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繼艷 陳超寧
[摘 要]網絡美育是順應當今數字時代發展要求,合理利用網絡技術在教育教學中的作用而提出來的一種新的教育方式。網絡對美育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都具有重大的影響,網絡美育與高校思政工作的結合,不僅能夠促進大學生全面發展,也能給高校思政工作的開展提供有效的幫助。文章介紹了網絡美育及其影響,分析了網絡社會中思政工作存在的問題及其產生的原因,對高校在加強網絡監管、注重網絡教育、建設思政工作隊伍以及提高大學生審美水平方面的實效性路徑進行了有益的探索。
[關鍵詞]網絡美育;思政工作;實效性
[中圖分類號] G64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2095-3437(2022)03-0162-04
網絡美育是適應當今數字時代發展的新要求而提出的教育教學方式,是數字技術和網絡審美的有機結合。網絡美育與高校思政工作有著相同的目標,兩者都是為了促進大學生的全面發展,二者的有機結合是提升高校思政工作的有效途徑。立足于當今數字時代,各高校都應重視網絡媒介在高校思政工作中的作用,探索思政工作的新形式,以提高高校思政工作的實效性。
一、網絡美育
美育,又叫美感教育或審美教育,是指通過培養人們認識美、愛好美、欣賞美、體驗美和創造美的能力,從而使他們具有美的理想、美的情操和美的素養,促進他們的均衡、全面發展。美育有狹義與廣義之分,狹義的美育,專門指“藝術教育”;從其一般的定義來看,美育指“美感教育”“審美教育”“審美觀和美學素養教育”等。廣義的美育是將美學原則滲透于各科教學后形成的教育[1]。席勒在《美育書簡》中指出美育是人從自然人走向理性人的橋梁,是人在現代文明中異化的解藥,是恢復“破壞了的我們天性中的完整性”的有效途徑[2]。
網絡美育是指從網絡媒介的視角,去研究美學教育的問題,是運用網絡傳播在美學教育中的作用,從而促進美育的進步與發展的一種新的教育模式[3],是以立人成才為核心宗旨,走向美育“新境界”的新方向。它包括網絡感美、網絡審美和網絡立美三個層次,容納了美的喚醒、美的目標、美的追求、美的學習和美的感悟等多重意蘊。網絡美育是網絡媒介與美學教育兩者的有機結合,是在網絡傳媒迅速發展背景下對美育教學形式的新探究,目的是使網絡傳播為美育工作服務,為教育和培養學生素養而服務,是促進大學生全面發展的創新性教育。美育側重于對大學生認識美、欣賞美和創造美等能力的培養,側重于對大學生高尚的思想品德、健全的人格和正確的政治方向的培育,是高校德育的重要組成部分。
二、高校加強網絡美育的必要性
網絡美育對高校思政工作影響巨大,在促進學生發展、激發思政工作者學習熱情、創新思政工作方式等方面都有實施網絡美育的必要。
(一)促進大學生全面發展
網絡美育激發了大學生的學習興趣。在當今的網絡數字時代,網絡傳媒已經逐漸成為高校教育教學的重要手段,高校需要通過網絡手段對大學生進行思政教育。網絡美育能讓大學生懂得合理使用網絡平臺,并在感受美的過程中學習和掌握教育內容。在高校思政工作中,運用“網絡+思政”的模式,并在教學的過程中始終給大學生賦予美的感受,將極大地提升學生學習思政課程的積極性。
網絡美育可以促進大學生的全面發展。網絡美育可通過網絡平臺、審美手段,向大學生傳播正確的價值觀,讓大學生對美的內涵有正確的理解和認識,從而形成積極的審美觀念,養成良好的審美情感,最終提高大學生的審美趣味和辨別能力。網絡美育的合理使用,能夠使大學生形成良好的網絡素養,讓他們不再沉溺于網絡,從而培育大學生良好的品行和完美人格,最終促進大學生的全面發展。
(二)激發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的學習熱情
