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陶瓷藝術作品在拍賣期間易遭遇商標被仿冒的問題,對現行保護機制的梳理與完善尤為關鍵。須肯定《反不正當競爭法》補充保護的必要性,厘清其與《商標法》之間的平行關系,明確補充保護的使用條件。除補充保護外,可從審查機制、個人保護意識、商標注冊實踐完善《商標法》自身體系。
關鍵詞:陶瓷藝術作品;拍賣;商標權;《反不正當競爭法》
中圖分類號:D923.4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9436(2022)01-0-03
拍賣作為一種非常古老且傳統的財產權利轉讓方式,最早可以追溯到古希臘歷史學家希羅多德《歷史》一書中對古巴比倫拍賣新娘的相關描述,但真正以商品為主的拍賣,則是從古羅馬時期開始的,并逐漸誕生了相關法律法規,要求應買人必須按照拍賣人的規則來完成交易,且不得出現中途撤回出價的情況,否則在拍賣中就視為違規。17~18世紀歐洲出現了大量的拍賣機構,而拍賣市場逐漸形成了規模化、正規化發展,相關法律法規逐步趨于完善[1]。中國拍賣行業因受到歷史發展的影響,經歷了諸多波折,陶瓷藝術品的拍賣也是在改革開放之后才正式走上歷史舞臺。統計數據顯示,2002年到2020年,在拍賣市場上,陶瓷類拍品達到了162 356件,但成交率只有66.33%[2]。如此龐大的陶瓷藝術拍品數量,成交率卻非常低,這與現階段陶瓷藝術作品法律法規不明確,極易出現仿冒商標而導致贗品層出不窮等情況有關。為了更好地維護拍賣市場正常發展,探索陶瓷藝術作品的仿冒商標問題,梳理并完善相關法律法規就具有非常重要的現實意義。
1 陶瓷藝術作品拍賣中商標的現行保護機制
1.1 《反不正當競爭法》補充保護的必要性
現階段,學界針對《商標法》與《反不正當競爭法》之間有三種不同的觀點:一是兩者之間表現出競合關系;二是兩者之間是相互獨立的關系;三是兩者基于相互獨立的情況下,又能夠實現相互補充。2017年修訂的《反不正當競爭法》將假冒注冊商標的相關規定予以刪除,但同時《商標法》中保留了針對假冒注冊商標的相關規定,并明確了兩者并非競合關系,而是相互補充的關系[3]。在《商標法》的框架下,通過《反不正當競爭法》實現對知識產權的補充保護,才能在現行法秩序下充分保護作者的合法權益。同時在這種相互補充的法律保護體系下,已到期或者未注冊商標亦能被納入保護范圍。因商標注冊制度只能夠給予已經完成注冊商標的保護,導致未注冊的商標冒用情況很難得到限制,但《反不正當競爭法》要求經營者不得擅自運用他人的特有名稱,這就能夠保護未注冊但具有識別性的標識。除此之外,針對過期但未完成續費的商標,為了更好地維護市場的穩定性,《商標法》明確規定他人不能夠擅自使用,以免造成公眾混淆。而在《反不正當競爭法》中,針對其則能夠給予更好的保護,能夠限制商標的混淆使用,同時還會對作者名譽進行保護。部分假冒商標的行為不僅會導致產品混淆,還會影響陶瓷藝術家的個人名譽。為此,陶瓷藝術作品在拍賣期間,無論是否完成商標注冊,無論仿冒行為是否帶來混淆,均能夠通過《商標法》或《反不正當競爭法》尋求保護。
1.2 《商標法》與《反不正當競爭法》的平行適用
保護陶瓷類藝術品商標的有《商標法》和《反不正當競爭法》,對于兩法間的關系,業界有不同的觀點。一是認為《商標法》屬于特別法,《反不正當競爭法》屬于普通法,故應當以《商標法》優先適用。二是盡管《商標法》與《反不正當競爭法》存在不同的保護機制,但兩者實際上屬于平行適用的關系。有研究者在探索我國知識產權司法實踐的研究期間,明確指出應當從《商標法》優先適用的觀點中走出來,建立起《商標法》與《反不正當競爭法》平行適用機制[4]。筆者也認同這種觀點,根據《商標法》與《反不正當競爭法》相關規定來看,前者第57條明確排斥類似商標注冊行為[5],后者第6條第(四)項明確指出須嚴格核查知名度較高商標的惡意競爭行為,盡管兩者在保護藝術品期間,針對混淆行為所采取的機制有明顯差異,但兩者調整目的不同,并不存在特別法與普通法之間的競合關系[6]。此外須指明,補充保護的可行性并不意味著《商標法》不需依據社會現實情況而更新,《商標法》對陶瓷藝術作品的保護仍有完善的空間。
1.3 《反不正當競爭法》補充保護的條件
