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縱棹園是揚州市寶應縣內著名的城市公園,幾經損毀與重建,現是一座開放性較強的仿古園。散落于各地的仿古園,其歷史遺存的性質注定其不能被直接推翻按照現代景觀范式重建,又無法完全恢復其古時風貌,即使進行恢復,其歷史文化意義也會大打折扣。因此此類園林存數眾多卻處境尷尬。文章以寶應縱棹園為突破口,對縱棹園的歷史文化淵源、造園手法及景觀品質進行系統探究,將其與一眾江南名園作對比,并對其現代景觀部分進行評價,從而探討其造園得失。借此個案為其他相同類型的仿古園在現代社會如何進行功能定位與景觀改建提供參考,使其在保留歷史文化遺存的基礎上,能在現代社會中發揮城市園林的功能。
關鍵詞:縱棹園;造園手法;優劣分析;舊園改造
中圖分類號:TU98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9436(2022)01-0-06
1 園林介紹
1.1 地理位置
縱棹園是一座位于江蘇省寶應縣境內的水景園。
寶應縣城陸地面積979平方千米,占總面積的66.7%,水域面積488平方千米,占總面積的33.3%。屬里下河淺洼平原區,地形西高東低。以京杭大運河為界分為運西、運東兩部分。屬北亞熱帶濕潤季風性氣候區,四季分明,日照充足,雨量充沛,具有多湖蕩沼澤的地貌特征。
1.2 歷史沿革
1.2.1 新中國成立前
明朝之前,這里是南通涇河、北達松岡的汪塘。明中期,寶應名門胡氏在這里修建了一座“畫川別墅”,這座別業在明朝末期便荒廢了。康熙二十七年,喬萊在這里建造了一座“縱棹園”。一百多年后,喬氏沒落,“畫川書院”在原址上重建,成了當時寶應的第一學院,但在抗日戰爭中,被一場大火摧毀。
1.2.2 新中國成立后
1958年,寶應縣政府將古縱棹園更名為“人民公園”。1982年,為保持其原有的風貌,又改回“縱棹園”,并進行了擴建。現此園仍坐落在市區的中心區,在葉挺路和安宜路的交會處,占地68公頃[1]。
1.3 周邊環境
縱棹園南臨寶應縣人民醫院、安宜鎮政府,北面是寶應縣實驗中學舊址,東西兩邊都是商業街,再往東幾百米左右是幾個大的小區和大型商場,地理位置十分優越,幾十年前為寶應縣的經濟文化中心。
雖然現在北邊的學校已經搬離,商業中心也出現了往縣城東南方向轉移的趨勢,但是其區位優勢并未完全喪失。
1.4 政策導向
圍繞“創建江蘇省園林城市,改善城市生態,打造富有水鄉氣息的生態工業城市”的戰略目標,寶應縣委、縣政府于2003年投入了1 600余萬元的資金,對縱棹園進行改造[2]。
政策導向下的縱棹園,應發揮其宣傳歷史文化、改善生態環境、造福市民生活的功能,結合其政治、經濟、文化、醫療多元素匯聚的地理位置,其正確的定位應該是多功能、綜合性、多效益的城市中央公園。
2 園林分析
2.1 庭園規模
縱棹園占地面積68畝,與很多江南私家園林比起來不算小。但是其古時面積并沒有這么大,能達到現在這樣的規模是新中國成立后一再修葺擴建的結果。
2.2 園林結構
縱棹園大體上分為南、北、中三個部分,北邊以翦淞閣為中心,中部以八寶亭為中心,南邊以魚化龍石柱門為中心,三個主要景點串起中軸線,南北一虛一實遙相呼應(見圖1)。北部還有全園制高點翦淞亭、仿古建筑畫川書院,與長廊組合構成類似于四合院的形式,長廊連接起古戲臺和龍舟。
中部大名鼎鼎的八寶亭位于湖心島上,湖心島面積較大,西部通過一紅木橋串起竹深荷凈堂,曾經是園主人喬萊治學的地方,東邊通過枕流橋連接背山臨流館。
