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嘗試探討日語中人稱代詞在會話中的隱匿現象,認為該現象是日本文化在語言上的體現之一。語言是文化的載體,因而不可避免地要受到文化因素的影響和制約。封閉的島國特征對其語言有著深刻影響,人稱代詞省略現象是日語整個教學階段不可回避的一個要點和難點之一。
關鍵詞:人稱代詞;隱匿;文化;日語教學
一、引言
日本人的談話,即使說話人不全部說出,對方也會有共識,彼此之間可以互相理解,然而在與外國人交際時容易產生混亂。特別是,日語中常見的“省略主語”現象,根據國立國語研究所2015年的調查報告顯示,日語口語會話中,無主語的句子占總體句子數量的74%左右,由此可見主語省略之頻繁。日本人很明白某句話或某篇話的主語是什么,但對于聽眾的外人來說,完全搞不清楚這段話的主語是什么,從而阻礙交流。日語主語所省略的內容必須依據交際時具體的場景和上下文來進行判定,這對文化背景相同的日本人來說或許問題不大,可對于日本文化背景知識不足的外國人來說,言語行為中隱含的信息,即省略的是誰或是什么有時候難以捕捉,進而造成誤讀或溝通障礙。
二、日語人稱代詞省略規則
1、第一人稱“我”通常會省略
中文和英文(尤其英文)在敘述“誰做什么”的時候,必須逐字逐句進行敘述。誰做(了)某事就得明確其責任所在,這是中文和英文敘事者的語言邏輯。通常情況下,省略主語表達意思在英語及中文里是不可能的。而在日語表達中,發話者即使省略第一人稱的「私」,只說后面的動詞,對方(聽者)也能明白后面的動詞是話者所為。
比如“希望有朝一日我能流利地講日語”,要省略主語「私」才能成為自然順暢的日語。
而且,當說話者在說明自己的情況,或者表達自己的行為意志的時候也經常會省略第一人稱。
2、不言自明的第二人稱“你”也會省略
日語中可以省略的人稱代詞并不局限于「私」。在面對面的交談以及可以把握是誰對誰說的情況下,日語的你通常都會省略。
另外,祈使句、命令句、建議句、勸誘句等日語和中文的使用情況一樣,也經常會省略。
3、日語中第三人稱的省略必須要在有上文語境聯結的句子中才能夠省略,若是在會話中初次提到是不能省略的。
掌握日語人常代詞的省略規則,僅僅是了解哪里可以省略是不夠的,也要知道哪里需要強調突出。
日語中的人稱代詞雖然多但是不常使用源于日本的集團意識,即重視整體協調和站在對方的立場考慮問題的思維模式,所以日語句子中第一人稱和第二人稱的使用頻率極為低。不過日語也有需要明確運用人稱代詞才顯得自然的情況,主要是強調自己主張或意見以及將自己與對方作對比的場合。另外,在商量、討論以及論文陳述等場合,為了表明自己是這么考慮的或自己是這么解釋的,日語敘述也需要明確運用「私」,這也是為了表明自己講話的責任所在。
三、人稱代詞省略的文化探究
語言是文化的載體,因而不可避免地要受到文化因素的影響和制約。日本是個島國,這令其文化具有相對的封閉性,人們對周圍的人和事極其熟悉,彼此間具有敏銳的觀察力和敏捷的理解力,但是同時也養成了彼此間心照不宣的曖昧和含蓄。
這一特點散現于日語的諸多方面,造成了日語種種獨特的語言風格和特色。另外,日本還是個單一民族國家,注重他人,注重人際關系,在交往中習慣性地放低自己成了日語中的重要特點,日本人認為,在談話中過多地直接提起自己或對方是不禮貌的表現,可以說日語是一種不宣揚個性,極度克制自我的語言。金田一春彥就曾指出,日本人說話不喜歡使用人稱代詞,尤其不愛使用第一人稱代詞,盡可能通過上下文語境體現出人物的關系,而不用人稱代詞。本文認為日本文化的這兩個特點集中表現在日語人稱代詞的隱匿現象之中,容易造成日語初學者的困惑,有必要重點提出,以便在初級階段打下夯實的基礎,更好地理解日語,了解日本文化。