網絡美育可以極大地激發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的工作熱情。高校教育工作者不僅具有極高的文化素養,而且有著強烈的教育科研精神,他們保持著“終身學習”的態度,在教育教學的工作過程中不斷學習新知識、鉆研新方法。網絡美育與思想政治教育的結合,是適應當前“互聯網+”發展的新形式而提出的新教育教學方式,這既是給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提出的挑戰,又是提升他們教育教學能力的一大機遇。在機遇與挑戰面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從來都是迎難而上的,為了更好地實現網絡美育與思想政治教育的結合、創新思政工作方式,他們會以更高的工作熱情投身于教育科研工作中。這種教育形式會使高校思政工作者不斷更新自身的知識結構,不斷提升自己的教育教學水平,讓他們在教學過程中合理滲透美育的內容。而為了有效地運用網絡媒介,他們會不斷更新教學理念和教學方法,嘗試新的教學實踐,這也是高校思政工作者不斷學習和進步的過程。
(三)創新高校思政工作方式
過去的思政工作方式簡單,在課堂上多是教師單向的灌輸式講授,學生感覺教師所講內容枯燥乏味,上思政課的積極性不高,這樣的教學效果并不理想。在學生思政工作中,學生把自己跟輔導員教師對立起來,覺得教師是站在學校的角度管理他們,跟教師有距離感,導致教師很多工作無法開展,管多過于教與引。如果把美育與思政教育相結合,合理發揮美育在思政工作中的作用,讓大學生在感受美、欣賞美的過程中學習文化知識,就能大大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思政工作與互聯網相結合,可以使教師近距離地感受學生,學生近距離地感受教師,拉近了教師和學生的關系,也拉近了學生與學校的關系。如此一來,教師的工作就好做了,最終提高思政工作實效性的目的也可達到。
三、網絡思政工作面臨的困境及原因分析
網絡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在很大程度上為高校思政工作的開展提供了方便,它既豐富了思想政治教育課堂教學的內容,又提供了更多思政工作的途徑。但網絡信息的爆炸式傳播也給新時代的思政工作帶來了挑戰。
(一)高校網絡思政工作面臨的困境
1.西方價值觀入侵對大學生的思想造成負面影響
網絡平臺具有開放性和全球性的特征,網絡中傳播的信息具有知識上的多元化和意識形態上的多樣性特點,這為西方文化在我國大范圍傳播提供了契機。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在全球互聯網信息技術中占據主動權,他們中的一些社會主義敵對勢力利用自身在網絡信息技術中的優勢,在網絡上肆意傳播帶有西方殖民主義思想的、詆毀社會主義的信息。這些文化的入侵,不僅很大程度上沖擊了我國的傳統文化,而且對我國青少年思想帶來了極大的負面影響。如西方一些國家專門針對我國制作和推廣帶有軍國主義色彩、個人英雄主義色彩濃厚的影視劇,大學生的思想比較單純,社會經驗不足,對新鮮事物具有較強的好奇心,他們很容易受網絡上的西方文化的吸引,甚至盲目崇拜西方資本主義思想,對我國社會主義制度產生懷疑,這給大學生正確政治思想的形成帶來了極大的阻礙,也讓我們的思政工作開展起來困難重重。
2.垃圾信息泛濫對大學生行為產生誤導
網絡4.0時代,網絡信息具有高度的自由性和分散性的特點,人們可以在網絡上充分表達自己的意愿。網絡信息包羅萬象,其中包括一些涉及色情、暴力、反動等內容的垃圾信息,這些信息不加篩選地呈現在人們面前,使人無法分辨。網絡也不受時間和空間的限制,任何一個人都是傳播源,這就導致垃圾信息爆炸式傳播,使人們眼花繚亂,失去信息辨別的能力。大學生作為上網時間較長的群體之一,他們在上網的過程中,會不由自主地受這些垃圾信息的影響。這些不良信息也會嚴重影響大學生正確價值觀和道德觀的形成,給高校思政工作帶來巨大的挑戰。
3.沉迷于網絡給大學生身心發展帶來極大危害
首先,網絡信息量大,內容豐富而新穎,極大地吸引著具有強烈好奇心、善于接受新事物的大學生,而這種吸引往往會演變成大學生對網絡的沉迷。其次,部分大學生整日沉迷于網絡虛擬空間,極少在現實世界中與人打交道。他們往往通過網絡平臺來進行交友、戀愛,但網絡世界的虛擬性,又導致一些大學生在網上交友、戀愛的過程中易受欺騙,致使人身和財產安全受到侵犯,給涉世未深的大學生脆弱的心靈造成嚴重的打擊。最后,網絡的便捷性給大學生“復制、粘貼”的行為提供了極大的便利,易使部分大學生養成遇到問題不假思考,直接上網搜索的不良學習習慣,使弄虛作假成為常態,這將嚴重阻礙大學生誠實守信品德的養成以及獨立思考能力的提高。
