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小艷 王赟
摘要:青少年是國家的未來,是民族的希望,是社會和人民重點關注的群體,青少年的成長和發展對社會具有重要作用。文章在擬劇論視角下分析電影行業對青少年自我效能感的作用,以及當代青少年應如何樹立正確的態度對待電影行業和自我效能感的吸收采用,這對青少年的成長和發展具有重要作用。
關鍵詞:擬劇論;電影行業;青少年;自我效能感
中圖分類號:J9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9436(2022)01-00-03
1 擬劇論視角下青少年自我效能感問題概述
擬劇論的主要創始人是戈夫曼,使用戲劇等一系列名詞,把戲劇引入社會學分析中,開創了社會學中的戲劇分析,因此戈夫曼的理論被稱為“擬劇論”。擬劇論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得到了很好的詮釋和應用,隨著現代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我們的生活變得多姿多彩。當前,行業技術不斷進步,電影行業推陳出新,電影在我們的生活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電影行業的興起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著我們的生活、學習和工作。在個體社會化發展過程中,青少年一代作為特殊的群體,正值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形成的重要階段。電影行業中所呈現出來的價值觀和對某事的看法,在這個特殊的階段,極易受到各種因素的影響,從而影響青少年三觀的形成和自我效能感的形成和發展。隨著新興技術的運用,電影行業的產業鏈條延長,衍生出了多種多樣的形式,并影響著我們的生活。徐光淼認為,影視傳播是以網絡化為主的跨文化方式,以青少年化的群體為傳播對象。不論是對美學的傳播或文化的傳播,還是對一些流行的生活方式或價值觀念的認同,多以青少年為主要傳播對象[1]。
由此可見,青少年作為一個獨特的群體,在影視業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在學習和生活中也是值得關注的對象。因此,相關電影會對青少年的自我效能感造成怎樣的影響,在接下來的生活中會發揮怎樣的作用,引發了社會的廣泛關注,增強青少年的自我效能感也成為值得探討的問題。
2 擬劇論視角下電影行業概述
戈夫曼認為,社會生活就是一個大舞臺,而人們就是社會舞臺的表演者,都是按照一定的劇本進行的。他認為,人們在做某件事情的同時,不可能基于本色出演,而是按照一定的社會期望進行角色扮演,以便符合社會發展的過程,從而推動社會的進步,提高生活水平。擬劇論主要從前臺和后臺、表演者和觀眾、幕前和幕后幾方面分析社會問題和社會現象。戈夫曼主要使用戲劇名詞分析日常生活中的表演,這些表演主要是劇場、前臺、后臺、劇組。當然,戈夫曼擬劇論的實質就是印象管理,即在他人心中塑造一個自己期望的印象,這一表演過程包括理想化表演、神秘化表演和補救表演[2]。
2.1 電影臺前的劇本準備
任何事情在行動之前,都必須對相關領域進行深入的調查研究,正所謂“知己知彼,百戰不殆”。導演賈玲在拍攝電影《你好,李煥英》時,也作了充分的前期準備,最后在2021年春節斬獲幾十億的票房。2019年9月25日,賈玲發微博稱:“籌備三年,電影《你好,李煥英》今日開機……”電影的成功離不開賈玲前期付出的辛苦。北京師范大學藝術與傳媒學院院長周星說:“無論是技術上的穿越還是故事上的表現,影片最根本的成功還在于人性、情感的支撐。說到底,若沒有真情實感,沒有對人生刻骨的體味,沒有對電影是為了表達自己內心割舍不去的情感需要,那么那些創作都必然只是喧囂一時,僅僅滿足膚淺的感官刺激。”這部電影之所以成功,正是因為作好了準備,所以抓住了觀眾的眼球,給觀眾帶來了極大的震撼,取得了很大的成就。
正如戈夫曼所說,生活就是一個劇本,我們都在這個舞臺上進行表演。不難看出,影視行業在進行產品開發的同時,也會有一個劇本作為其開展工作的基本參照。這包括前期的準備工作、中期的拍攝和后期的剪輯等,這些程序對影視行業來說是必不可少的。影視行業只有不斷探索,才能給觀眾帶來最佳的體驗。
2.2 電影舞臺上的劇情展示