從南入口魚化龍石雕門進入后,西邊有一釣魚臺,東邊長廊串起八角亭,連接背山臨流館。
2.3 著名景點
2.3.1 八寶亭
縱棹園最有名的是軸線正中的八寶亭(見圖2),八寶亭建于明嘉靖辛亥年,到現在已經四百多年了。原來的所在地是縣南街的中段,南靠得寶河,東鄰真如庵。明朝縣令岳東升記述了唐尼真如供奉八寶和肅宗后來改元的事情,將縣名安宜改成了寶應,立碑建此亭。多年后重建,并在1983遷入縱棹園內。
2.3.2 竹深荷凈堂
清人潘耒《縱棹園記》有云:“有堂臨水,曰‘竹深荷凈之堂’。”
這座堂(見圖3)位于池塘中央的四合小院,主要建筑為一進三間茶室,用木頭做門、墻,門、墻上有各式名人典故的木雕,精美絕倫。小院內有連廊、洗耳亭、竹林和荷花池等觀光地。一座紅木橋與駁岸相連,紅木橋的橋拱由整塊紅木制成,橋上有竹筍造型的柱子,欄桿以竹節為設計元素。竹影斑駁、風吹蓮動,環境清雅,是原主人喬萊當年治學之處。
2.3.3 畫川書院
畫川書院(見圖4)始建于嘉慶年間,園主人喬萊的孫輩捐縱棹園舊址(東北隅讀書處)而建,幾經擴建,民國初設民眾教育館,喬氏創建私立畫川初中,后被侵華日軍盤踞,遭損毀。新中國成立后,縣立初級中學與私立畫川中學合并,新組建成寶應縣中學。新中國成立后,縣政府擴建縱棹園,于新園東北隅建“畫川書院”景點,以志紀念。
2.3.4 翦淞閣
翦淞閣(見圖5)重建于2003年,正六邊形的結構融福建土樓與北京四合院結構為一體,堪稱園林建筑風格的首創,其正六邊形造型滲透了中國“天地六合,天人合一”的哲學思想,寓意寶地生機勃勃,繁榮昌盛。門上方是趙樸初題寫的“縱棹園”園名,門口一對潔白威嚴的石獅系明代文物,建筑物內門、窗、梁柱上各式雕刻構思巧妙、工藝精湛。特別是院中精致的磚雕門樓,具有徽、蘇兩派風韻,達到了16層的磚雕最高技藝,是不可多得的精品。其與園中石雕、木雕、銅雕相映生輝,為縱棹園贏得了“蘇北雕花園”的美譽。
2.4 園林美的營造
古縱棹園的樣貌現在已無從考證,因此文章接下來就以該園現存樣貌為基礎,分析縱棹園的藝術美。
2.4.1 內向外向
縱棹園北面、南面、東面基本都被建筑環繞,其模式符合江南私園中建筑貼著園子四周而建的特點,將水景圍在中間的內向型園林特點。但是其西邊是一片開闊的水景,又形成了水體環繞建筑、視線從湖泊中央向四周發散的分布格局。所以綜合來看,縱棹園是兼具內向與外向,且主體部分為內向的園林類型(見圖6)。
2.4.2 看與被看
園子北部的翦淞亭是全園的制高點,基本可以俯瞰全園景色以及園外的環境,但是因為其體量很小且位于園子的西北角,位置比較偏僻,因此主要用來滿足看的要求。而位于南北軸線北端的翦淞閣,因建筑體量高大,形體呈奇特的六邊形,又位于軸線末端且四周少遮擋物,其被看的作用大于看的作用。但是相對于整個園子來說,翦淞閣的體量未免有些過大,尺度上有些失衡,此外翦淞閣曾經作為主要的居住建筑,是否適合成為視線的焦點尚有待討論。
畫川書院建在園子東北角,四周是亭廊組合圍著內院,亭廊視線通透,無論是在中心島嶼上看向畫川書院曲折有致的亭廊組合,還是從亭廊上看湖心島,視線通透性都很強。遺憾的是畫川書院曾經是古人讀書的地方,現在卻緊鄰東邊的商業街。考慮到硬質面積頗大,將其定位從書院改成小型市民活動廣場,或者展覽館似乎更加合適。
而園子西邊的竹深荷凈堂三面環水,距離主園路有一定的距離,環境清幽,將此處作為書院加以保留更加合適。亭廊的南端延伸進一個黃金琉璃瓦的龍舟,其造型古樸,顏色奪目,且靠近東入口,一進門就可以直接看到,并且從龍舟上也可以看到三面的園景,在全園構圖上起到了很好的點景作用,與拙政園的與誰同坐軒有異曲同工之處。
