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博文
(福建華景建筑設計院有限公司,福建 廈門 361000)
要想更好地展現出園林綠化設計意圖,設計人員需要以人為本,結合每個項目的實際情況,采用相應的處理手法,清晰表達環境中的空間關系,強調空間感;需要科學合理地選擇園林綠化植物,優化植物群落架構,有主有次、協調美觀、和諧共生;需要加強后期養護管理,進一步增強綠化設計的整體生命力,實現居住小區可持續發展。
早年居住小區園林綠化設計為了將每個節點都打造成重點,采用大量的綠植草花進行堆砌,短時間內營造出密林型園林綠化效果。長期看來,由于群落結構過于復雜,缺少合理性,加之后期管養不到位,導致出現諸多問題。一方面,植物生長空間分配不合理,相互爭奪光照、水、肥,易導致群落結構失衡,進而大量植物生長不良甚至死亡。另一方面,過密的中層植物遮擋人們視線的同時影響了中低層空間的空氣流通,無法營造舒適的外部環境,極易滋生病蟲害。長此以往,居住小區園林綠化不僅不能帶來美的感受,甚至會影響居民的身心健康。
因此,應結合每個項目的實際需求,合理優化環境空間,將居住小區園林綠化設計思路由復合密林型向舒朗通透型轉化。
居住小區綠化植物的選擇應綜合考慮植物的生長習性和當地氣候條件等,以鄉土植物為主,搭配新優樹種。首先,鄉土植物經過長期馴化栽培,對當地生態環境具有良好的適應性和抗逆性,有利于形成穩定的植物群落,充分展示出園林觀賞特性。其次,鄉土植物苗源豐富、運輸成本低、移栽成活率高、后期管養方便,具有良好的生態效益和經濟效益。
不同的人群對居住小區室外環境有著不同的要求,需要綜合考慮,通過對場地進行科學合理的區塊劃分和整體布局,滿足不同人群的實際需求。植物空間關系的處理、品種的選擇、色彩的搭配等需要給人以美的感受,令人身心舒適,讓人與自然和諧共處。
不同的居住小區有著不同的建筑主體風格,園林景觀需要與建筑風格及外部自然環境相結合,因此,需要根據整體風格選擇植物種類和配植模式。例如,歐式建筑主入口的園林植物選用華盛頓棕,采用陣列種植方式,體現異域風情;現代中式院落拐角處常點植幾株芭蕉,“雨打芭蕉閑聽雨”則是另一番美景。
在居住小區植物選擇上,優選市樹市花和鄉土植物。市樹市花往往就是鄉土樹種,常會被賦予民間傳說和典故,具有豐富的地域特色、文化底蘊和人文情懷。例如,鳳凰木是著名的熱帶觀賞樹種,也是我國汕頭市、廈門市等多市的市樹。鳳凰木花期6—7月,正值學子的畢業時,畢業學生常在樹下合影留戀,被賦予畢業的象征,容易產生環境與人文的共鳴,拉近人與自然的距離。
3.1.1 微地形。主入口區域兩側綠化空間的微地形適度略高于中軸區域,則會形成聚攏之勢,將人們的視線引導集中在中央主景區域。反之,將中央主景區整體微地形適度加高,兩側空間適度收放,則能直觀凸顯并強調出居住小區的精神文化。不同的項目采用不同的微地形處理手法,能展現出不同的園林景觀風采,給人們帶來不同的身心感受。
處理微地形時,需考慮功能分區和項目風格,結合場地的實際空間及人們的居住需求進行合理處理。例如,設計兒童游樂區時,可結合活動場地和活動器械的布局進行較為大膽的地形處理;場地周邊區域微地形高度也可適度增加,與園林綠化植物搭配形成外圍林蔭空間,適度圍合營造出獨立的空間,也能讓家長更為放心;游樂區中間區域的植物需減少,給孩童提供更加寬敞的活動空間。老人活動區與兒童游樂區的微地形處理手法則不同,應以平緩舒適為主。
居住小區的高層視野也不可忽視,微地形上植物邊界的過渡處理,植物高低錯落、四季變化,全都能被高層住戶納入眼中。此外,邊界區域的地形需進行抬高處理,與園林綠化相結合,保證臨街居民的私密性。
