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慶文
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金融法治建設,多次強調加強資本市場基礎制度建設,完善現代金融監管體系,提高金融監管透明度和法治化水平,有效防范化解金融風險。期貨和衍生品市場是中國特色現代資本市場的重要組成部分,制定和出臺《期貨和衍生品法》,是貫徹落實黨中央決策部署的重要舉措,也是期貨和衍生品行業盼望已久的大事,必將為期貨和衍生品市場的持續高質量發展提供固根本、穩預期、利長遠的保障作用,在法治軌道上更有力地推進金融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
《期貨和衍生品法》夯實行業高質量發展的基礎
1990年,鄭州糧食批發市場開業并引入期貨交易機制,標志我國商品期貨市場的開端。2006年,中國金融期貨交易所成立,并于2010年推出滬深300股指期貨,標志金融期貨市場揚帆起航。在黨和國家的正確領導下,我國期貨市場不斷發展壯大,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行業進入創新發展新階段,提速增效明顯。目前我國已上市70個期貨品種和24個期權品種,基本覆蓋主要產業類型和實體經濟環節,商品期貨交易量連續12年位居全球第一,股指期貨、股票期權等金融期貨也蓬勃發展。期貨法立法工作從1993年起步,中間“兩落三起”歷經曲折,最終水到渠成,三十年磨成一劍。《期貨和衍生品法》深入貫徹習近平法治思想,既全面總結中國30多年的市場實踐,又充分借鑒境外先進經驗,在遵循國際慣例的同時體現中國特色,為新時代期貨行業的高質量發展夯實基礎。
一是確立期貨市場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凝聚市場發展共識。我國期貨市場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從弱到強,價格發現、風險管理等市場功能穩步發揮,有力助推經濟高質量發展。但由于期貨市場小眾參與、專業性強、風險較高,不易被大眾理解,長期以來談“期”色變現象依然存在。尤其金融期貨是通過服務現貨市場進而服務實體經濟,功能發揮間接;股指期貨連接的現貨市場直接面向億萬股民,遇到市場大幅波動容易引發社會輿情,市場發展的共識還需要進一步匯聚。《期貨和衍生品法》對期貨市場的功能作用進行了全面客觀評估評價,開宗明義指出“國家支持期貨市場健康發展,發揮發現價格、管理風險、配置資源的功能。國家鼓勵利用期貨市場和衍生品市場從事套期保值等風險管理活動”。法律的宣導作用有利于統一全社會對期貨的認識,進一步破除國有企業、上市公司、金融機構等參與期貨交易的體制機制障礙,優化市場參與者結構,更好發揮期貨市場服務實體經濟功能。
二是提升期貨市場制度的法律層級,夯實市場長遠發展根基。期貨市場是典型的規則導向型市場,完備的法律制度體系是市場平穩運行和創新發展的關鍵。回顧過往,我國期貨市場在實踐中形成了由“一個條例”“兩個司法解釋”“若干辦法”和自律規則組成的制度保障體系,有效支撐市場發展運行。著眼未來,全面深化資本市場改革開放挺進深水區,更好發揮期貨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作用、更高質量推動市場發展,需要更高層次法律規范保駕護航。《期貨和衍生品法》著力解決條例囿于立法層級難以解決的問題,明確期貨市場基礎法律關系和民事權利義務,協調與《民法典》《破產法》等其他法律的適用關系,對期貨法治水平“提檔升級”;將實踐證明行之有效的交易、結算、風控等基礎制度機制上升為法律,鞏固穩定市場運行的制度基礎,促進形成中國標準化的制度規則話語權。
三是保障市場風險防范體系的有效運行,維護國家金融安全。期貨市場本身是風險管理市場,但由于采用保證金交易,資金杠桿高,為風險偏好者留有一定操作空間,自身也往往成為風險點,需要嚴格的風險防范機制。我國期貨市場堅持把防風險作為第一位的工作,樹立了從嚴監管的風險防控原則,立足國情市情探索形成一整套具有中國特色的風險防范體系。《期貨和衍生品法》提升完善這些規則體系,填補應急處置下制度準備不足的缺陷,增強緊急情況危機處理能力:明確提出建立和完善風險監測監控與化解處置制度機制,防范市場系統性風險;明確期貨交易場所自律監管地位和風險處置措施,保障一線監管的時效性、有效性;明確期貨結算機構的中央對手方地位,夯實以中央對手方制度為核心的風險管理體系;明確結算最終性原則、結算財產保護等結算保障機制,防范違約風險;明確賬戶實名制、實際控制關系賬戶管理等制度安排,壓實穿透式監管的基礎。