軸線正中心的八寶亭是全園最有歷史文化價值的所在,也是處于中心位置的亭子,但因為四周花木遮擋嚴重,坐在亭中視線難以穿透花木看到周圍的景色,同時幾乎從園中任一主要景點都難以看到八寶亭的存在。這讓人難以感受到這個亭子在全園中的重要性,游人坐在亭子里,視線也僅僅停留在亭子四周的道路上,景觀體驗不佳。改造建議是梳理周邊花木,打開景觀面,使視線具有一定的通透性。
與之相比的是拙政園中的荷風四面亭,同樣位于道路的交匯點,視線開闊,可以看到周圍的水景和亭臺樓閣,同時又具有點景作用,看與被看的作用兼備,顯然是一種更好的做法。
園子西邊的竹深荷凈堂,其廳堂的后院是假山圍著的一片荷塘,可以看到園子北邊的假山和翦淞亭,不足之處是北邊駁岸種植缺乏匠心,絕佳的對景之處景致卻稀松平常。可以通過添加文化置石或者重新設計植物組團來提升景觀的豐富度(見圖7)。
2.4.3 主從重點
正常情況下,主要廳堂所在的地方為全園的重點,占據主要地位。縱棹園中主要的居住建筑是最北邊的翦淞閣,其建筑形態最奇特,體量也最大,但是位置卻在最北邊,正對北入口。若是作為江南私家園林,這種布局顯然是不合理的,并且其居住建筑的性質也讓這一布局看起來匪夷所思。可能是因為改建為城市公園后打開了北邊的入口,使得原本封閉的北邊變成了園林的主入口,因此翦淞閣的建筑性質也相應發生了變化,將其作為文化展館向公眾開放顯然是一種更好的選擇。
相比之下,蘇州怡園的藕香榭,以水池為中心,山石林立,花木蔥蘢,建筑體量最大,景致也最佳,作為全園重點的做法明顯優于縱棹園。
相比主要建筑翦淞閣主體地位與平淡的景觀效果之間的失衡,園子東北角的畫川書院卻因亭臺樓閣鱗次櫛比、參差錯落、疏密相間,極富層次變化,雕梁畫棟的古戲臺和點景的龍舟俱在此處。同時建筑兩面臨水,視野極佳,因而更像是全園中心。但其位置就全園而言偏向一隅,建筑的地位也次于翦淞閣。因此有主次顛倒、重心失衡的嫌疑。
全園歷史文化中心的八寶亭,雖然位于軸線中心,但是就實際景觀感受而言,其中心感并沒有體現出來。
竹深荷凈堂看起來比較古樸,位置也較為偏僻,頗有曲徑通幽之感,就主從地位來看,其布局是適宜的。
2.4.4 藏與露
中國古典園林追求含蓄曲折,用隱晦的手法追求一種弦外之音。所謂“意貴乎遠,境貴乎深”[3],縱棹園中除了竹深荷凈堂有曲徑通幽之感,翦淞閣太露而八寶亭太隱,總體看來布局都是不合適的。其實作為一個水景園,縱棹園并非沒有獲得幽遠深邃的景觀效果的條件,其中一處景點黃石瀑布,位于池水的最北端,靠近畫川書院,游客若從南向北行進游覽,穿過畫川書院的游廊,倏忽見到玲瓏有致的黃石假山,假山上有淙淙瀑布傾瀉而下,定會感到幽深莫測,泠然有趣。但是現在縱棹園的黃石瀑布景點,黃石仍在,瀑布卻已經干枯,導致意趣大減。
縱棹園中,中心的八寶亭地勢雖高,但被花木遮掩太過,從遠處無法窺見其一角,缺乏暗示,因此其中心地位無法凸顯。適當的做法是梳理南入口處的高大喬木,讓處于高處的八寶亭能夠以若隱若現的姿態出現在人們的視線中,讓人心向往之,引導其前往八寶亭所在之處。
2.4.5 疏與密
繪畫《六法》中曾有經營位置一說。為求氣韻生動,在位置經營上必須有疏有密,若是均勻分布,則讓人感到了無生氣[3]。縱棹園其實是有疏密對比蘊含的,比如從北向南的軸線就是疏—密—較疏。沿著軸線延伸出去的節點內部也有一定的空間變化。不足之處是,疏的地方留白并不純粹,偌大的翦淞閣置于畫面的空白處,而密的地方又缺乏內容,僅有一個小小的八寶亭被茂密的植被覆蓋。反觀留園的建筑分布就極不規律,疏密對比極為強烈,密的地方讓人有應接不暇之感,疏的地方弛而不張,讓人領略到一種忽張忽弛的節奏韻律感。因此可行的改進方法是調整八寶亭周圍的植物密度,調節其過于緊密的景觀效果。
