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 莉
(貴州商學院,貴州 貴陽 550014)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優先發展農業農村,全面推進鄉村振興,要堅持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全黨工作重中之重,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鄉村振興道路,全面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強化以工補農、以城帶鄉,推動形成工農互促、城鄉互補、協調發展、共同繁榮的新型工農城鄉關系,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鄉村振興是一項涉及經濟、政治、文化、生態、社會的系統性工程,黨中央圍繞鄉村振興出臺了一系列政策舉措,為農業農村發展指明了方向。當前,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已實現。為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扎實推進農業農村改革發展各項重點任務成為重中之重,尤其是農村金融工作極為重要。
隨著我國經濟發展戰略向農村輻射,傳統農業也在向現代化農業發展方向轉型。首先,現代化農業發展需要金融支持。金融機構通過資金借貸支持現代化農業發展,有助于提升農村經濟發展水平。其次,農村有大量的勞動力資源,大量的勞動力在金融支持的推動下可以實現就業,從整體上提升農民的物質文化生活水平。最后,農業科技創新需要金融助力。金融資源的引入可以為農業發展提供更多的科技創新資金,有助于農業高質量、高水平發展。
隨著農村改革的進一步加快,涉及農業、農村、農民的“三農”資金日漸增多,農村金融機構體系建設也日益完善。各地農村基本建立了銀行金融機構和非銀行金融機構共同組成的多元化金融體系。盡管農村地區仍然存在金融機構缺乏、金融網點數量偏少等現實問題,但隨著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金融改革的不斷完善,農村地區金融機構的進入門檻在不斷降低。村鎮銀行、小額貸款公司、農村商業銀行及農村資金互助社在農村地區扎根,形成了銀行機構和非銀行機構優勢互補、互助共贏的金融資源注入模式。多樣化的金融服務體系有效補齊了農村金融機構不足的短板,更有利于推動農村經濟發展。
“成本高、風險高、效益低”一直是涉農資金注資農村地區的主要瓶頸。農村金融服務是我國金融體系中的薄弱環節,隨著鄉村振興戰略的輻射力度不斷加大,金融支農政策舉措不斷推陳出新。一方面,銀行金融機構通過在農村地區建立網點,增加涉農信貸和金融業務;另一方面,保險機構通過業務領域的滲透提高農業保險保障水平。相關監管數據顯示,截至2021年末,我國涉農貸款余額達41.05萬億元,較2020年初增長11.2%;大型銀行、城市商業銀行、農村商業銀行增速都超過10%,各類型銀行機構均實現涉農貸款余額持續增長的目標。各類銀行、保險機構多渠道、全方位提升“三農”金融服務水平,加大對鄉村振興重點項目的資金支持力度,做好地方網點服務農村基礎金融業務,建設長效機制,實現鄉村振興戰略下涉農資金的多渠道供給。
在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農業上市公司積極進行戰略部署,涉農投融資資本增長迅速,已成為鄉村振興的中堅力量。《農民日報》社以企業收入和利潤為主要標準組織評定2020中國農業企業500強,按照2018年企業營業收入進行排名,營業收入過百億的農業企業有49家。其中,農業上市公司有44家,排名前3的農業企業分別為廈門象嶼股份有限公司、北京首農食品集團有限公司和河南萬邦國際農產品物流股份有限公司。這些農業上市公司主要從事農、林、牧、漁業及其服務業,即從事種植業、養殖業、林業或以其為依托的農工商綜合經營產業。這些龍頭企業還是在我國境內證券交易所掛牌交易的上市公司,他們積極發揮自身優勢,利用在資本市場融資的優勢,在農業領域快速打開市場進行規模擴張,“以點帶面”帶動農業產業鏈發展,同時覆蓋“三農”的各個領域,促進農業產業化高標準發展。
