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振中
摘要:從新聞傳播學的規律上看,絕大多數受眾在收看新聞時,普遍有“獵奇”心理。一段帶有“懸念”感的內容,在激起人們好奇心的同時也會吸引大家繼續看完。那么制作電視新聞應當如何設置懸念,在哪里設置懸念,設置什么樣的懸念,這就是本文將要闡述的問題。
關鍵詞:電視新聞;懸念設置;節目制作
一、標題懸念
1、突出亮點法,就是把此次報道內容最吸睛的部分放在突出的標題位置,讓受眾直接接觸到最關心最關注的信息。比如央視新聞聯播曾播出一篇脫貧日記:山西:“繡花”功夫“棗”脫貧,講得就是山西呂梁山區通過種棗帶領群眾脫貧的事件,標題中讓觀眾明白了當地脫貧的產業是棗,“繡花”功夫四個字則表達了此次脫貧工作的艱難和細致,讓人很想看看到底是如何“繡花”的。
2、拋出問題法,有時候,簡單的一個疑問句拋出來,很容易讓受眾產生一連串的思考,從而激發大家的觀看興趣。
3、巧用修辭法,就是利用比喻擬人借代等一系列修辭手法來引起受眾關注。之前《鄒平新聞》欄目組記者做了一條五一勞動模范標兵劉海軍的稿子,題目寫的是《劉海軍:兢兢業業 鑄就無悔青春》,編輯審片時改為《劉海軍:兢兢業業搞檢修 勤奮快樂講奉獻》,后來值班編審改為《劉海軍:檢修崗位上的“螺絲釘”》,把螺絲釘和檢修崗位巧妙聯系在一起,用比喻的修辭手法突出了劉海軍這個人有著小小“螺絲釘”一樣的奉獻精神。
二、導語懸念
1、增強緊張感。一個細節,一個場景,或是一段對話,加快節奏,制造懸疑,使人緊張,很容易引起受眾的驚奇與疑惑,造成心理上的懸念。
2019年,濱州新聞曾經報道過這樣一條新聞,導語是這樣寫得“機器聲轟鳴,吆喝聲不斷,其中還夾雜著幾聲哭喊,昨晚11點左右,在鄒平縣高新街道小果村附近,近百人聚集在這里,讓我們去了解一下到底發生了什么事情。”幾句話就勾勒出一幅讓人緊張又疑惑的畫面,引起了觀眾的好奇心。原來,是一位八十多歲的老人不慎掉入了村頭的枯井中,消防人員和村民們在合力營救老人,最終老人被成功救出,受了點輕傷。這條新聞一開始,就將一幅緊張的場面展現在受眾的眼前,使大家的心一下就懸了起來,迫不及待的想了解后邊到底發生了什么。
2、反常的矛盾。懸念,是現實生活中矛盾和問題的集中體現。在導語中出現矛盾,就會引起心靈上的沖突,這些導語看起來似乎有矛盾,令人不敢相信,但這正是記者刻畫的發力點,從違反常規的現象或結果入手,突出事件的特別之處,引起觀眾興趣。
山東新聞聯播曾經播出過一條節目,標題是《循環經濟使濟鋼實現全國同行成本最低》,他的導語是這樣寫得“制冷不用電,廢水零排放,火力發電不燒煤,對于一個企業來說您相信嗎?這一切,濟南鋼鐵集團都做到了,他們用自己的實踐告訴人們什么是真正的循環經濟。”這條消息后來獲得了中國廣播影視大獎,其實就是講得企業廢物再利用,實現循環經濟的做法,但這條新聞的成功就得益于有一個好的導語和由頭,以及由這個導語和由頭帶來的懸念。
3、奇趣的故事。觀眾大都有一種天然的故事情結,喜歡講故事,也喜歡聽故事。這種心理,反映在新聞上,就是對有趣的故事特別感興趣,心理的注意力極易被吸引在這上面。因此在導語中用富有懸念、較為奇趣的新聞故事來逗引觀眾,可能會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三、正文懸念
做新聞的經常講,標題是一句話式的新聞,那么正文則是詳細內容。正文部分是整個傳播內容的細節所在。而在這一個個細節當中,如果編輯記者能夠用心用腦的去找到其中的聯系,進行一些懸念的設置,不僅能夠增強文章的感染力,也可以讓受眾更容易接受和喜歡。中央電視臺有一檔欄目叫《社會與法》。欄目的鏡頭都是警方的第一手資料,事件也大多是一些比較離奇的案件,但播出效果并不理想。而江西電視臺播出了一檔名為《傳奇》的法制欄目卻反響強烈。更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傳奇》完全是錄制的《社會與法》。這是怎么回事呢,原來,《社會與法》基本都是按照事件發展的時間順序進行記錄播出,而《傳奇》在錄制后,是將播出順序重整,按照事件的進展設置懸念,重新組合,就獲得了觀眾的認可。
1、?倒敘式。如果一個新聞事件的開頭平淡無奇,那我們何不把最吸引人的結果放在稿件的開篇呢,通過打亂順序講故事,抽絲剝繭引出過程。
2、錯覺式。一般一條電視新聞的畫面出來之后,觀眾大多會有一個思維定勢,認為下面解說的內容會怎么說怎么說,但我們就是要反其道而行之,解說詞偏偏就不是這樣的,這樣讓觀眾產出一種強烈的錯覺,吸引他們繼續看下去,這種懸念的設置方法,在稿件的局部比較適用。
3、落差式。落差就是通過明顯的對比讓人心里難以接受。之前6.5世界環境日期間,濱州新聞做過一篇新聞稿件,講了一個城里學校的老師要帶領同學們去感受鄉村的環境,臨行前,老師給孩子們描述了鄉村美麗的環境:有小溪,有小與,綠樹成蔭,蜂飛蝶舞......孩子們都非常興奮,急不可待的出發了。然而到了以后卻發現,小河已經干涸,垃圾亂堆,臭氣熏天。借著孩子們這種巨大的心理落差,老師告訴孩子們:保護環境要從自身做起,不亂扔垃圾、不浪費水,不用塑料袋,或許這條小河還會恢復成原來的模樣。將社會題材的新聞做成主題報道,這種落差式的方法是比較適用的。
結語:
之前,懸念大多被用于文學作品中,其實電視新聞完全也可以借鑒,用懸念去吸引觀眾。新聞是對客觀事實進行報道,但客觀事實也是豐富多彩的。在尊重事實的前提上,用設置懸念的手法,講述百姓身邊的故事,讓新聞更能貼近群眾的心。
參考文獻
[1] 李曉芳. 電視新聞節目懸念設置探析[J]. 閩西職業技術學院學報, 2012(04):55-58.
[2] 王衛萍, 高建平. 淺談電視新聞如何做好標題[J]. 新聞實踐, 2011.
[3] 吳振國. 淺議生活服務類電視節目的懸念設置[J]. 中國廣播電視學刊, 2013, 000(009):98-100.
[4] 沈成菊, 吳俊. 美學視域下懸念設置在央視《新聞調查》節目中的應用[J]. 西部廣播電視, 2016, 000(017):18-19.
[5] 李媛. 電視新聞報道形式與敘事探討[D]. 華中師范大學, 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