《反不正當競爭法》的補充保護必須在兩法獨立存在的基礎上運作,在《商標法》很難為陶瓷藝術作品提供保護的情況下,不排除從《反不正當競爭法》中獲得相應保護。總體來說,陶瓷藝術作品在拍賣期間,《反不正當競爭法》補充保護的條件是仿冒商標的混淆行為無法落入商標侵權的調整范圍。若構成侵權行為,即可通過《商標法》給予相應保護,有效制止混淆行為;若未構成侵權行為,則自然無法實現對混淆行為的規制,必須通過《反不正當競爭法》來實施補充保護[7]。不應適用補充保護可以具體分為三種情形:一是在《商標法》中明確要求他人不得擅自使用未注冊的馳名商標以及完成注冊的商標;二是針對相同或者類似度較高的商標,基于《類似商品和服務區分表》中第21類的陶瓷來作出判定,針對相同的商標,主要根據公眾注意力來評價投資者在拍賣期間是否存在混淆行為;三是拍賣中足以引起誤認的混淆。根據《TRIPS協定》中相關規定來看,其針對商標混淆有完整的推定,若在實際拍賣中可能引起誤認情況,即可視為混淆。最終明確商標的補充保護的關鍵在于,借助《商標法》是否能夠達到有效規制混淆行為的效果,若同樣無法達到對混淆情況的合理判定,那么就應從《反不正當競爭法》來尋求對陶瓷藝術家利益的補充保護。
2 陶瓷藝術作品拍賣中商標權保護的完善建議
2.1 落實頂層設計,改進商標注冊審查機制
我國特殊的姓氏規則,導致他人姓名和姓名商標極易出現重合情況,在陶瓷領域自然也是如此,如較為著名的“曾素妹”商標案件,該商標與曾來妹曾經的名字“曾素妹”完全重合,最終法院以未構成侵權駁回訴訟請求,并要求原告承擔5 800元受理費用。我國針對以姓名注冊商標的情形早有相關規定,《商標審查標準》中就明確指出可將姓名用于商標注冊,并表示注冊人能夠享受商標使用權,但勢必對同名同姓群體的姓名權造成損害。在法國同樣存在同類情況,其在認可姓名商標權的情況下,同時對相關權利的行使予以限制,即規定姓氏能夠用于商標注冊,若存在相同姓氏給注冊商標帶來影響,那么必須對姓氏使用權作出限制處理[8]。我國針對同類情況,也可以參考該限制條件,即在申請人注冊姓名商標時,必須提供姓名的合法信息作為證明材料,且不影響同名同姓人的正常姓名使用權。此外,在針對注冊商標權在先權利相關解釋并未完善的情況下,大部分國家都明確了注冊商標的優先使用權,我國也可在未完善相關條例的情況下,明確優先使用權,從而有效解決姓名權和商標權之間存在的矛盾。
姓名注冊商標被他人搶先注冊案件頻發,這與現階段姓名商標注冊時門檻較低、審查方式落后有較大關系。現階段,審查局在接收到注冊申請之后,并未針對注冊人當前情況進行嚴格核查,在符合注冊條件時,即可通過注冊許可,造成市面上出現了大量注冊但不使用的“僵尸賬號”。為此,針對以姓名作為商標注冊的情況,必須優化審查機制,增加實質層面的審查工作,規避惡意搶先注冊姓名商標而帶來的各種侵權問題。目前,商標注冊申請的審查工作還停留在表面審查上,按照《商標法》第28條規定,其要求商標審查必須在9個月內完成審查工作。該項規定無疑對注冊工作提出了更嚴格的要求,但實際上因各種客觀因素的影響,審查工作很難發展到實質層面上。
2.2 轉變拍賣觀念,增強商標保護意識
針對陶瓷藝術作品的商標保護,還必須從根本上增強藝術家的商標保護意識。首先,陶瓷藝術家必須對我國現階段《商標法》以及相關法律法規有一定的了解,一旦遭遇仿冒商標問題,能夠拿起法律武器捍衛自己的權益。其次,陶瓷藝術家必須樹立起商標注冊的保護意識,通過做好商標注冊工作,借助《商標法》的法律效力保護陶瓷藝術作品的商標。即便是完成注冊的商標,也可能在使用期間遭遇“傍名牌”的情況,為了避免商標淡化問題,必須形成長時間持續維護和打假的保護意識,保護好個人聲譽和品牌形象。最后,為保護個人切身利益,陶瓷藝術家還應當充分發揮在先權利的保存,結合我國《商標法》第32條規定,申請商標注冊不得損害他人現有的在先權利。在舉證期間,商標權的維護更多的是通過在先權利舉證實現的,為此必須形成長時間的保護意識。
2.3 拍賣實踐保護,合理使用非注冊商標