自改革開放以來,我國農村金融體系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現在基本形成了包括農村政策性金融、農村合作性金融、農村商業性金融和其他新型農村金融形式等多層次農村金融體系。然而,農村經濟發展存在周期性強、時間跨度大、回收期長等特點,已有的農村金融機構已經無法及時滿足農村經濟發展的資金需求。一方面,農村地區金融機構產權結構不合理的現象依然存在,從而導致產權虛置,商業化程度越來越高,涉農發放貸款難度加大;另一方面,農村地區金融機構存在數量和業務種類較少的問題,主要表現在金融機構的網點以鄉鎮為主,并且存在分布不均勻、貸款門檻較高、金融理財產品單一等問題。農村地區金融機構服務的層次不高、對象不豐富,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金融服務和金融產品的供給。我國農村金融體系不完善的表現具體如表1所示。
表1 農村金融體系不完善的表現
金融機構由于自身的逐利性,不敢貿然進入存在不穩定性的農業生產領域。農業生產存在的不確定性影響因素較多,如地理氣候差異、外部環境變化等都會對資金投入帶來風險。因此,農村地區經濟發展往往需要國家的激勵政策或者農村政策性金融給予支撐。同時,農村地區信用制度的缺失也影響著農村金融體系的建設。只有建立良好的社會信用體系,才能形成良好的經濟環境,才能促進農村經濟持續健康發展。但農村地區普遍存在信用觀念薄弱和個人違約的信用風險,有的農戶不具備契約精神,違約行為頻發,管理部門也缺乏管控,導致違約農戶受懲戒的力度不夠,農戶違約行為持續發生。如此惡性循環,導致農村金融信用缺失現象頻發,而且在信用環境每況愈下的背景下,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財力、物力解決農村地區個人征信缺失問題和監管失效問題。
農村地區金融資源以農村信貸產品為主,經營的對象主要是傳統的農村信貸產品和一部分商業保險產品,理財、基金、證券、期貨、期權、“互聯網+金融”等金融服務產品在農村金融市場還處于起步階段。隨著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農業經營模式向產業化、規模化轉變,農戶對金融資源的需要不再是簡單粗放的農村信貸。因此,農村地區金融資源的創新發展迫在眉睫,網絡化、信息化、電子化的金融服務產品正在逐步替代傳統的農村信貸產品。然而,缺乏創新性金融資源仍然是制約農村金融發展的主要因素。農村地區金融機構缺乏創新、盈利能力不足、可持續發展基礎薄弱等,嚴重影響著農村地區經濟的發展。
4.1.1 降低農村金融機構的進入門檻。為了擴大金融機構在農村地區的覆蓋面,應降低農村金融機構的進入門檻,鼓勵那些符合農村經濟發展需求的正規小型金融機構和新型農村合作金融組織在農村地區開展金融服務,如鼓勵村鎮財富銀行、小額商業貸款機構、小額融資擔保公司等新型金融服務機構進入農村。這些機構的有序發展能解決農村金融體系不完善的問題,也能改變農村網點偏少、服務能力不足等問題,從而為農村經濟的持續發展增添活力。
4.1.2 加快商業銀行改革進度。隨著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商業銀行應該把業務觸角更多地伸向農村地區,擴大金融機構在農村地區的覆蓋面。農業發展銀行和中國農業銀行應加大對農村地區的信貸支持力度,為農戶提供低利率、長時間的貸款服務。
4.1.3 加大對農村經濟發展的經費投入。政府可以考慮加大對農村財政的投入力度,以加快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持續增加對于農村產業化龍頭企業貸款的貼息政策,進一步增加對于農業科技服務的投入。通過增加對農村經濟發展的經費投入,從根本上消除農村地區經濟發展的不利因素,完善農村金融體系,促進農村經濟持續健康發展。
