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玉山 劉純寶 李健 趙光輝 任樹鋒
[摘 要]在雙創教育服務于新舊動能轉換的背景下,如何提高地方高校大學生創新創業能力已成為十分重要的課題。地方高校數目眾多,分布廣泛,是中國高校的中堅力量,它們創新創業教育的開展是引領新舊動能轉換的有效途徑。文章以菏澤學院為例,對提升地方高校大學生創新創業能力的路徑、對策等問題進行了初步探索。
[關鍵詞]創新創業能力;新舊動能;對策;路徑
[中圖分類號] G640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2095-3437(2022)03-0202-03
2020年開始,新冠肺炎疫情席卷全球,給世界各國的經濟造成了致命的打擊。中國政府在致力于抗擊疫情的同時,大力發展以網絡平臺為基礎的線上和線下相結合的新型經濟模式。雖然傳統產業仍是經濟發展的重要支撐,但是新型經濟模式對經濟增長的貢獻和重要性日益提高,創新創業教育和新舊動能轉換的提出推動了高等教育的深層次變革,可以說“新舊動能”共同構成了支撐經濟增長的重要力量。地方高校是高等教育的生力軍,理應轉變觀念,更好地為區域經濟結構轉型提供智力支持。地方高校培養的大學生作為具有蓬勃朝氣和干勁的時代知識青年,是新型經濟模式的主體,鼓勵大學生積極參加創新創業,從而實現“推動新舊動能轉換、加快培育新動能、改造升級舊動能、促進新舊動能混合提升”的目標成了亟待解決的問題。
一、地方高校大學生創新創業的現狀分析
國家陸續出臺支持大學生創新創業的相關政策,鼓勵各個高校結合自身特點設置創新創業學分,通過科學而有效的方法給大學生提供創新創業平臺和實踐基地。這些政策的實施對大學生創新精神、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的培養和提高起到了積極的作用,但由于我國高校眾多,國家政策很難實現全員覆蓋。尤其是對于地方高校,政府支持力度不夠,再加上自身轉型升級遇到瓶頸,大學生創新創業能力的提升仍然存在以下幾方面的問題。
(一)高校對創新創業能力的培養流于形式,缺乏具體的實踐活動
該問題具體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高校創新創業教育模式落后,開設的創新創業訓練課程多流于形式,課堂講授的案例分析缺乏實踐性,成功率不高。課下對學生的創新創業訓練難度不夠,學生沒有實現創新創業夢想的有效平臺。學生在課堂上學習到的管理方面的知識只是停留在理論層面,遇到突發問題時難以應對。二是學生樂于參加的創新創業活動多為理論化的“命題型”學科競賽,競賽的形式只是做一張試卷,科技創新性不足。對于需要長時間精力投入的“挑戰杯”等賽事,學生參與的積極性并不高。多數學生參加創新創業活動僅僅是為了拿夠創新創業學分,或者是借助創新創業成果獲得獎學金,真正獲得的實踐鍛煉機會較少。雖然學生獲得的各類競賽獎狀不少,但含金量明顯不足,能夠實現孵化或轉化的應用型項目更是少之又少,遠沒有達到預期效果。各高校雖然也成立了名目眾多,數量不菲的創新創業團隊,但大都因為缺乏支持而夭折[1]。
(二)政府支持力度小,父母打壓創新創業熱情
調查分析發現,政府和家庭因素對大學生創新創業的培養有著很大影響。一方面,從歷年的公務員和事業單位考試報名人數來看,大學生(尤其是地方高校培養的大學生)對公務員、醫生、教師等事業編制依然比較推崇,報考失敗后進行“二戰”或“三戰”的人數更是逐年上升。與之相反,地方高校培養的大學生對創新創業認可度非常有限,他們認為只有進一步深造考取事業編制才是正道,創新創業屬于典型的“歪門邪道”。再加上地方政府經費有限,很難拿出專項資金成立創新創業中心來扶持大學生進行創新創業。盡管各個地市為了應對上級檢查都成立了所在地市的大學生創新創業孵化基地,但基地運轉并不正常,多數只能靠出租寫字樓來發放工作人員的工資,更不用說拿出資金來支持大學生進行創新創業實踐。另一方面,父母的職業、教育方式、家庭資源都會直接影響學生創新創業意識的形成。調查發現,超過80%的家庭往往會以創業風險高、回報率低等理由對學生的創新創業意識進行打壓,僅有不足5%的家庭表態不在乎創新創業中的各種困難,會無條件支持學生通過參加創新創業活動實現自己的夢想[2]。