4.虛擬網絡導致大學生人際關系的冷漠
在當今網絡時代,很多青年大學生把時間和精力都投入虛擬的網絡世界,忽視了協調和處理現實生活中與家人、朋友以及教師等的關系。很大一部分大學生在遭受挫折時,寧可跟網上的陌生網友分享,也不愿意跟家人、朋友、身邊親近的人溝通,這種對網絡虛擬世界的過度依賴,導致大學生在現實生活中人際關系不佳。此外,大學生由于沒有時間與身邊的人溝通、交流,久而久之,他們與人溝通交流的能力下降,甚至出現語言交流障礙,最終很可能會出現一味逃避現實世界,不再理會現實生活中的人與事的情況,這給高校的思政工作帶來了很大困難。
(二)原因分析
形成以上困境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從主觀和客觀兩個方面來分析可以幫助我們尋找合適的解決路徑。
1.大學生的主觀因素
一是大學生的思想認識不足。首先是很多大學生對我國的優秀傳統文化認識不深,對我國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優越性了解不夠,從而缺乏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在思想上對國家的發展理念半信半疑,難以樹立明確的社會主義政治觀念。其次,大學生涉世未深,社會經驗不足,思想上還未完全成熟,容易盲目從眾,這導致他們的思想容易受外界因素的干擾,甚至聽信西方國家“人權”的謊言。再次,很多大學生尚未充分認識到西方資本主義國家對我國進行文化滲透的企圖,他們對西方文化缺乏理性的判斷,盲目崇拜西方文化。
二是大學生的道德意志薄弱。大學生思想還沒有完全成熟,他們的道德意志在一定程度上有了很大的提升,但仍舊較容易受外界不良環境的誘惑。部分大學生明知一些網站上含有大量的垃圾信息,但還是控制不住自己,思想意志極為薄弱。
三是大學生的自律能力較差。自律能力是人們自我約束力和自我控制力的總和。網絡具有匿名性的特點,人們要在網絡生活中養成較強的自律意識,自制地進行網絡活動。但部分大學生不能規范自己在網絡中的行為,表現為在網上隨意發表不合事實的言論、公然謾罵他人,甚至捏造事實侮辱他人等,歸根結底這是他們恣意、放縱自己行為的結果。
2.社會因素的客觀影響
一是網絡社會規范的缺失。人們在現實社會中的行為一直受各種規范的約束,如果違反了社會規范將受到相應的懲罰,大多數人在現實生活中會按照社會規范行事,一般不越軌。與現實的社會規范相比,我國的網絡規范就不盡如人意了,一些鉆網絡規范空子的事對青少年思想和價值觀所造成的負面影響是不可估量的。
二是不良社會環境的影響。當今時代,大家都有現實人和網民的雙重身份,需要在真實空間和虛擬空間中不斷切換角色,人們在網絡上的不良行為必定會受現實不良生活環境的影響。在現實生活中,快節奏、嚴要求、高壓力的社會環境讓大學生喘不過氣來,部分大學生為了緩解現實社會帶來的緊張情緒,甚至逃避現實生活,一心沉醉在網絡世界。
三是網絡管理制度滯后。與現實生活完備的管理制度相比,網絡虛擬社會的制度保障就顯得捉襟見肘了。近年來我國已逐步加大對網絡的監管力度,并逐漸完善網絡信息管理制度,但這些制度始終與我國快速發展的科學技術有著一定的差距。此外,制度執行難度大是一大難題。基于網絡虛擬性和隱蔽性,我們對網絡犯罪行為的監控難度大、偵查難度大、執法難度大,對網絡的管理在立法、司法和執法上都還有許多要解決的問題。網絡管理制度上的不健全,也是導致上述問題的一大原因。
四、加強網絡美育,提升高校思政工作實效性
“熏陶、純化、培育、塑形全方位發展的新型人才,增進社會與人之間的協調發展是網絡美育的使命。”[4]可見,加強網絡美育,提升高校思政工作實效性非常關鍵。
(一)凈化網絡為美育提供清潔的網絡環境