農業生產存在較大的風險和不確定性,自然災害、地理條件變化、氣候差異等因素均會給農業生產帶來不可抗拒的風險和影響。農業本身的弱質性和不穩定性決定了其僅僅依靠自身力量規避風險是不可能實現的。因此,要構建農村金融風險保障體系,通過農村金融風險保障體系分擔風險和進行風險補償,保障農民的利益。要想實現鄉村振興,建立農村金融風險保障體系(見表2),控制農村金融風險勢在必行。第一,政府牽頭建立主導市場監管的征信系統。農民融資的瓶頸主要是擔保問題,通過政府牽頭建立征信系統,能有效解決農村金融機構與農戶之間的信息不對稱問題,通過信貸體系分散雙方的風險承擔,增加兩方的補償。例如,通過商業保險、新農合、農村信貸擔保基金等方式提供農戶的征信情況,雙方增加業務往來和信息共享,化解雙方風險,形成良好的農村金融市場。第二,擔保抵押物的創新探索。農戶提供抵押物能減少金融機構貸款的風險,然而金融機構對于抵押物的要求簡單機械,導致農戶難以通過這種方式獲得貸款。因此,金融機構應考慮農戶的客觀條件,創新擔保抵押物的種類和規格,如住房換宅基地的抵押制度、宅基地置換貸款的抵押方案、土地承包置換貸款抵押等,盡可能滿足農戶獲取貸款的需求。這也是鄉村振興大背景下金融機構應該探索的業務創新策略。
表2 農村金融風險保障體系
農村地區金融資源的優化主要可以從2方面入手。一是農村地區金融資源供給方面的優化。根據鄉村振興戰略部署,立足農村發展現狀和農村經濟發展需要,培育商業性、可持續服務的金融組織。例如,經濟發展相對成熟的農村地區,可以嘗試組建村鎮銀行、社區銀行、小額信貸機構、商業擔保組織和普惠金融服務點等金融服務機構。這些金融服務機構根據農村地區的特殊性,設計專門針對農村農業經濟發展的金融服務產品,創新金融服務產品的優質性能,最大限度地滿足農村經濟發展的需要,為農民提供個性化的金融服務。二是農村地區金融資源需求方面的優化。隨著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農業經營模式向產業化、規模化方向轉變,鼓勵農村金融機構綜合運用租賃、信貸、保險、期貨及擔保等多種金融工具,向農戶介紹各種金融業務的融資特點和應用形式。同時,緊抓金融科技欣欣向榮的態勢,利用農村普惠金融模式(見表3)搭建互聯網綜合金融服務平臺,不斷創新農村金融服務。針對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創新能滿足其上市融資的各種資金來源渠道,將網絡化、信息化、電子化的金融服務模式融入金融產品設計中,為農業農村經濟發展提供多元化、規模化、長期化的金融支持。
表3 農村普惠金融模式
隨著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金融機構進入農村的熱情日益高漲。此時一定要加強法律監管,嚴格落實中央與地方的金融監管職責。中央政府要加快修訂法律法規,從宏觀層面規范金融機構進入農村地區的法律責任,如通過《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投資法》等法律法規約束金融機構的相關責權。地方政府要加強對村鎮銀行、小額信貸公司、小額擔保公司及社區銀行等新型農村金融機構的監管。相關法律法規應嚴格約束資金運用的對象和服務范圍,明確規定農村地區的金融機構在保證自身資金安全與正常運作的前提下,將新增存款中的一部分投放到當地金融市場,或者可以購買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的金融債券。同時,要落實中央與地方金融風險處置責任,鼓勵地方金融機構建立風險補償基金,以便靈活、有效地應對金融風險。
鄉村振興戰略的提出為農村經濟發展帶來了新機遇,金融機構應順勢而為,將觸角伸入更為廣闊的農村市場。在鄉村振興背景下,農村地區金融機構進入門檻的不斷降低,有助于擴大金融機構在農村地區的覆蓋面,金融活水對于支持農村經濟發展、實現農業現代化將起到重要的支撐作用。盡管我國農村經濟發展還存在不均衡問題,但隨著金融資源的涌入,村鎮銀行、社區銀行、小額信貸機構、商業擔保組織及普惠金融服務點等金融服務機構的建立,理財、基金、證券、期貨、期權、互聯網+“金融”、大數據、信息化等金融服務品種的創新,農村經濟高速、高質量的發展步伐將勢不可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