戈夫曼的著作《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現》,致力于對微觀社會現象的細致觀察,同時也關注日常生活中的人際互動。[3]當前,信息技術快速發展,各種電子產品的廣泛使用,給影視行業和觀眾都提供了很大的便利。電影經過前期的一系列準備工作,最終通過各種渠道呈現在觀眾面前,供觀眾欣賞和評價。電影上映后,會得到許多觀眾的評價,給人們帶去了視覺和聽覺的享受。
一名觀眾在觀看電影《長津湖》之后,在網上匿名發表了一段評價這部電影的文字:“當我在觀看這部影片時,眼淚止不住地往下流,我很傷心,也特別心疼,在這么艱難的日子里,戰士們需要多大的勇氣才能克服困難,最終取得戰斗的勝利啊。我知道了結果之后再看他們的拼搏,內心堅定地相信我們能夠取得勝利,但他們或許比我們現在更加勇敢,更加堅定。哪有什么歲月靜好,只是有人替你負重前行!”觀看電影能使我們有所感悟,使我們在此過程中領悟到人生的真諦,給予我們力量。
2.3 電影產出幕后的結果
戈夫曼將情境表演分為前臺和后臺,在整個前臺表演中,表演者總是盡己所能地使自己的行為接近觀眾預想的樣子,觀眾看到的不是演員本身而是角色所呈現的樣子;而后臺是被隱蔽起來不讓觀眾看到的地方,后臺所呈現的一系列行為是不能為前臺的人所知的。[4]
電影的呈現也需要多方面的努力,從而展現優秀的作品。電影所呈現出的效果往往有很大一部分是虛構的,在日常生活中很難以真實的形象存在。在電影的拍攝過程中,演員發揮著很大的作用。演員根據劇本的要求和觀眾的期待調整自身,從而滿足觀眾的要求和符合其扮演角色的期待,最后以最協調和最理想化的狀態出現在觀眾的視野中。角色不一定是演員真實的樣子,而是或多或少為迎合觀眾的期盼而呈現出的影視效果。所以,在電影的開頭或結尾常常出現“本故事純屬虛構”或“未成年人請在父母的陪同下觀看”等字幕,給人們一定的提示。演員憑借某些特征扮演一系列電影的角色,角色可能與真實生活中的本人大相徑庭,其在電影中呈現的樣子只是基于要求進行的角色扮演。
社會即舞臺,每個個體都是表演者。在日常生活中,個體在社會交往的過程中也會有意無意地進行形象設計[5]。影視作品的演員往往按照劇本呈現自己和觀眾期待的表現,這種表現對青少年的影響往往是最大的。青少年往往會模仿或學習影視劇中的情節和人物態度,如果角色弘揚的是積極、正能量的一面,能在潛移默化中促進青少年的個人發展;而如果影視作品中充斥著黑暗、負能量的東西,則可能會造成嚴重的后果。
3 增強青少年自我效能感的發展機制
3.1 提高制作門檻,符合青少年發展要求
基于青少年群體固有的特性,電影行業要提高制作門檻,制作符合青少年群體發展要求的作品。戈夫曼擬劇論的實質是“印象管理”,即通過扮演角色在他人心中塑造一個自己所期待的印象的過程。這個過程可以通過理想化表演來實現,從而達到青少年發展的要求。戈夫曼說過:“表演者會掩蓋或部分掩蓋與他自己理想的形象不一致的活動、事實和動機。”因此,演員在電影的呈現過程中,要保證自己的角色表演和角色呈現符合規范,呈現出符合青少年的需求的角色扮演。由于青少年處于身心發展的關鍵時期,青少年更多地寄希望于電影角色的扮演者,其甚至會影響青少年今后的發展方向,青少年會以電影中的虛擬人物作為自己人生中的榜樣。
基于擬劇論視角,電影制作行業應充分考慮到青少年群體的需求,在電影中展示的正面角色形象,通過仔細的審查,制作符合利于青年發展的電影角色。在制作電影人物角色的同時,要充分考慮到青少年的需求和特點,塑造積極的電影人物形象,從而為青少年這一特殊群體在成長的過程中提供指引。
擬劇理論視角下,很多電影制作過程實則都基于“幕后”完成,因此在影視作品的制作過程中,應更加注意提升其質量。一方面,能夠優化觀影體驗,增強視覺沖擊;另一方面,作為絕大多數受眾為青少年的群體,電影質量的優劣對這一群體的言行舉止會產生較大的影響,影視作品中的情節、背景音樂、所闡述的故事、人物臺詞等都會對青少年群體的認知、青少年個體化發展、青少年情緒產生影響。因此,電影質量是有關部門需要把控的重點問題。
3.2 完善相應法規,提高準入門檻
隨著互聯網技術的快速發展,人們逐漸進入信息時代,并與之產生了緊密的關聯。手機、電腦和電視等已成為人們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工具,電子產品的迅速普及在給我們的生活提供便利的同時,也對我們的生活造成了很大的影響。其中,一些低級趣味的內容會對青少年的學習和生活產生許多不利影響。由于電影行業的市場競爭壓力大,部分從業者開始通過一些不合法的渠道來搶占市場份額,賺取非法利潤。因此,在電影的發展過程中,部分人為了自身的利益而損害青少年的利益,從而使部分青少年誤入歧途。戈夫曼的擬劇論提到“可以通過補救表演來完善印象管理”,由于處于特殊的身心發育階段,青少年難以對一些電影中展現的行為方式和消費觀念等作出準確的判斷。