(三)校企合作意識薄弱,深度有待提高
創新創業教育一定要應用在實踐中才能夠獲得成功,企業就是實現創新創業教育實踐的最佳平臺。校企合作有利于鼓勵學生將學到的創新創業內容和知識應用于具體的實踐活動,形成獨特的創新思維和創新意識,有效避免學生參加創新創業實踐只是為了獲得創新創業學分或者只是為了獲得生活費的思想。但目前的突出問題是,大學生創新創業項目的孵化成功率和回報率太低,而且市場風險大,這就導致企業不愿提供資金和平臺給學生進行線下實踐。近幾年,教育部重點打造了教育部—企業—學校產學研合作項目,旨在推動政府、高校、企業之間的協同創新,通過三方協作促進創新創業工作的整體推進。調查發現,該項目的實施對創新創業成果轉化與創業率的提高有一定的幫助,但是企業與高校的合作僅停留在教師這一層面,與學生的合作還很少,有待進一步加強。尤其是對于像菏澤學院這樣的地方高校,由于辦學資金嚴重不足,僅能維持學校的日常運轉,很難拿出專項資金與企業進行聯合創新。長此以往,企業也不愿意在地方高校上投入過多資金,從而形成惡性循環。因此,實現校企合作、協同育人、產教融合的路還很長,需要政府、企業、高校全面審視和定位各自角色,這樣才能形成良好的利益聯動[3]。
二、研究方法
為更好地了解大學生對創新創業的認識,進一步提升創新創業能力,課程組以菏澤學院學生為樣本,采用“數據加分析”的方法針對大學生創新創業能力進行了問卷調查。調查問卷的內容主要涵蓋創新創業意識的形成、創新創業能力的提升、創新創業制度的保障、創新創業結果的質量評價、校政企協同育人平臺建設的效果等五個方面。調查問卷在菏澤學院2017級—2020級的本科、專科生中進行發放,共發放問卷600份,回收576份有效問卷。根據調查問卷所反饋的結果,課程組制訂出了提高大學生創新創業能力的路徑及對策。
三、提高地方高校大學生創新創業能力的路徑及對策
(一)完善創新創業課程體系和育人模式
創新創業教育的關鍵在于構建合理的課程體系和教學模式。課程體系的優化要精細化,要充分考慮年級、專業等特點,要以不同的形式開展創新創業活動,注重以任務驅動和科技競賽等多種方式提高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教學方法可以將參與式、啟發式、探究式等多種方式相結合。一是要建立以學生為中心、以過程為導向、以傳授專業知識為基礎的教學理念,以小組為單位開展探究式的團隊合作。二是要注重將理論講授與生活實際相結合,建立層次分明、注重知識拓展的課程體系,促進學生應用知識的掌握及技能的提升。三是要實現將課堂教學與日常生活相結合,培養學生在生活中發現商機的能力,開發科研創造力,促進思維能力提升的教學目標。教師要積極開展案例式教學,提供合理的任務清單。通過綜合訓練培養大學生良好的交流能力,健康的心理素質,豐富的理論知識,敏銳的洞察力,勇于創新、靈活多變的邏輯思維。鼓勵創新創業教師利用互聯網+技術掌握學生學習規律和學習程度,并根據反饋及時調整教學任務,為學生提供豐富的課外資源,培養學生的創新創業能力[4]。
