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秀娟 丁雨
摘要:本文根據農職類院校的辦學特色,對農耕文化進行探索,通過開展農耕文化系列來擴展大學生的文化視野、提升大學生的文化素養、培養大學生適應社會的綜合能力。將農耕文化融入到大學生社團活動中,是農職類院校校園文化建設符合時代要求的現實體現,利用當前獨特的學科優勢,積極探索與挖掘優秀的農耕文化資源,引領農職類大學生投身社會實踐,發揮自身先鋒模范作用,自覺傳承中華優秀農耕文化。
關鍵詞:農耕文化,校園文化,社團建設
農耕文化是中華民族歷經數千年留下的獨特文化,是我們國家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重大的傳承利用價值,也是校園文化教育的重要教育資源,特別是農職類職業院校進行傳統教育和勞動教育的重要陣地。
一、中國傳統農耕文化的內涵及意義
幾千年來,中華農耕文化在不斷的演變發展中,在深刻影響中華民族歷史進程中,不斷滲透在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中國傳統的農耕文化以農業生產為中心,集合了儒家、道家諸派文化于一體,形成了自身獨特的文化內涵與特征,并成為影響最為廣泛的傳承至今的文化形態。中華傳統文化有別于歐洲文化,其中傳統農耕文化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人們在傳統農耕文化中所形成的道法自然、自強不息、團結協作、精耕細作、敬天重農等理念特征,不僅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構成,也是中華文化長盛不衰的重要原因。農耕文化具有非常強的地域性和民族性,因此農耕文化的傳承也具有地域性特征,推進具有地方特色的農耕文化進校園,對于校園文化的建設具有積極作用,作為農職類職業院校推進農耕文化進校園,更有利于形成學院的教育教學特色,有利于品牌化校園文化的建設。
二、中國傳統農耕文化對高職院校社團文化建設的影響
目前,大學生社團已經成為大學生思想教育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社團活動已經成為大學新生入校以后的一項重要選擇,當前高職院校關于學生成長成才計劃中都有相應的要求。加強高職院校社團文化建設在新時代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同時,大學生社團在校園文化建設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社團文化建設近年來越來越受到重視,在大學校園中已具備一定的規模與成效,成為校園文化建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目前,我國高校學生社團的研究還處于起步階段,對于時代發展所帶來的各種各樣的問題還沒有清晰的思路,目前關于研究農耕文化引領農業類高職院校社團模式建設與實踐較為少見。因此,在當前農業農村現代化發展的大背景下,將農耕文化積極融入到大學生社團建設中,一方面是農職類職業院校校園文化發展的必然趨勢,有利于傳統文化的傳承和發揚,另一方面也是高職類農業院校校園文化建設的時代體現。
三、農職類院校社團文化發展現狀
當前,我國關于高職院校校園文化建設的研究主要聚焦高職院校校園文化的內涵、功能、類型及高職院校校園文化建設存在的問題及其原因、實施原則和策略等方面,但仍存在校園文化建設的實施主體、微觀操作層面及其與思想教育的互動關系等方面的研究不足。校園文化是高校經歷長期發展通過十幾代校園人共同努力所締造的價值取向與精神品質,伴隨著校園文化多元化發展,社團規模不斷擴大,覆蓋面廣泛,社團在高校中形成了廣泛的影響力。社團文化活動已成為大學生校園文化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校園文化建設中最具吸引力和創造力的活動形式,在大學生日常活動中占比較大。通過社團活動的開展,不僅可以激發社團成員的想象力,更能通過活動培養大學生的團體合作精神和實踐能力。當前高職院校學生社團活動通常結合未來就業、興趣、競技類和專業性開展,體現了社團活動的職業性和娛樂性。隨著新媒體時代的到來,高職院校應該在傳統沿襲的基礎上,加強創新,增強社團活動的人文性,拓展社團活動開展的新路徑,在提高社團活動教育意義的基礎上,以更受大學生喜愛的形式適應高職院校的發展需要。
1.社團類型發展不平衡:目前高職院校社團類型,主要包括以下幾種類型:專業技能類、文藝類、體育類、公益實踐類等,社團類型雖多,但學習類和文化類的社團較少。同時大學生在選擇社團時通常以實踐和興趣為主,學習和文化類的社團人員較少,社團活動通常不易開展,在社團發展上受到一定的制約。因此在校園文化建設中,社團的人文性和文化傳承性顯得比較薄弱。
2.社團管理體系還不夠完善:大學生社團主要歸屬校團委管理,指導老師多為專職輔導員和專業教師兼任,在處理大量本職工作的基礎上,指導老師很難做到對社團管理的精準化。目前大學生社團管理體系還不夠完善,相應的管理制度也流于形式,社團活動的開展存在應付的現象,加上由于高職院校學年制度的影響,社團成員的流動性也比較大,很難做到規范和精細化管理。