四是提高對交易者合法權益的保護水平,強化監管人民性。交易者保護是資本市場基礎性工作,交易者合法權益的保障水平直接關系市場運行質量和發展環境。《期貨和衍生品法》單設“期貨交易者”一章,系統構建交易者保護制度,引導交易者增強風險意識,樹立理性投資理念。完善交易者民事權利義務,明晰與期貨經營機構間的權利邊界和責任劃分,保障交易者的知情權、風險提示權、財產安全權、信息安全權等各項權利;完善交易者適當性制度,區分專業交易者與普通交易者,給予普通交易者更高標準的保護,保障中小交易者利益;構建多元化期貨糾紛解決機制,引入調解制度和代表人訴訟制度,設立期貨交易者保障基金,明確民事賠償責任優先原則,保障交易者的合法求償權,提升交易者安全感和信心。
《期貨和衍生品法》指引行業高質量發展的方向
法律不僅是對實踐經驗的總結和反映,也是對改革發展的規劃布局和全面推進。我國資本市場進入全面深化改革和發展關鍵時期,迫切需要從制度上、法律上解決帶有根本性、全局性和長期性的問題,推動制度創新,引領改革發展。《期貨和衍生品法》秉持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發展理念,對行業進行頂層設計,發揮法律的前瞻性和先導性作用,為市場高質量發展消除障礙、拓寬渠道、預留空間。
一是堅持市場化發展方向,守正創新服務實體經濟。服務實體經濟是期貨市場的根本宗旨,創新是市場發展的第一動力,期貨市場的高質量發展必然要求更好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期貨和衍生品法》貫徹“放管服”理念,大幅減少行政許可和限制性事項,激發市場主體活力,為行業創新發展營造寬松環境:貫徹尊重市場基本內涵、借鑒國際最佳實踐、體現中國特色和發展階段特征的資本市場注冊制改革三原則,優化期貨期權品種上市機制,由現行的批準制改為注冊制度,推動深化期貨市場產品供給側改革;順應市場主體多元化、組織形式多樣化、業務領域延展化的發展趨勢,為期貨經營機構、期貨交易場所、期貨結算機構等市場主體創新發展預留制度空間,創造公平競爭環境;拓寬保證金范圍,降低資金成本,提升市場運行效率。為確保期貨市場在正確軌道上創新發展,《期貨和衍生品法》明確期貨市場應當服務服從于國民經濟,從制度層面防止期貨異化淪為自娛自樂的工具和資本炒作對象。
二是協同發展場內場外市場,滿足多層次風險管理需求。場內期貨市場與場外衍生品市場互為補充,是現代風險管理市場不可或缺的兩個組成部分。衍生品市場可以滿足企業個性化風險管理需求,推動培育機構投資者,拓展期貨市場服務實體經濟的廣度深度,期貨市場為衍生品市場提供參照價格和套保場所,兩個市場協同發力共同提高風險管理適配性。我國衍生品市場起步晚,還處于發展初期,存在法律規范缺失、市場割裂、監管標準不統一等問題。《期貨和衍生品法》將衍生品市場納入調整范圍,有利于維護金融市場完整性,促進場內場外聯動發展;立足衍生品市場發展現狀進行原則規定,確立單一主協議、終止凈額結算、履約保障機制等核心交易制度,為市場運行提供法律保障的同時留足創新空間;規定金融機構開展衍生品交易業務的審核要求,建立衍生品交易報告庫、集中清算等機制,強化場外監管防范金融風險。
三是推進期貨市場雙向開放,服務構建新發展格局。期貨市場天然具有國際化屬性,擴大開放是我國期貨市場提高核心競爭力和國際影響力的必由之路。《期貨和衍生品法》順應國際化趨勢,助推聯通兩個市場兩種資源。在“引進來”方面,我國期貨市場仍較封閉,僅有7個商品期貨以特定品種方式對外開放,金融期貨只有合格境外機構投資者(QFII)等少數境外主體參與。近年來,境外市場紛紛推出基于中國金融資產的期貨產品,我國面臨爭奪國際定價權和維護國家金融安全的形勢日益嚴峻。《期貨和衍生品法》遵循國際市場一般性規律,注重制度規則與國際對接,有利于吸引更多境外成熟機構來華投資展業,加快形成“中國價格”“中國規則”。在“走出去”方面,《期貨和衍生品法》對境內交易者參與境外交易、境外主體向境內交易者提供服務的路徑、監管安排進行原則規定,保障境內交易者合法權益。為適應擴大開放后維護國家經濟安全的需要,《期貨和衍生品法》確立了域外適用效力,對跨境監管協作等作出安排。
