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娟,王秀秀,李衛霞

摘? ? 要:在新一輪科技和產業革命蓬勃發展背景下,新工科建設雖然已成為高等工程教育改革的共識,但實施路徑并無定式。文章以地方高校為研究對象,將上海工程技術大學作為剖析案例,力求為同類型高校的新工科發展路徑提供借鑒。
關鍵詞:地方高校;新工科建設;發展路徑
中圖分類號:G642?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文章編號:1002-4107(2022)04-0013-02
20世紀90年代起,隨著高等教育規模的不斷擴張,地方高校規模和類型也隨之擴充、完善。數量眾多的地方高校在促進區域經濟發展、培養應用型工程技術人才、服務地方產業結構調整與技術革新等方面扮演著主要角色,成為新工科建設的主力軍。
一、新工科:地方高校工程教育改革的必然走向
與其他類型高校相比,地方高校在發展定位、培養目標、發展路徑等方面存在顯著差異。在產業革命和技術發展的新背景下,地方高校在內外動因的共同作用下開展工程教育改革,新工科成為高等工程教育改革切入點。
(一)國內外新形勢為地方高校發展提供了新機遇
十九大以來,我國逐步邁入新時代,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我國高等教育發展面臨的內外環境也正在發生快速的變化。
相對于研究型大學來說,地方高校在逾越學科界限、貼近產業需求辦學方面順應了未來業態的變化。以上海工程技術大學校企合辦的產業學院為例,其較好地滿足了產業用人需求和協同創新需要。而對技術遞進的敏銳、學科對技術更新的支撐是地方高校能否抓住發展機遇和可持續發展的關鍵。面對百年之未見的大變局,這種規律如是,而地方高校抉擇的余地更大。
(二)新一輪產業革命和技術革新對地方高校發展提出了新要求
新技術的發展促使產業化呈現跨學科、整合化的發展態勢,這對高校工程科技人才的培養質量提出了更高要求。地方高校主要的應對策略包含以下幾個方面:一是需要面向未來, 圍繞新興產業和業態, 布局新興工科專業。二是工程科技人才需要具備更高的創新創業能力和跨界整合能力,適應技術革命的“學科交叉融合”特征。三是需要建立多樣化和個性化的工程教育培養模式,探索“互聯網+”“智能+”工程教育模式[1]。
這些新要求與地方高校應用型人才培養目標相吻合,對人才培養的規格和要求更高,需要更加強化應用型大學的辦學定位,不斷創新人才培養模式。
(三)新工科成為地方高校工程教育改革的內生需求
地方高校扎根于地方,以服務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為主要目標,這決定了其與區域產業的天然密切性。在內外動因的相互作用下,地方高校一方面可以基于產教融合的歷史積淀,瞄準產業發展新需求,逐步改造傳統工科專業;另一方面,需要根據學校發展定位布局新興工科專業,以應對新的時代發展需求。
根據復旦共識精神,我國高校要盡快建設和發展新工科,地方高校要對區域經濟發展和產業轉型升級發揮支撐作用[2]。這與地方高校工程教育改革的內生需求相吻合,具有高度一致性,因而新工科也成為地方高校改革與發展的必然走向。
二、地方高校新工科建設實施框架與路徑探索
以應用科學技術為主的地方高校,在結合本地產業發展需求開展教育改革方面具有較大優勢。
(一)規劃定位:明確新工科建設的頂層設計
從管理體制來看,地方高校隸屬于地方政府,并由地方政府提供財政供養。結合發展特點來看,地方高校首先要明確自身在高等教育系統中的類型和層次,與其他類型高校錯位發展。其次,地方高校還需要立足地方產業發展需求和未來發展趨勢,主動以學科群、專業群對接產業鏈、技術鏈,明確建設目標,以真正引領地方高校工程教育改革。
上海工程技術大學作為一所具有鮮明行業特色的地方工科院校,立足區域產業發展需求和未來發展趨勢,結合新工科的內涵和理念,擬定并頒布了《新工科研究與實踐行動計劃》作為推進新工科建設的頂層設計方案。
(二)發揮優勢:依托產教融合推動工程教育改革
新工科建設是高等教育主動應對新經濟的挑戰,服務國家戰略、滿足產業需求和面向未來發展提出的工程教育改革計劃[1]。這一計劃的提出,不僅為工程教育改革提供了新的發展思路和方向,更為地方高校的發展提供了新的發展契機。
因此,地方本科高校須基于自身的辦學歷史、優勢特色和行業基礎,主動對接區域政府、行業企業。通過聯合制定培養目標和方案、開展聯合研究和師資培訓等方式,提升產業需求和高校人才培養間的匹配度。
(三)完善理念:優化工程應用型人才的培養體系
世界范圍內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日益加劇,科技創新正加速推進,并深度融合、廣泛滲透到人類社會的各個方面,工程科技人才培養也要著眼學生今后既能“專”,又能“兼”[3]。