構建校內、校外有機結合的高素質創新創業指導教師團隊,通過優化創新創業師資結構,吸引更多的企業導師和創新創業成功的畢業生加入創新創業導師團隊,鼓勵更多的大學生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人際資源,結合自己的專業,參與創新創業。調查問卷發現,與之前相比,實施改革后學生的邏輯思維、洞察力、知識儲備能力都有了很大提升。在濃厚的創新創業文化氛圍下,越來越多的學生認識到了創新創業的重要性,積極加入指導教師團隊組織的創新創業研討會,并結合自己的專業知識發表獨特見解,越來越多的學生在創新創業大賽中獲獎,實現了創新創業的夢想。
總之,高校一定要發揮自身的專業優勢,選派專業教師對學生的創新創業項目進行及時、有針對性的跟蹤指導,并提供必要的技術、資金等方面的扶持,只有這樣才能夠在全校形成和諧、積極、健康、穩定的良好創業氛圍,提高學生的核心競爭力,為社會培育更多的創新型人才。
(二)構建基于“互聯網+學科競賽”的創新創業實踐平臺,完善創新創業考評機制
學科競賽是實現科技創新和創業夢想的重要舞臺,高校的創新創業導師要時刻關注國家創新創業方面的相關政策和法規,積極引導學生參加各類學科競賽,尤其是“挑戰杯”、節能減排大賽、“互聯網+”創新創業大賽等含金量較高的科技競賽。要將科技競賽作為線上課堂理論教學與線下專業實踐相結合的突破點,積極構建基于“互聯網+學科競賽”的大學生創新創業實踐平臺,盡快實現優秀競賽成果的科技轉化。同時,還要積極聯系企業導師,從市場競爭力的角度修改、優化和完善競賽作品,盡快孵化優秀競賽成果,增強學生創新創業的信心。大學生創新創業實踐平臺的搭建可以改善學校的創新創業環境,應加強學校、企業和政府之間的協同創新,盡快提高競賽成果轉化率,加強理論知識到實踐技能的轉化,引導學生走向創新創業之路[5]。
學生要注意通過多種方式更新創新創業觀念,了解創新創業的發展趨勢,關注前沿動態,積極參加各種創新創業培訓班和講座,豐富自己的專業知識儲備和創新創業技能,增強創新創業的自信心。要利用專業知識對職業生涯進行合理的規劃,切忌好高騖遠。要綜合考慮現有人際關系、專業特色、自身條件、個人興趣等因素主動參與創新創業團隊,注重專業融合,形成創新創業合力。要注重傳幫帶的作用,保持與校內外導師的溝通和聯系,積極向創新創業成功的學長和學姐取經,爭取少走彎路。要始終保持創業的熱情,勝不驕敗不餒,絕不輕言放棄。創新創業過程中要借助于大學生創新創業實踐平臺積極爭取政策扶持,把握創新創業契機,提高創新創業實踐技能。
學校相關部門要完善創新創業考評機制。考評機制包含兩方面的內容,一方面是對創新創業導師的考核與選拔,另一方面是對學生創新創業團隊的評價。對創新創業導師的考核和評價主要注重其對學生的技術培訓、對項目的跟蹤指導和所指導學生項目取得的成效。要注重創新創業導師庫人選的優勝劣汰,選派有責任心、業務能力強的教師指導創新創業團隊。對學生創新創業團隊的考核和評價要打破單一的分數制,要建立多元化、重能力的考評機制。要在綜合考慮大學生創新創業能力影響因素的基礎上,結合地方高校大學生創新創業能力的現狀,按照學科門類,從知識掌握能力、邏輯思維能力、理論聯系實際能力、科研創造能力以及市場轉化能力等五個方面綜合評定學生的創新創業能力,建立一套可操作性強、具有地方院校特色的考核和評價體系。
(三)構建校企政協同創新平臺,實現產學研結合協同培養育人模式
要牢記政府是引導校企協同育人的推動者,高校是具體的執行者,企業是共建者的角色。為了更好地助力大學生實現創新創業夢想和目標,提高核心競爭力,打造優秀創新創業團隊,學校、政府、企業三方都要做好后勤保障工作。要注重發揮聯動作用和各自優勢,采取三方聯合的策略,共建校企政協同創新平臺、創新創業人才培養基地。要切實解決學生的后顧之憂,為學生提供一個安全、可靠、穩定的創新創業環境。