完善相應法規的重要性毋庸置疑,以青少年為主要觀影群體的影視作品在提高質量的同時,也要加強對劇中人物、劇情的價值觀宣傳,向青少年群體傳遞正能量。應在舞臺所呈現的演出中,展現各種具有正確價值觀的情節,弘揚正能量。應遵守相應法律法規,劇中不能出現任何影響青少年發展的不良情節應秉持弘揚正氣、勇敢與智慧的原則。青少年在個體發展的起步階段,會模仿影視劇的情節,好的劇情能促進其身心的發展,壞的劇情會影響他們的成長。
需要用法律來維護青少年的合法權益。相關部門可以通過制定法律法規,對電影進行嚴格的監管,提高電影行業的準入門檻,及時過濾掉一些對青少年身心發展不利的電影。通過完善相應法規、提高準入門檻,大力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和積極向上的人民大眾喜聞樂見的文化,為青少年帶來文化享受。
3.3 樹立合理榜樣,提升辨別能力
青少年在自身發展過程中會受到來自多方面因素的影響,在此基礎上形成自我認知和自我效能感。自我認知也叫自我意識,是個體對自身存在的感知,包括對自己心理的感知和對自己行為的感知[6]。青少年由于身心發育尚未成熟,不能夠對電影中演員的行為方式作出準確判斷。因此,演員作為公眾人物應當發揮其“光環效應”,讓自身的行為對青少年產生積極的影響,并倡導青少年理性追星,切莫盲從,要選擇積極向上的價值觀指導自己的行為方式。在青少年成長和發展的過程中,老師和父母發揮了很大的作用。老師面對青少年、面對電影,應循循善誘、悉心指導。在孩子發展的過程中,父母也應根據孩子的特點進行相應的指導,幫助孩子克服障礙,協調發展。
戈夫曼在談論補救表演時說:“當表演者出現不符合劇本發展要求的行為時,觀眾可以選擇有意忽視。”青少年在觀看電影的過程中,如果發現電影所傳達的價值觀念與自己所遵從的價值觀念相沖突,可有意忽視這種價值觀。因此,青少年應努力學習先進的、科學的和有益的文化知識,并將其作為指導,提高自己的辨別能力,選擇積極有益的電影文化作為指導,為自己的發展提供力量。只有對自我有正確的認知,方能進一步規劃人生目標。自我效能感指個體對自己是否有能力完成某一行為所進行的推測與判斷;青少年的自我效能感指的是,青少年對自己是否有能力采用某些話語或行為方式克服挫折或困難的判斷。
4 結語
文章基于擬劇論視角分析電影行業對青少年的作用,分析電影行業對青少年自我效能感的影響,以期為青少年的發展提供一些積極有益的指導。習近平總書記曾說:“青年是祖國的未來、民族的希望,也是我們黨的未來和希望。”青年興,則國家興。一部優秀的影視劇對青少年群體的發展是非常重要的,弘揚正能量,不僅能促進其身心發展,還能在一定程度上對他們的個體社會化發展起到積極作用。對電影行業進行分析,并在擬劇論視角下為青少年發展的過程中面臨的困難提出解決的路徑,能使青少年更好地推動大眾文化的進步和整個社會的發展。
參考文獻:
[1] 徐光淼.網絡影視產業以青少年文化群為對象的傳播影響:以歐美影視劇網絡傳播為例[J].邢臺學院學報,2018,33(1):141-144.
[2] 候鈞生.西方社會學理論教程[M]. 4版.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17:255-258.
[3] 張梅.從角色表演到角色外互動:對戈夫曼(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現)的框架性分析[J].東南傳播,2010,71(7):70-72.
[4] 張記潔.用戈夫曼的擬劇理論淺析虛擬社交網絡中的社會互動行為[J].社會心理科學,2015,30(Z1):21-23.
[5] 陶佳寧.擬劇理論視域下“審丑主播”的行為解讀:以“迷人的郭老師”為例[J].科技傳播,2021,13(13):160-164.
[6] 王懌.網紅現象背后的“暴力審美”對青少年自我呈現的影響[J].傳播力研究,2019,3(8):236-238.
作者簡介:葉小艷(1998—),女,貴州遵義人,碩士在讀,研究方向:人口學。
王赟(1995—),男,安徽合肥人,碩士在讀,研究方向:人口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