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曉雪,王 慧
(沈陽師范大學 旅游管理學院,沈陽 110034)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我國的經濟從高速發展轉向了高質量發展階段,這標志著旅游產業作為國民經濟的戰略性支柱產業,也由高速增長階段向優質發展階段轉變。傳統旅游開發模式不再能適應人們多元化的旅游需求,內涵式發展、科技創新、產品創新、高質量服務相互融合,已成為優質旅游發展的必經之路。同時,21世紀是海洋的時代,海島旅游發展的前景廣闊、潛力巨大。海島旅游以其遠離城市喧囂的特性,吸引了各類消費群體來此休閑度假,享受浪漫、寧靜的海島之旅。海島旅游擁有獨特且無法替代的特性,近年來,海島旅游備受旅游者的青睞,游客數量也逐年增加。遼寧省長海縣哈仙島是大連市眾多的海島之一,蘊藏著豐富的海洋和森林資源,發展前景十分廣闊。在旅游產業高質量發展的背景下,深入挖掘哈仙島的旅游資源優勢與海島文化內涵,以形成對游客的獨特吸引力。
哈仙島是大連市長海縣大長山島鎮下的一個行政村,東北部六海里處是大長山島,東部是塞里島,西南部與廣鹿島相對,其地理位置處于周邊海島中心,與各海島隔海相望,視野絕佳。哈仙島長4.84公里,寬1.02公里,俯瞰哈仙島,其東西部較長,南北部較寬,形狀似元寶又似在海中搖曳的漁船。哈仙島陸地面積4.72平方公里,耕地面積為42公頃,其海岸線長14.3公里,為長海縣第六大島。
哈仙島擁有豐富的自然旅游資源,絕大多數都保持著較為原始的狀態,島上東西兩端分別是象鼻山、大王山,兩座山上高樹林立,植被物種豐富。哈仙島的南側呈現出半包圍的形態,這是海島在海蝕的作用下形成的巖石、礁石、蝕洞。懸崖峭壁排列,形態各異,千姿百態,是攝影、繪畫、磯釣愛好者的的最佳旅游目的地。哈仙島東、中、西、北部均有獨特的旅游資源,能為游客帶來別樣的海島旅游體驗。中部懸崖遮蓋處有一尊臨海且面朝東南的大型鎮海石龜,體型巨大、氣勢磅礴;東部有沙灘能娛樂、海島能燒烤的金沙灘浴場;西部有水質絕佳的“西大浴”;北部順山而下是風平浪靜、漁產豐富的蛤子灣,島上居民順灣而住,是停泊漁船和養殖海產的絕佳之地。哈仙島上人與島和諧共生,海水與森林互相輝映,自然天成。
目前哈仙島旅游開發尚處于起步階段,海島旅游產品的種類還較為單一。哈仙島現有跑馬場、海濱浴場、度假村、海釣、水果采摘、海鮮宴等海島旅游項目(如表1所示)。
表1 哈仙島旅游資源
表2 哈仙島優質旅游產品體系構建
哈仙島在海島旅游產品開發上存在著旅游項目少、產品同質化嚴重以及產品缺乏海島文化特色的問題。目前,哈仙島的旅游產品基本可以歸納為“賞樹、觀崖、游泳、吃海鮮”四個部分。由于海島現有旅游產品缺乏深度體驗以及一定的文化內涵,致使游客大多以走馬觀花式的觀賞游玩為主,難以在海島內長時間地停留。
由于氣候條件的限制,哈仙島旅游出現了明顯的淡旺季,旺季一般集中在每年的7-9月份,淡季則集中在1-6月份以及10-12月份期間,加之海島內旅游項目較為傳統單一,主要是海濱浴場游樂項目,缺乏突出特色,冬季鮮有游客來此游覽,游客在海島旅游景區當中停留的時間很短,重游率也比較低,造成大部分旅游設施處于閑置狀態,設施利用率低。淡旺季失衡,阻礙了哈仙島旅游業的發展。
受限于哈仙島較為匱乏的土地資源,海島內交通工具及設施的數量難以適配游客數量的增長。哈仙島內除了少量公交之外,仍缺少現代化的交通工具,這在很大程度上制約著游客在島上游覽的便捷性,進而影響游客對哈仙島整體旅游的滿意程度。同時,海島內住宿環境相對較差,多為海島民宿,民宿內基礎設施的提供與陳設是由民宿經營者決定的,缺乏統一的民宿經營標準。另外,受海島氣候影響,住宿環境大多較為潮濕,且蚊蟲較多。
盡管哈仙島內蘊含豐富的海島旅游資源,但其知名度不高,這表明哈仙島海島旅游的發展仍處在萌芽期,海島旅游產品尚不具備與其他優勢產品競爭的能力,也表明哈仙島旅游宣傳推廣力度不夠。由于尚未形成明確的旅游目的地形象,致使哈仙島的宣傳推廣工作無從下手,難以展開,在游客的心中無法樹立出鮮明的特色,形成穩定的目的地感知。另外,哈仙島旅游從業人員服務水平低,缺乏高素質管理人才。島內旅游服務人員多為島內居民,受教育水平的限制,他們并沒有受到專業化的職業教育、從業及上崗培訓,因此,服務人員的素質普遍偏低,且管理人員經營管理以及專業知識較為匱乏。