因此,地方高校須進一步明確應用型大學的發展定位,通過優化人才培養體系、創新人才培養模式、完善課程體系等舉措將新工科理念真正落實,源源不斷地輸出高質量人才,進而實現服務并引領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的目標。
三、地方高校新工科建設的實踐路徑探索
本文以上海工程技術大學推動新工科建設的實踐為例,總結探索地方高校新工科建設的有效路徑。
(一)立足地方產業發展需求和未來趨勢,規劃新工科建設目標
對于地方高校來說,新工科建設需要在工程教育的范疇下討論“新”,即新的工科專業設置和工科專業的新要求。在此背景下,進一步明確學校新工科建設的兩條主要路徑。
1.存量更新——升級改造既有工科專業。機械類與交通運輸類作為學校重點建設的學科和特色學科支撐的兩個專業群,面對先進制造業與區域經濟社會新需求,如何推動既有專業升級改造成為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的重點。在此背景下,升級改造的思路聚焦在以學科多元交叉、科技創新為基調,發揮傳統學科群、專業群主動對接產業鏈、技術鏈的優勢,真正實現既有專業的升級改造目標。
2.增量補充——面向未來布局新專業。在新一輪產業革命背景下,學科交叉與跨界整合成為產業發展的必然要求,也是高等工程教育改革的必然走向。為此,學校著力培育建設并獲批三個應用型專業——數據計算及應用、智能制造工程、人工智能。通過新工科專業建設帶動傳統專業的改造升級,支撐引領產業轉型升級的目標,最終實現地方高校服務區域社會經濟發展的目標。
(二)借助產教融合優勢,推進特色行業學院建設
滿足行業發展的人才需要,更好地完成時代賦予的高質量工程人才培養使命是地方高校工程教育改革的重要課題。上海工程技術大學作為一所應用型高校,自辦學之初就與行業緊密結合,與上海地鐵運營有限公司(現上海申通地鐵集團有限公司)深度合作,于2005年成立城市軌道交通學院。
伴隨技術革新與發展需求迭代的加快,在原有基礎上,學校與上海申通地鐵集團有限公司加強產學合作,于2019年12月成立行業學院——上海申通地鐵集團有限公司城市軌道交通學院。作為產教融合的新型組織形態,行業學院能整合企業與學校雙方的多種資源和要素,將學校人才培養鏈與地方產業鏈深度對接,實現各方利益最大化。
(三)組建試驗班,探索多維度人才培養體系
基于產業的交叉融合跨界需要和學生多元化發展需求以及個性張揚的特點,學校采取非實體“新工科試驗班”的管理模式,通過建立“學校、產業、導師、學生”四位一體的教育教學新模式,培養學生工程應用與創新實踐能力。
1.創新管理模式,提升育人質量和水平。試驗班學生在全校大一新生“機械”“電子電氣”大類中進行拔尖人才選拔,并設有準入及淘汰機制。采用“非實體”模式、小班化教學、導師制管理和項目制學習的方式,著力提升學生的工程創新與應用能力。
2.優化“2+X”人才培養方案設計,實現全方位育人。針對地方高校傳統工程教育過于專業化、個性化和培養力度不夠等弊端,學校以“新工科試驗班”作為實踐載體,堅持以學生為中心的理念,構建了通識與多元選擇有機結合的“2+X”培養體系。具體實施方案如圖1所示。
3.強化通識教育,著力開展“通識+專業”的課程體系改革。地方高校人才培養過程中存在的“窄而不精”或“泛而不通”現象,造成了應用型人才與社會發展供需之間的錯位,加劇了就業結構性矛盾[3]。
鑒于上海工程技術大學前期“構建多學科融通的專業基礎課程平臺”“打造多學科交叉融通的學科專業群”的實踐基礎,重新審視學科專業邊界,對課程知識點進行梳理,開展學習成果導向的課程重組、再設計,構建“通識教育+專業教育”兩個層次,多學科交融、柔性化人才培養方案。
地方高校作為培養工程技術應用型人才的主要承載者,是支撐地方經濟發展的關鍵力量。為應對新時代發展需求,地方高校須以新工科建設為契機,進一步強化應用型辦學定位,主動對接經濟社會發展需要和企業技術創新要求,形成產業需求、學科發展與人才培養之間的相互支撐機制,最終實現高等教育引領和推動新經濟發展的目標。
參考文獻:
[1]吳愛華,侯永峰,楊秋波,等.加快發展和建設新工科主動適應和引領新經濟[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7(1).
[2]“新工科”建設復旦共識[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7(1).
[3]魯嘉華.應用型本科地方院校“專、兼”人才培養的思考[J].中國大學教學,2014(11).
[責任編輯? 包玉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