植物也是造園四大要素之一,好的植物配置不僅能讓園林景致生意盎然,還可以獲取生態效益[4],在中國,園林中的植物甚至上升到了精神文化層面。因此植物的栽植也是極重要而不應被忽視的一點。如果在改造庭園時考慮保留建筑,又想調整景觀疏密,則完全可以考慮從花木栽植方面入手。
2.4.6 起伏與層次
對于園林建筑的立面來講,合理利用起伏與層次也能產生韻律節奏感。如網師園東立面,有近中遠三個層次,三者和諧相處又極具起伏變化[3]。
縱棹園的東立面與其有異曲同工之處,古戲臺連接的亭廊連著南端的龍舟,形成近景,園子的院墻形成中景,而背后商業街的坡屋頂建筑又構成了遠景,因此園林東面的景觀層次不錯。
2.4.7 空間序列
空間序列關系到園林的整體結構和布局,空間序列不能僅僅從平面上來研究,更需要在行進的過程中把個別的景致串聯成完整的序列[3]。
一般的小園,建筑物多沿園的四周分布,縱棹園也是類似的格局,主體建筑物在園的南、東、北三面分布,景觀序列大致如圖8所示。
該園入口較多(入口多體現了園子開放性較強這一特征,因此與其說這是一個江南私家園林,不如說更像一個仿古風格的城市公園),從不同的入口進入,可觀賞到不同的動態變化圖景。若是按序列1來走,能體會到開放—通透—封閉—豁然開朗的空間體驗。
西入口(序列2)也類似,只不過入口處多了一段半開放的入口空間作鋪墊。
若是從東入口進入(序列3),順時針的空間體驗是半開放—封閉—開放—半開放,逆時針則相反。
若是從南入口進入(序列4),順時針的空間體驗是封閉—豁然開朗—通透—半開放,逆時針則相反。
筆者認為最佳的觀賞序列是序列4,入園后先有一段半開放的引導空間作鋪墊,站在枕流橋上向北看是曲折不盡的水景,讓人心向往之,沿著蜿蜒曲折的園路向北行進,視野逐漸開闊,能看到點景的黃金琉璃瓦龍舟,并且可以遙看遠處的翦淞閣。在上下起伏、蜿蜒曲折的連廊中穿行,來到翦淞閣處,頓覺豁然開朗,再經由津逮橋來到全園中心八寶亭,此處算是整個游覽路線的高潮,然后踏著紅木橋進入竹深荷凈堂,觀賞荷景后心情逐漸平靜,最后回到魚化龍石橋,游覽結束。
2.4.8 堆山疊石
縱棹園中假山比較完整的有三處,分別為翦淞亭下一處假山,黃石瀑布處一座假山,以及竹深荷凈堂一處假山。作為園林四大要素之一,假山不僅是對大自然的摹寫,有時候還具有傳情的作用。例如揚州個園以山石象征春夏秋冬,春山、夏山、秋山、冬山圍繞建筑一圈,主人在咫尺須臾之間就能體會到四季輪回,無論是志得意滿還是身處低谷,都能從這些山石中得到人生啟示。
縱棹園中的假山位于翦淞亭和黃石瀑布的是黃石假山,竹深荷凈堂內圍繞著荷塘的是太湖石假山。只是體積不甚大,數量也不甚多,在此園中僅起到點綴作用,卻也為此園增色不少。這些假山都是縱棹園中寶貴的歷史遺存。
2.4.9 庭園理水
縱棹園是水景園,整個園子約1/2都是水面,西側水面開闊而完整,若置身于竹深荷凈堂中,則有身處孤島之感,心境淡然,宜潛心治學。東側的水系曲折深遠,無論是從背山臨流館還是從古戲臺望去,都有一種水陸縈回、蜿蜒不盡之感。縱棹園的水,無論從形態還是從與建筑的搭配組合來說,都是非常適宜的。這也是江南園林的優勢,可以大手筆地引水進園,清代詩人潘耒在《縱棹園記》中感慨:“蓋園居最難得者水。水不可以人力致強而蓄焉,止則濁,漏則涸。茲地在城中而有活水注之,湛然淵渟,大旱大枯,宜園之易以為勝,而至者樂而忘歸也……豈知吾鄉之水,在在皆濠濮哉。”
