較低
在實際的師資配備過程中還存著很大問題,大部分理論經驗比較豐富的老師存在著實踐經驗缺乏,實踐經驗豐富的老師存在著理論知識缺乏的問題,導致理論與實踐相脫離。還存在著在吸納農業農村實用性人才力度不夠的問題。師資培養從上至下的重視力度逐漸減弱,省級及以上相關部門比較重視,越往下落實難度越大。
(二)培育工作機制不夠流暢
橫向上來看,高素質農民的培養不僅僅是農業農村部的工作,更是涉及到了教育、經濟、財政等部門,但因為各個部門對自己的工作任務不夠明確,加上缺乏溝通,導致在工作的開展過程中不能將問題及時解決。除了各部門之間的溝通工作不夠及時流暢之外,農業農村部門作為高素質農民培養中的主力軍,其內部部門之間也存在著類似問題,職責不夠明確,不能及時溝通信息,對工作的開展有所影響。
縱向上來看,各個部、省、市上下級之間存在著對工作任務理解上的差異,在培育工作過程的開展過程中受到影響,上下聯動不夠緊密、問題協調與溝通不及時,影響到了相關工作的開展與落實。
(三)管理和服務不健全
在高素質農民的認定過程中,主要是由縣級以上的有關政府部門開展的,但由于沒有形成比較完善的認證體系結構。導致在不同的地區和不同的層次上存在著評定標準不一致的情況,認定證書也不能通用。在考核評價機制上存在片面性,農民在學習過程中所學習的內容是多方面的,但評價方式和學分的轉換機制上還沒有統一起來。在管理機制上,對培養工作的績效評價監督機制不夠完善,高素質農民的數據信息統計與監測還存在著較多的問題;在配套服務上存在重視過程輕后期的跟蹤服務。是否完成后期的培育跟蹤服務,這關系到農民在過程中將所學應用到實踐中的量的問題。此外,對于高素質農民的支持和激勵機制有待完善。
(四)培育教學體系不完善
主要可以從四個方面入手進行分析:
第一是課程設置。農民作為一個特殊的群體,在相關的培養工作開展過程中存在著特殊性。首先來說,他們的文化素質存在著很大的差異;其次,年齡也參差不齊,且因為不同的產業,所以導致需求也有所不同。現在的課程設置上存在的最大問題是理論課程比較空洞,不夠具體,無法與實踐相聯系。
第二是教學形式。教學形式是多種多樣的,但大部分尤其是基層學校,在課程的形式上,主要還是以線下集中學習理論為主導,缺乏教學形式的多樣化設置。
第三是教學資源。教學資源主要還存在于重數量輕質量的問題,教材在結構設置上不合理,并且還存在著傳統的紙質教材與現代化的電子教材存在比例上的失衡。在教學方式上還多是采用線下的傳統教學模式,教學手段的信息化有待完善,以及現代設備的應用不夠普遍。對于線上教學的針對性欠缺,實用性也有待提高。
第四是實訓基地。大部分的實訓基地都存在著設備不夠完備的情況,正處在一個發展階段,條件比較薄弱,加上很多同質性的問題比較突出,存在著與農民的實際需求不匹配的現象。
三、培養高素質農民的對策
(一)提升教育培訓的保障力度
在進行培訓的過程中,要注意補齊短板,保障基礎條件。推行學費惠民政策,鼓勵當地的政府安排專項經費來支持培養工作的進行;另一方面,建設高水平的“雙師”隊伍,保障理論與實踐相結合,讓農民能真正將所學運用到實處。加強對涉及到高素質農民培育的教師進行相關的培訓。同時拓寬師資隊伍,將更多的專業人才引進,發揮他們在實際操作過程中的專業優勢。提升對教材建設的認識,通過組織理論知識扎實、實踐經驗豐富的專家參與教材的編寫。根據不同的專業、層次等,編寫有針對性的不同教材。積極開發電子化的教材。此外,重視實訓基地,加強實訓基地等的建設,完善辦學條件,為高素質的農民的培養提供物質基礎。
(二)加快培養機制的建設
必須要樹立起系統意識、大局意識,堅持黨的領導,明確部門內部以及部門與部門之間的責任,建立起暢通的溝通途徑,推動協調機制完善,為培訓工作提供強有力的橋梁。進一步明確農業農村部之間各部門以及農業農村部與其他部門之間的責任,理清楚之間的系統關系,形成完善的協調機制,為培育工作的順暢進行提供有力支撐。明確產業結構體系,推動培養計劃有序進行。科學對農民進行分類培養,保障培養機制的效率。與相關的職業學校做好銜接,推動高素質農民培育過程中結構的優化。
(三)提高管理服務水平
在開展高素質農民的培訓過程中,不能忽略管理服務水平的提高。要完善學習成果的轉化工作,將學分和學習成果的轉化進行完善,將農民在培訓過程中的表現納入到個人賬號體系中,以推進農民培訓與職業教育的流暢銜接。對于高素質農民認定進行系統化的管理,做到全國統一,完善三級認定標準。加強在培訓工作結束以后的跟蹤服務工作,將培育工作與電商、創業創新等進行銜接,以保證可持續發展。對于人才的引進和激勵也不能放松,通過將高素質農民認定中的優秀人才選拔出來,參加各種人才的評選活動。此外,要有嚴格的培訓考核機制,政府加強對農民培訓工作的監督考核,主要集中注意力在工作方案、信息的整理、工作驗收以及跟蹤服務,促進管理服務水平的不斷提高。
(四)建立系統的教學體系
想要將高素質農民的培養落到實處,要保障課程的結構與內容是科學的。當前來說,農民的新需求主要有兩點:一是在產業結構上生產技術的需求,希望向旅游、加工等方向進行拓寬;二是不僅僅關心參與產業,還希望在政治、文化、生態等多方面都進行參與。因此,在課程設置的過程中就必須要考慮到這些,保證課程內容與時俱進。其次,創新教學形式也是必不可少的。必須要做到理論與實踐相聯系,推廣做、學相結合的培養方式,結合農民所從事的相關產業及其時令特點等有針對性的進行教學,將專業課的理論知識的學習放在比較閑散的時期,將實踐性、操作性的教學內容安排在農忙時節,按照不同產業的時間進行相應的周期教學,有針對性的進行教學。還要保障線上與線下教學相結合,科學的劃分哪些課程內容需要進行線上教學,哪些課程需要采用線下教學。還要注意,線上的教學內容偏向于普遍性,線下教學傾向于專業性。利用好新興媒體中介的作用,讓高素質的農民搭上信息化的快車。
四、結束語
高素質農民是現代化社會的產物,在農業現代化的過程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是必然的。根據社會的要求,必須要完善相應的培養機制和體系,確保農民的高素質,以此來保障我國的糧食安全,推動三農政策的進一步落實。
參考文獻:
[1]戴志宏.高素質農民培訓存在的問題與解決策略[J].世界熱帶農業信息,2022(03):70-71.
[2]何振輝,丁玲.淮北市“:五新”并舉培養高素質農民[J].農民科技培訓,2022(03):44-45.
[3]曹哲,張穎.培育新時代高素質農民的對策探討[J].三晉基層治理,2021(03):51-55.
[4]武秀偉,胡賽.新時代培育高素質農民的路徑探析[J].農業開發與裝備,2020(01):36-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