當前,游客的現實旅游需求呈現出多層次與多樣化的特點,傳統且單一的海島旅游產品已經難以達到游客的預期目標,無法滿足游客的旅游實際需要。因此,應當重視海島項目的規劃與開發,以海島休閑度假功能帶動其他附加海島項目,更為重要的是應注意提升海島休閑旅游產品的品質,切實提升旅游者的優質旅游體驗。哈仙島旅游發展的重心應當是創新海島旅游產品設計,豐富海島旅游項目內容和形式,推動產品優化升級。從哈仙島旅游的長期發展考慮,應深入挖掘海島旅游資源的優勢,構建哈仙島優質旅游產品體系,具體包括觀光旅游產品、度假旅游產品等八種類型。創新打造品質精、服務優的海島旅游產品,以滿足新時代人們對美好旅居生活的需求(如表2所示)。
我國海岸線綿長,海洋類旅游資源極為豐富,旅游資源間不可避免地會存在旅游產品的同質化,進而導致旅游地與旅游地間的惡性競爭。目前,哈仙島旅游產品類型比較單一,對游客的吸引力比較小,缺少新意。因此,哈仙島需要深入挖掘其不同于其他海島的漁家歷史文化特色、森林資源優勢、魚類資源優勢等,對當地旅游產品進一步地創新與優化,以豐富哈仙島旅游產品體系。比如:開發海島森林康養旅游、小漁村特色海釣、海島觀林活動、海上體育和娛樂項目,通過海島的原生態以及特色美食增強游客的體驗度,給予游客新奇的海島旅游體驗,增強海島旅游的吸引力和趣味性,使哈仙島海島旅游以其獨特的海島活動在眾多海島旅游產品中脫穎而出,形成獨具特色的海島旅游品牌。優質海島旅游產品必然會提升游客對哈仙島旅游的滿意度,進而提升哈仙島旅游在游客心中的地位與形象,逐步占領同類海島旅游市場。
哈仙島旅游開發區域大部分都聚集在海岸線一帶,很容易產生明顯的人地沖突,雖然旅游開發目前被大部分人認可,是促進經濟開發、優化人民生活的重要途徑,但很多實例證明,社區參與是讓人和自然的關系得到協調發展的關鍵模式。有旅游專家認為,公共參與旅游必須反映在旅游對策流程以及旅游開發受益者兩個領域,在對旅游資源進行開發時,必須關注社區居民的參與度,全方位了解他們的需求,同時根據他們的建議對整個區域的發展進行優化,使他們融入到開發過程中的主動性得到明顯增強。因此,海島居民是海島旅游規劃與開發中必須予以高度重視的環節,政府、企業以及其他相關組織應積極鼓勵海島居民主動參與到海島各類旅游接待活動中來,積極了解海島居民想法、傾聽其意見,真正使海島居民高度參與并積極踐行海島旅游發展規劃,這不僅可以提升海島居民在海島旅游的融入度,也能夠喚醒海島居民自覺保護海島自然環境與資源的意識。唯有如此,才能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進而促進海島旅游的可持續發展。
交通等旅游相關設施建設,在一定程度上會影響旅游目的地的接待能力,海島旅游更是如此。一方面,必須從海上交通、島上基礎設施建設以及島內公共交通著手,以海上交通帶動海島旅游的發展,切實解決好海島交通可達性問題。哈仙島的獨特之處就在于其原始的生態環境,必須要保護海島資源、維持海島內生態環境平衡。因此,要盡量減少島內現代交通工具對海島環境造成的污染與生態平衡的破壞,根據這些車種的特點對道路進行設計,在其旅游交通系統中通過徒步、自行車來進行旅游交通配備的設置,將人為帶來的影響減少到最低,人行橫道要結合哈仙島森林資源發展的特點以及海島風格,使其發展成為獨具特色的哈仙島優質交通網絡景觀。另一方面,哈仙島旅游相關設施建設應以不斷提高海島旅游接待能力與消費性價比為中心,并以提升食宿接待條件為切入點,對村容村貌及傳統民居進行改造,提高哈仙島民宿行業準入門檻,健全并完善住宿行業規章制度。另外,哈仙島還應積極發揮海島小漁村特色,融入“漁家文化”,將民宿升級為漁家文化主題民宿,提升特色化服務內涵,以滿足游客的多樣化、個性化需求。
哈仙島應充分利用海島資源優勢樹立品牌形象,并廣泛利用各種營銷與宣傳手段,以提升哈仙島海島旅游的知名度與影響力。首先,應建立哈仙島旅游官網,豐富網站內容設計,讓準備來的游客和已經來過的游客可以通過官方網站查詢到哈仙島的基本信息,以增加海島旅游信息的權威性,并利用官方微信、官方微博及時向游客發布最新旅游信息。其次,要充分利用報紙、旅游雜志、廣播、電視等傳統渠道對哈仙島旅游加以宣傳,以吸引老年游客。與此同時,哈仙島還需要輔以海島旅游宣傳片、微電影、海島景色攝影展、短視頻等形式對哈仙島旅游進行宣傳,打造網紅海島旅游景區。再次,邀請知名人士為哈仙島旅游代言,不斷擴大影響規模。最后,深入挖掘人文資源內涵,積極開展各類節慶活動和體育賽事,例如“海神節”“哈仙島旅游文化節”“海鮮美食節”“海釣節”“全民運動-海灘版”等,以節事促旅游,吸引各地游客來島旅游,擴大市場影響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