舊時縱棹園西側的水面遠沒有如今這般大,西側的開放水面也是近些年擴建的結果。水面擴大之后,竹深荷凈堂的體量相較于水體面積而言就顯得有些小了,有些孤島的感覺,但是溝通全園水系后,卻棹園的游憩功能大大增強,許多市民在此處釣魚、泛舟,甚至采蓮。擴大水系極大地增強了縱棹園的公共性,促成了其從鄉紳私園向城市公共園林的轉變。
2.5 現代景觀部分
因為縱棹園在不斷擴建與改造,所以除了仿古部分,有些地方在形式上已經融入了現代公園的特征,如東北角和東南角的廣場,幾乎完全是現代廣場的形式。
東北角的廣場東邊位于畫川書院記略照壁前方,方形簡約的樹池,簡潔的鋪裝,廣場上規則種植著株型細長的白蠟樹,映襯著后方的清式建筑,連廊在畫川書院的正門處向上拱起,作入口的同時又是一處透景。雖然廣場與建筑的風格一今一古,但空間體驗繁簡結合,疏朗有致,讓人眼前一亮。
此處能夠將現代與古典兩種不同的造園語匯完美地融合在一起,對仿古部分不做大的改動,同時滿足了功能性,做法值得借鑒。北入口處的廣場也是如此,以翦淞亭作背景,前方是現代風格的方形鋪裝入口廣場,也具備臨時停車功能,兩種風格雖然對比明顯,但是并不突兀。這種做法使入口空間兼具實用性與美觀性。南入口處的廣場空間比較寬闊,晚上會看到大媽們在這里跳廣場舞,不足之處是缺少坐凳之類的休息設施,導致時常看見大爺大媽們自帶板凳或坐在路邊。
公園中比較現代化的部分就是這三個節點,應是為了滿足功能而設,強化了園子公共空間的屬性,滿足了市民游憩的需要,總體看來是適宜的。不足之處是節點的形式比較生硬,與原場地融合不夠好。可行的改造方法是改變節點形狀,并且內部用鋪裝等呼應古典園林形式。
3 改造意見
結合政策定位,現提出三點可行的改造建議。
第一,增強公園開放性,完善縱棹園作為城市中央公園的功能,提升景觀價值。發揮生態效益,帶動周邊經濟發展,激活老城區活力。
第二,雖然毗鄰商業街,但調研時并未見到太多年輕人群在園內活動,大多是老年人在公園里喝茶、聊天、健身等。可以將古典園林的風格與現代年輕人的興趣點相結合,保留其造園風格,創新其游憩形式,從而豐富園林內活動人群類型。
第三,調整園林內保留建筑的功能定位,避免這些建筑成為大而無當的存在,通過巧妙利用,讓這些有古典韻味的建筑重新煥發活力。
4 結語
縱棹園仿古部分的藝術成就并不高,其一二亮點或與江南名園有異曲同工之處,但總體上來看其藝術造詣與江南名園還有一定的差距。
縱棹園自明代始建,經歷幾百年的風雨滄桑,幾經損毀與重建,完成了從士人鄉紳私園到開放性公園的轉變,現在以城市公園的面貌重現世人眼前。相較于封閉保護的歷史名園,縱棹園的演變將地方文化的傳承滲透在市民們的日常生活中,潛移默化地影響著整個城市的氣質風貌。同時,這對保護地方歷史文化的多樣性,保留地方文化記憶也大有裨益。
參考文獻:
[1] 吳文治.寶應縱棹園[J].園林,2014(4):82-85.
[2] 蔡錦忠,夏心明,黎琦,等.寶應邁向中等工貿型生態城市(生態篇)[N].揚州日報,2006-12-04(C04).
[3] 彭一剛.中國古典園林分析[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1986:1-161.
[4] 張慧會,圣倩倩,祝遵凌.江寧織造博物館園林植物景觀設計探討[J].美術教育研究,2019(12):68-71.
作者簡介:王書玨(2000—),女,江蘇揚州人,本科在讀,研究方向:風景園林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