關于人稱代詞的隱匿現象,已經有多位學者著文提出,這些論文一般稱之為人稱代詞省略,并且多數圍繞著授受表達方式,敬語表達方式,感情感覺形容詞等進行探討。本文認為人稱代詞省略一般是指被省略的人稱代詞在上下文或語境之中已經出現,讀者或聽者可以據此判斷出被省略了的部分。而人稱代詞隱匿則表示人稱代詞潛藏于句子中的某一成分或表達之中,可以不言自明,因而不需明示,以免顯得累贅、繁瑣、不自然,甚而出現錯句、病句。不同的文化對語言表達的清晰度和明確性的要求不同,這會給跨文化交際帶來困難。日本人的談話特點是:不斷地試探、商量、附和、調節、避開容易引起誤會的話語和忌諱的內容,想法設法的取悅對方。日本人認為直言不諱的拒絕他人是不妥當的,所以在語言交際中盡量選用模糊表達,以避免傷害對方。
四、曖昧表達產生的文化根源
4.1稻作文化
日本文明起源于農耕文化也就是稻作文化。由于水稻耕作活動的需要,促使彼此之間形成一種親密無間的關系,在相對封閉的環境里形成了一個集團。另外島國的地理環境,也使人群的活動相對固定。這樣形成的集團內部存在一種默契,通過“以心傳心”,而無需過多的語言,就可以使成員之間得到很好的理解。
4.2縱式結構
中根千枝在《日本社會》一書中,提出日本社會組織的縱列原則,“縱式組織的社會集團強調自身的整體性,因而使社會形成許許多多的縱式系列”中根千枝強調日本集團中的“場”的概念。對于日本人來說,比起個人的意志、感情、優先考慮的應該是維持全體“場”的平衡狀態,使自己的意志融入其中。因此,日本人不鮮明的表態,而采用曖昧的表達。縱式社會結構組織十分強調“和”的精神,不明確的拒絕對方,說話留有余地,采用間接表達,注重隱喻表現,都是為了維持和諧,避免爭端。
4.3嬌寵心理
“嬌寵理論”是由日本精神科醫生土居健郎根據病例分析得出的?!皨蓪櫋敝钙诖@得對方的許可,而采取超過節度的行為。日語的曖昧表達是日本人心靈深處“嬌寵心理”的體現。省略主語、語義表達模糊不清都說明日本人對聽話一方有強烈的依賴,期望對方的體察和關愛。如日本人使用“好的、可以”,并不表示完全的同意,而是希望對方能通過表情、語氣等因素察知自己的真實意圖,即“不可以”。
日語的曖昧表達,一種獨特的語言現象,這與日本本身的文化背景密不可分的。分析日語的曖昧性,挖掘曖昧表達的深層文化根源,對于加深認知日本文化,避免由于文化背景差異造成尷尬和誤會,促進中日各方面的廣泛交流和合作,具有深遠的意義。
五、結論
本文以對日語中人稱代詞的隱匿現象具體表現進行了說明,并對其背后的文化進行了深入探究。日本人認為,在談話中過多地直接提起自己或對方是不禮貌的表現,可以說日語是一種不宣揚個性,極度克制自我的語言。金田一春彥就曾指出,日本人說話不喜歡使用人稱代詞,尤其不愛使用第一人稱代詞,盡可能通過上下文語境體現出人物的關系,而不用人稱代詞。
之后又對這種曖昧文化的根源進行了探究。對于日本人來說,比起個人的意志、感情、優先考慮的應該是維持全體“場”的平衡狀態,使自己的意志融入其中。因此,日本人不鮮明的表態,而采用曖昧的表達,以心傳心。此外,日語的曖昧表達是日本人心靈深處“嬌寵心理”的體現。省略主語、語義表達模糊不清都說明日本人對聽話一方有強烈的依賴,期望對方的體察和關愛。本文認為日本文化的這兩個特點集中表現在日語人稱代詞的隱匿現象之中,容易造成日語初學者的困惑,有必要重點提出,以便在初級階段打下夯實的基礎,更好地理解日語,了解日本文化。希望該探究能對日語的教學和日語文化的理解起到一定幫助。
參考文獻:
[1]金田一春彥(1994)日語巖波書店.
[2]金田一春彥(1991)日語的特質巖波書店.
[3]宇田茂.日本人的曖昧[M].東京:巖波書店,1996.
[4]魯思·本尼迪克特著.孫志明.馬小鶴.朱理勝譯.菊與刀[M].北京九州出版社.2005年.
作者簡介:
舒涵(1990.11),女,漢族,日語語言文學碩士,三峽大學講師,研究方向為日語語言學。BC97749E-30DB-45F1-AF64-AF3E3D0F47C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