3.社團活動局限性較高:社團活動一般局限在校園內部,與外校社團的交流互動較少,社團成員活動大多以以老帶新的方式進行,社團活動的開展往往沿襲傳統模式,流于形式,一定的程度上影響社團成員的積極性和創新性。
4.社團活動經費不足:學生社團盡管收取一定的社團會費,但依舊會出現會費資金不足,很大程度上影響社團活動的開展,而且有的活動需社團自行墊付,后期報銷,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組織社團活動的積極性。
四、將農耕文化融入社團建設的基本路徑
1.結合學院辦學特色,探索農耕文化進校園活動
利用農職類院校的辦學特色,對農耕文化所進行探索,以為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培育更多新型農業技能從業者為目的,將優秀的農耕文化融入大學生社團建設,豐富社團文化建設的同時,強化大學生對農耕文化和傳統文化的探索與傳承。依據農耕文化,開展文化活動,以蘇州農業職業技術學院為樣本,舉例說明:一舉辦毓秀園林節、百花藝術節、中外藝術文化節、蘇農三點半等系列活動,開展農耕詩詞大會,農耕文化征文比賽,將農耕文化運用到迎新晚會與運動會開幕式;二將農耕精神融入到志愿者服務中,義務獻血、花卉養植、園林綠化等志愿服務,弘揚和繼承優秀的民族文化,深入挖掘校園文化與農耕文化融合一體的社會價值,增強了文化自信,在提高校園社團文化水平的基礎上,進一步激發大學生對民族文化和農耕文化的自豪感,主動成為農耕文化的傳承者。
2.加強社團指導老師隊伍建設,培養社團骨干成員
將社團指導老師隊伍專職化,加強對指導老師的考核指標,鼓勵熱愛學生工作的老師積極投身社團文化建設,定期開展培訓和交流學習,增強社團指導老師的綜合能力,通過指導老師正確思路的引領和指導,進一步提高大學生社團的文化性和創新性。同時還要加強對社團骨干成員的培養,通過骨干成員的積極努力,強化社團成員的主人翁意識,增強社團全體成員的綜合素養,提高社團的影響力和號召力。
3.完善農耕社團制度,加強社團管理與服務
建設完整的社團結構,制定規范的社團制度,加強對學生社團的管理與服務,鼓勵、引導高職生根據自身興趣、愛好、特長等參加社團組織,使社團成為傳承優秀農耕文化精神的堅強陣地。加強不同類型社團之間的合作與交流,定期開展互動活動,讓大學生真正融入到校園文化建設中去,做到社員走出去,新思想迎進來,實現資源共享,不僅提高學生實踐能力,也讓學生社團成為傳承優秀農耕文化精神的載體。其次要提高大學生社團活動的經費投入,提供大學生社團活動的專門場所,打通社團活動的瓶頸,解決活動場地不完善、活動經費報銷難等實際問題。同時社團還需加強對自身管理機制的完善和監督。加強對社團成員的選拔、任用和管理,強化社團考核機制,培養優秀社團成員,組織高質量社團活動,提高社團成員間的凝聚力,提高社團的競爭力。讓農耕文化與學生社團深入融合,使學生社團引領農耕文化精神的傳承與發展。
4.開展系列農耕文化活動,進一步強化農耕文化對社團的引導
作為農業類高職院校,要充分發掘優秀農耕文化,結合農業職業院校特點,探尋農業類高職院校學生社團文化與農耕文化的契合點,促進校園文化的發展,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和人生觀。首先根據農耕文化中的節氣變化,開展系列農耕文化實踐活動,將農耕文化元素融入到大學生社團教育中,提高大學生的農耕情懷。以蘇州農業職業技術學院園林工程學院為例,組織學生參與社區墻繪活動,通過彩繪農耕文化“二十四節氣”,展現江南農耕文化特色,在強化農耕文化情節的基礎上,也給蘇州古城留下農耕文化的重要宣傳陣地。其次通過經常性的走基地看變化,組織社團學生參觀新農村變化,了解農村發展史,通過實際走訪調研,了解農耕文化的演變過程,增加對農耕文化的深度了解,加深對農耕文化的情懷。同時還可以經常性的組織社團學生觀看農耕文化類的教育節目,開展農耕文化交流討論,組織農耕文化藝術表演,通過活動進一步強化農耕文化的傳承意識,增強了青年大學生投身社會實踐,弘揚勤勞、實干精神,引導廣大學生立足崗位,發揮自身先鋒模范作用,自覺傳承中華優秀農耕文化。
PR
本文系江蘇省大學生創新項目(項目編號:2020128080042Y)。
參考文獻:
[1]馬新.精耕細作——中國傳統農耕文化[M]-8,山東農業大學出版社,2019年版
[2]黃巧玲.2010—2021年我國高職院校校園文化建設研究的回顧與反思[J]. 教育觀察.2021(42):23-36.
[3]王月芬.高校特色校園文化建設中的問題和對策[J].教育教學論壇2011(12).
[4]許智勇,崔鳳華,劉輝,呂守華.芻議農業院校傳統優勢學科與校園文化建設[J].黑龍江農業科學,2012(05):135-138.
[5]唐勇.新時代高校社團現狀、問題及其優化策略—以西部某師范大學學生社團建設情況為例[J].高校共青團研究.2019(03):95-99.
[6]陳燕妮.高職院校大學生心理社團的建設與管理探索[J].學周刊.2019(17):171-172.
(作者簡介:陳秀娟,碩士研究生,講師,研究方向:學生思想政治)
(責任編輯:姜秀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