陶瓷藝術作品中經常出現以藝術家姓名聞名的情況,極易出現相同的非注冊姓名商標給競買人造成混淆的情況。那是否應當禁止同類姓名商標出現在陶瓷藝術作品拍賣中?這無疑是不可能的,拍賣中已經完成姓名注冊的商標,并不能夠排除同名同姓拍品標識,只需要區別兩者的品牌差異,規制混淆行為,即便是同名同姓,也能夠出現在拍賣市場,為此,在實際操作中,應當通過增加相應標注來規避混淆問題。例如,Learned Hand法官指出,針對同名同姓的拍品,后使用者必須配合增加相應的顯著性標志,來實現與先使用者商標的辨識,否則不得以自己的姓名作為商標[9]。在區別時,可以通過“姓名+特征”的標注方式來實現。例如,通過“姓名+頭像”的商標方式區別不同作者,即在相同姓名審查期間,針對同名同姓的商標申請人,可配合增加寫實頭像實現有效區分,如此一來,即便是相同姓名,但申請人的姓名商標中存在真實頭像,就能夠有效規制混淆情況,還可配合圖形、文字等組合方式強化商標的特征。除此之外,配合“姓名+利益點”的商標組合方式,不僅能夠實現對其他同名作者的有效區分,還能夠突出作者自身的風格特色,這些利益點不僅能夠展現陶瓷作品本身的獨特性,也能夠吸引更多的競買人,快速明確作品的藝術特征[10]。為此,采取“姓名+利益點”的商標方式,可以說是推廣品牌、規制混淆行為的可行策略,其能夠保證拍賣期間競買人作出正確的選擇,同時也能夠給予陶瓷藝術家權益保護[11]。
在拍賣實踐操作期間,針對非注冊姓名商標,除了需要對其混淆行為進行區別之外,還必須保證其能夠實現誠信使用。“誠實信用原則”是我國對商標進行保護的重要適用原則。當事人在使用非注冊姓名商標期間,必須善意地進行合理合規使用,不得有任何欺騙競買人的行為。我國《商標法》第52條明確規定了未注冊商標在使用期間受到地方工商行政部門的管理[12],其中就包含違背該法第10條中的冒充注冊;以次充好、粗制濫造、欺騙消費者等情形,這些是保證商標秩序正常的重要規定,同時能確保拍賣市場始終堅守誠信底線的基本標準。為此,在使用陶瓷藝術作品商標期間,必須始終堅持誠實、公正,不得出現混淆、誤導等情況。
3 結語
目前,陶瓷藝術作品在拍賣的過程中,經常出現姓名商標搶注、贗品拍賣等問題,給拍賣市場中陶瓷藝術作品的保護帶來了不利影響。重新審視當前陶瓷藝術作品的商標運用情況,合理運用《商標法》的保護條件,完善《商標法》配套體系,加強對拍賣市場陶瓷藝術作品的商標保護,可更好地帶動拍賣市場有序發展。
參考文獻:
[1] 李寶良,郭其友.拍賣市場設計的理論發展與新拍賣形式的創新:2020年度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主要經濟理論貢獻述評[J].外國經濟與管理,2020,42(11):140-152.
[2] 厲銳.試論國內藝術品拍賣市場中的“難題”[J].美與時代·美術學刊,2021(8):103-104.
[3] 王太平.我國普通未注冊商標與注冊商標沖突之處理[J].知識產權,2020(6):34-45.
[4] 張偉君,莊雨晴.“《商標法》優先適用論”辨析[J].知識產權,2020(6):46-59.
[5] 王國柱.從“故意”到“過錯”:商標間接侵權規制條款的重塑:以《商標法》第57條第(六)項的司法適用為考察對象[J].東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1,23(2):80-88.
[6] 劉麗娟.確立反假冒為商標保護的第二支柱:《反不正當競爭法》第6條之目的解析[J].知識產權,2018(2):56-66,89.
[7] 劉維.論混淆使用注冊商標的反不正當競爭規制[J].知識產權,2020(7):42-49.
[8] 谷揚.名人姓名商標搶注問題的法律規制:以“易建聯”案和“金喜膳”案為例[D].重慶:西南政法大學,2013.
[9] 韋稼霖,朱冬.體系化思維下混淆在商標侵權判定中的定位[J].電子知識產權,2020(10):60-72.
[10] 代紫薇.網絡環境下假冒注冊商標罪非法經營數額認定分析[J].經濟與社會發展研究,2021(21):277-279,281.
[11] 牟勇忠.分析非注冊商標法律保護[J].區域治理,2021(50):76-78.
[12] 楊利華,楊洵.混淆可能性與商標侵權認定之重構:以我國《商標法》第57條第1-2項為視角[J].邵陽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21,20(6):48-55.
作者簡介:殷浩涵(2000—),男,江蘇鹽城人,本科在讀,研究方向:民商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