四是健全監管制度和法律責任體系,維護市場健康秩序。期貨市場違法違規行為隱蔽性強、危害性大,容易引發系統性風險,全面從嚴監管是保障市場健康有序運行的必然要求。中辦國辦2021年印發《關于依法從嚴打擊證券違法活動的意見》,國務院金融委前期提出“建制度、不干預、零容忍”九字監管方針,釋放從嚴打擊市場違法違規行為的強烈信號。《期貨和衍生品法》確立期貨市場集中統一監管體制,明確行政監管機構、自律組織各自監管職責,為期貨市場“五位一體”監管體系和跨市場監管協作機制夯實基礎;明確各類禁止行為,完善操縱、內幕交易等典型違法行為的相關條款,為打擊市場違法犯罪行為提供法律依據;構建立體化法律責任體系,明確違法者的民事賠償責任,提高行政處罰力度,通過大幅提升違法成本有效懲處、威懾違法行為,促進形成崇信守法的市場環境。
貫徹落實《期貨和衍生品法》 推動金融期貨市場高質量發展
當前地緣政治風險上升、疫情繼續演變、經濟金融不確定性高企,市場主體風險管理需求大幅提升。從戰略高度加快打造具有國際競爭力的本土金融期貨市場,提高金融風險管控效能,是構建自主可靠金融體系的迫切需要。目前,中國金融期貨交易所已上市3個股指期貨品種、3個國債期貨品種和1個股指期權品種,市場交易機制和參與者結構持續優化,服務國家戰略和實體經濟功能日益顯現。但總體而言,金融期貨市場還處于發展初期,遠遠不能滿足市場日益增加的風險管理需求,也不能適應實體經濟發展和金融改革創新的新形勢新要求,在產品體系、市場結構、對外開放等方面需要持續加快發展完善。
2022年是《期貨和衍生品法》頒布實施的元年,也是中國金融期貨交易所三年發展戰略規劃的開局之年。站在新階段新起點上,中國金融期貨交易所將秉持新發展理念,堅持穩字當頭,以貫徹落實《期貨和衍生品法》為契機,大力發揚改革精神,推動金融期貨市場持續高質量發展,以實際工作成效迎接黨的二十大勝利召開。
一是堅持和加強黨的領導,為金融期貨市場發展提供根本政治保證。牢牢把握金融期貨市場的政治屬性,深入踐行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堅守風險管理的功能定位和服務實體經濟的發展初心,堅決走穩服務黨和國家事業大局的光明大道,防止市場脫實向虛。自覺將金融期貨市場擺到國家重大戰略和資本市場全面深化改革大局中謀劃推動,從講政治的高度加強市場發展建設的宏觀形勢研判。
二是夯實制度規則基礎,著力鞏固市場根基。以《期貨和衍生品法》的精神原則為指導,不斷健全層次清晰、內容完善、規范透明、專業務實的業務規則體系,夯實依法治市基礎。順應服務股票市場全面注冊制改革需要,優化配套業務體系,完善漲跌停板、保證金機制等風控制度安排,順暢期現交易機制銜接,強化期現協調風險化解能力。
三是依法依規從嚴監管,提升監管效能。進一步強化監管政治性、人民性,加強對外資、高頻交易等重點客戶的監控,以“零容忍”態度嚴厲打擊違規行為,維護市場“三公”秩序。在堅持期貨市場集中統一監管下,提高跨市場、跨系統監管協同效能。加強對復雜國際環境下市場運行風險、跨市場聯動風險的預研預判,努力走在市場曲線前面。進一步提升在風險管控、品種業務創新等方面的技術承載力和包容度,強化技術支撐與科技賦能。
四是加快產品業務創新,更好發揮市場功能。以期貨期權品種上市注冊制改革為契機,構建更多樣化的權益、利率、外匯等金融衍生品體系,探索ESG(Environmental、Social、Governance,即環境、社會、公司治理)指數、綠色發展相關主題期貨期權產品。充分發揮交易所組織結構優勢和經驗,探索提供場外金融衍生品交易、估值、清算等配套服務。進一步推動中長期資金入市,優化市場結構,提升機構服務和會員服務質量。
五是統籌開放與安全,推進高水平制度型對外開放。協調期現貨對外開放節奏步伐,有序引導已參與現貨市場的境外投資者同步參與對應期貨市場。穩步推動金融期貨特定品種開放,探索更多對外開放路徑和合作模式,擴大我國金融期貨市場的國際參與度與影響力。
六是優化市場生態,創造良好發展環境。大力宣傳《期貨和衍生品法》,加強投資者教育,在社會公眾中擴大正面影響。加強輿情監測分析,及時回應市場關切。提高金融衍生品知識的普及化程度,積極總結和宣傳金融期貨服務實體經濟實踐案例,講好金融期貨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