學校要做好宣傳保障工作,注重整合校內各方面的資源,對參與創新創業的大學生進行免費培訓和咨詢,利用校園網、校報、校廣播電臺等媒體幫助創新創業的大學生進行免費宣傳,爭取各類創新創業人才補貼。政府可以通過新聞插播等形式講述大學生創新創業成功的事跡,營造勇于創新、敢于創業的良好氛圍。這樣做的最終目標是使大學生創新創業在社會上引起更多共鳴,改變家庭對于創新創業者的看法,鼓勵越來越多的家庭支持學生進行創新創業。只有獲得政府和家庭更多的支持,才能使學生創業有更強大的底氣和魄力,才能使越來越多的學生產生創新創業的想法。同時,也絕不能回避創新創業的風險,一旦遇到突發情況,一定要及時進行幫扶和補貼,鼓勵和支持創新創業團隊或個人走出困境。企業要利用自身知名度和信譽為創新創業大學生做好擔保和技術顧問,要為創業者定期舉辦各類講座和座談會,分析和討論創新創業中遇到的實際困難與問題,切實幫助大學生走出困境[6-8]。
通過整合學校、政府和企業資源優化校政企協同創新,產生良性互動。以菏澤學院為例,菏澤學院、菏澤市政府、菏澤睿鷹制藥有限公司利用各自優勢資源整合成立了三個創新創業平臺。菏澤大學生創新創業科技園位于菏澤學院錦苑三樓,面積2000多平方米,涵蓋生活服務中心、校園網絡中心、電子商務中心、租八戒助力車等項目,有三十多個校園團隊長期入駐。為鼓勵學生實現夢想,該中心對在校大學生實行免租,畢業三年內僅收取少量房租,支持在校大學生深入提高創新創業技能。睿鷹制藥產業孵化園位于菏澤睿鷹制藥有限公司內部,面積1000多平方米,涵蓋生物制藥、智能大健康等項目,有十多個校園團隊長期入駐,企業選派導師跟蹤指導,免費提供儀器給創新創業團隊使用。菏澤大學生智能制造中心位于菏澤職業學院,是菏澤市首個專門面向大學生的智能制造中心,主要有校園智能快遞中心、大數據維護中心、淘寶網購中心等團隊入駐。該平臺科技含量高,能夠有效幫助學生將所學的專業知識盡快實現轉化,獲得利益,激發學生創新創業熱情。菏澤學院、菏澤市政府、菏澤睿鷹制藥有限公司聯合成立協同創新中心,負責籌集專項資金,為三個平臺的學生給予物資援助、技術培訓、資金周轉等方面的幫助。中心的成立有效地促進了三個平臺的相互促進、相互扶持,為解決大學生就業、企業高科技人才儲備難題,促進地方經濟發展做出了應有的貢獻。
四、結語
本文以菏澤學院為例,通過問卷調查加數據分析的方法,就如何提高地方高校大學生的創新創業能力等問題進行了研究,提出了新舊動能轉換背景下提高地方高校大學生創新創業能力的有效方法。這對于地方高校形成實現產學結合、多方聯動的協同培養育人模式,服務地方新舊動能轉換具有重要意義。
[ 參 考 文 獻 ]
[1] 蔣星紅.高校創新創業教育改革中大學生素質培養與提升問題的研究[J].創新創業理論研究與實踐,2020(24):81-83.
[2] 石麗,李吉楨.高校創新創業教育:內涵、困境與路徑優化[J].黑龍江高教研究,2021(2):100-104.
[3] 梁朋,武寧,王偉.“雙創”背景下高校學生創新創業教育體系構建[J].遼寧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1(1):100-103.
[4] 張碧,劉洞波,施曉蓉.面向新工科的大學生創新創業能力培養[J].河北職業教育,2020(6):87-90.
[5] 高飛.創新創業能力培養目標下應用型本科高校的實踐教學改革研究[J].創新創業理論研究與實踐,2020(24):16-18,48.
[6] 林金劍,車朝平.校企協同下的大學生創新創業實踐模式研究[J].教育教學論壇,2020(53):41-43.
[7] 孫穎.校企協同育人創新創業人才培育模式研究[J].創新與創業教育,2020(6):101-106.
[8] 雷杰,阮士峰,郭超超.基于校企聯盟的大學生創新創業培養機制研究[J].科技經濟導刊,2020(36):140-142.
[責任編輯:陳 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