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籍簡介
全書本書從多學科視角觀照戰略傳播研究,為正在形成中的知識體系的持續討論提供洞見。全書包括五個部分:
第一部分回顧了戰略傳播的元理論方法;
第二部分描述了戰略傳播的現狀,探討組織變量對戰略傳播的影響;
第三部分聚焦于戰略傳播者和他們的利益相關者以及受眾之間的溝通;
第四部分綜合研究了實踐領域中的差異
第五部分描述了戰略傳播的發展方向。
本書第一次提供了對戰略傳播領域研究的綜合性回顧,描繪了這個正在出現的研究范式的概貌。
作者簡介
德瑞娜·霍爾茲豪森
南非裔美國人,約翰內斯堡大學博士。美國博蒙特·拉馬爾大學藝術與傳播學院教授、院長。曾任美國俄克拉何馬州立大學塔爾薩分校媒體和戰略傳播學院院長,美國南佛羅里達大學大眾傳播學院研究生主任及公共關系本科專業主任。兼任《國際戰略傳播期刊》編輯,著有《公共關系用于行動主義:后現代理論與實踐方法》。主要研究方向為戰略傳播管理、媒體管理。
安斯格·策法斯
德國埃爾蘭根-紐倫堡聯邦大學工商管理博士、傳播學博士。德國萊比錫大學傳播與媒體研究所教授、戰略傳播系主任,挪威商學院傳播與管理學教授,美國阿拉巴馬大學普朗克領導力與公共關系中心普朗克學者?!秶H戰略傳播期刊》主編,國際傳播協會(ICA)理事會成員、公共關系分會會長,全球傳播監測(GCM)首席研究主持人。研究領域包括戰略傳播、企業傳播、內部傳播、數字傳播等。
譯者簡介
陳先紅
華中科技大學新聞與信息傳播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故事創意傳播研究院(中國外文局—華中科技大學共建)院長,澳門科技大學兼職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新聞史學會副會長、中國新聞史學會公共關系專業委員會會長,教育部重大攻關課題首席專家,研究領域包括公共關系與戰略傳播、中國故事國際傳播等,出版著作《公共關系生態論》《中國公共關系學》《公共關系學的想象》《卓越傳播》等20多部。
張凌
華中科技大學博士,湖南農業大學講師,碩士生導師。研究領域包括公共傳播、新媒體傳播和網絡社群。出版譯著《發展傳播學》、專著《政府傳播對政府公眾關系的影響研究》。
戰略傳播情境下的形象修復理論
所謂形象,就是我們對一個人或組織的印象。我們的形象是一種感知,它來自組織的言行,也包括其他人對組織的評價,以及他們對組織的行為。而現代社會普遍存在形象威脅的原因至少有四點:
一、有限的資源。資源的分配會讓那些希望有不同資源分配方式的人產生不滿。二、有些我們無法控制的事件有時會使我們無法履行我們的義務。三、我們作為人類并不完美,有時我們也會做錯誤的事情,犯誠實的錯誤,或者讓我們的行為受到太多自我利益的主導。四、我們都是具有不同特質的個體,這一事實可能會使我們因目標競爭而帶來沖突。
負面形象有兩個關鍵組成部分:責任感和侵犯性。一個組織所負責的行為必須在形象受到威脅之前表現出侵犯性。這里的侵犯性是指,對某些人事物等產生了負面影響。此時,理解威脅形象的指控或懷疑對形象修復是至關重要的。首先,你必須知道威脅是什么,才能做好準備反擊它們。其次,你需要理解每一項指控的指責性和侵犯性,以決定如何回應。
形象修復理論的發展源于說服性攻擊的本質。說服性攻擊的一個構成部分是指責:被告應對行為負責。這意味著形象修復的努力可以嘗試否定指責(否認責任,將指責轉移到他人身上,或者減輕責任)。說服性攻擊的第二個要素是被指控的行為具有侵犯性。形象修復信息可以嘗試減輕行動感知的侵犯性。除了對指責和侵犯性的回應,我們可能承認錯誤行為(并不質疑指責或侵犯性),請求原諒或者承諾解決問題。
(責任編輯:李雪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