網絡應當引導大學生追求美的境界,培養大學生對至真、至善、至美境界的認同和追求[5]。首先,各高校應建立專業、專門的網絡輿情監督機構,在該機構中組建由專業組織和人員構成的、有相關部門共同組成的輿情監督系統。安排專人監測網絡中可能危害學生利益、引發校園危機的言論,發現隱患后及時匯報處理。其次,應重視對網站的監管以及對網站信息的掌握,及時了解大學生網民對事件的看法和評價,從而判斷事件對校園管理的危害性。相關部門工作人員要時刻關注事件的動態,做好應對輿情危機的充分準備。再次,應建立及時的、準確的網絡輿情報告制度,把網絡中反映的熱點問題、社會事件和師生意見等迅速匯報給學校監督機構,由該機構提出一定的處理意見,為決策者采取措施提供必要的建議,從而營造良好的網絡環境。
(二)形成機制為網絡美育建設提供正確的引導
一是加強校園良性用網教育。首先,學校可以開設網絡課程,規范大學生的網絡行為。其次,在課程教學中,教師除了要傳授關于使用計算機的理論知識和操作能力外,還應注重宣傳、教育學生養成良好的上網習慣,促使大學生能夠正確使用網絡。
二是積極開設網絡美育課程。高校可以在大學生選修課中增設美育課程,讓全體學生都能學習審美教育的理論知識,使他們明確美育在課程教育中的重要作用,提高大學生對美育的認識。高校還應以課程思政為契機,在相關課程的課堂中使用網絡信息技術進行美的教育實踐。此外,高校可以定期為思政工作者開設關于網絡和美育的培訓課程,以促進高校思政教師提高使用網絡和更新美育知識結構的能力。
三是加強思政課堂網絡美化建設。首先,應重視思政課堂教學形式、教學語言以及教學內容上的美化建設,發揮網絡信息技術在思政課堂教學中的作用,如把影像、動畫等功能加入課堂教學之中,以增加思政課堂教學的美感。其次,應增加師生互動的環節,給學生提供更多自我表現的機會,如翻轉課堂、慕課、直播課等,激發他們學習思政課的興趣,讓學生感受到學習思政課程之美。再次,努力推進“網絡+思政”的思政課堂模式,并在課堂教學中進行美的教育,在網絡美育實踐活動中增強思政課堂的活力。
(三)提升高校思政工作者的能力以增強網絡美育效果
要想增強美育效果,高校思政工作者的能力是關鍵,思政工作者對大學生能夠通過數字技術的方式接受美的教育起到重要的引導作用,所以應注重思政工作者能力的提升。首先,高校思政工作者應主動提高自己的計算機操作能力,并能合理利用網絡進行思政教育,從而為思政教育增加更多美的內涵,通過網絡技術讓大學生在學習知識的過程中感受到更多的美。其次,思政工作者應努力提升個體之美,具備美的品格、美的素養、美的形象以及美的語言等,使大學生能夠在潛移默化中受到美的熏陶,從而達到網絡美育的效果。
(四)增強大學生的審美意識以提高網絡美育水平
近年來,國家越來越重視對大學生的審美教育,并提供了很多有利條件,但美育更多的還是要靠大學生自身的努力,靠他們不斷提升自己的審美情趣和審美意志。首先,應該樹立正確的審美意識,讓大學生能明辨生活中的美與丑,懂得對網絡中美的現象和行為進行贊賞和宣傳,重視美對我們現實行為的引導作用。其次,應該通過學習美學理論和投身社會實踐,不斷更新美育知識結構,拓寬認識美的視野,并能夠合理運用網絡美育這個手段,從感受美中提升審美的趣味,提高自我學習的能力;將網絡美育貫徹到平時的生活、學習和活動中,能夠將網絡運用到認識美、體驗美和創造美的過程中,并最終做到正確使用數字技術為網絡美育的建設和社會的發展做出自己的貢獻。
網絡美育的提出,既滿足了當今網絡新時代對美育方式提出的新要求,又對傳統美育手段進行了極大的創新。將網絡美育引入高校思政工作中,不僅可以創新思政教育的內容和形式,完善思想政治教育的體系,而且可以激發大學生學習的興趣,對促進大學生的全面發展和提升高校思政工作的實效性具有深遠的意義。
[ 參 考 文 獻 ]
[1] 席勒.審美教育書簡[M].張玉能,譯.南京:譯林出版社,2009.
[2] 馬莎莎.網絡文化沖擊下開展大學生美育的必要性及策略[J].大學教育,2017(12):91-94.
[3] 周偉業,滕守堯.網絡美育:藝術教育的媒介視角[M].南京:南京出版社,2009.
[4] 李天昊.網絡美育:大學生思政教育的新領域[J].新聞戰線,2016(2):117-118.
[5] 周玫,梁芷銘.網絡美育與大學生網絡素養提升的相關性分析[J].牡丹江教育學院學報,2012(6):91-92.
[責任編輯:陳 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