3.1.2 功能分區。居住小區的主景往往由主景墻、水景和豐富的植物群落構成。為突出居住小區主入口園林景觀效果,可應用自然式配置方式,如選擇冠幅飽滿的喬木作為背景,將主景空間構建得更加立體飽滿,并將其與精致的矮灌木形成高低層次分明的主入口景觀。
公共開放區的場地空間一般較大,需要根據不同的景觀視野空間、環形健身步道進行整體處理,如采用先抑后揚的手法來打造。例如,入口處植物由多花、色葉植物搭配組成,進行適度圍合,順著園區道路將人們的視野引向疏林草地的開闊空間;開闊場地的植物選擇枝干挺拔、冠幅飽滿的喬木,林下空間植物的配植要求疏密有致;小空間可采用櫻花、海棠等進行組團種植。另外,增添風雨連廊、亭子,不僅可以引導人們的視線,而且能進行空間的切割與銜接。
兒童游樂區在保證安全的前提下,宜將植物的綠化性能更好地展現出來。由于活動器械往往組團擺放,因此,應減少中層植物,保障安全性。配合孩童的視野高度,增加矮灌地被品種,進行多樣化種植設計,保證兒童游樂區的綠化效果。
老人活動區與休息區相結合,保證林蔭面積較大的前提下,可增加種植觀花小喬木的組團,打造出可供游客游園賞花的優雅景致。
入戶空間與消防登高面若有交集,必須首要保證安全性,不可種植高大喬木,矮灌木需及時修剪控制高度。歸家動線上可錯落種植冠幅伸展的高大喬木,為人們提供適度的林蔭遮蔽,使其兼顧功能性與觀賞性。
為優化植物群落結構,應結合項目實際情況與植物特性,科學合理地進行不同植物空間的設計。例如,對于大場地,在保證地下室頂板荷載符合要求的情況下,優選樹形高大、冠幅飽滿的喬木,如香樟、銀杏等,在立面空間上打造視覺高點。中層植物可選用小喬木,與上層高大的喬木相搭配,打造優美的林冠線;也可選用株形飽滿的大灌木進行喬木林下空間的填補,進行空間的圍合打造;或是在人們觀賞視野內進行花灌木的組團種植。打造下層空間時,需結合項目風格、空間屬性,靈活選擇曲線自然的種植模式與矩形規則的種植模式。
構建植物群落時,應遵循適地適樹、靈活搭配原則,以利于植物生長,能更快更好地形成穩定的植物群落。例如,淺根系的鳳凰木不可與深根系的榕屬喬木搭配種植,因為榕屬喬木發達的根系會大量吸收土壤中的養分,固土的同時奪取周邊植株的養分,會導致鳳凰木養分不足,花期開花量減少,降低其觀賞性。另外,沿海地區夏季臺風高發,若鳳凰木長期養分不足、根系生長不佳、固土能力削弱,勢必在臺風來臨之時會造成超出可控范圍的破壞和損失。又如,具有較高觀賞價值的小葉欖仁,由于其側枝輪生、層次分明,陽光可以輕易透過側枝空隙,給林下空間帶來足夠的光照。與微地形相結合,與小葉欖仁搭配的矮灌木品種可選擇范圍大大增加,更有利于居住小區園林綠化空間的打造。
另外,不同功能區的植物選擇也應因地制宜。例如,公共開放區植物的選擇應避開有毒、有害及入侵植物,如夾竹桃、黃杜鵑花、加拿大一枝黃花等;兒童游樂區植物的選擇應避開帶刺堅硬的植物,如虎刺梅、龍舌蘭、三角梅等;老人活動區植物的選擇應避開花朵艷麗、有毒、有害的植物,如曼陀羅、一品紅、南天竹等。觀花觀果的植株應設置安全距離,并在旁邊豎立警示標牌,避免花果掉落砸傷路人。
植物與路燈或者其他強光照設備共同布設時,需保持一定的距離,以免植物被強光長時間照射,影響其生長。植物若長時間處于光污染影響下,勢必會對植物的生命周期產生負面影響,破壞整體生態群落的架構。
養護管理是園林綠化中必不可少的一環。精心的管養能使植物保持最佳的生長狀態,更好地展現設計效果。例如,冬季宜對喬木、大灌木進行整體修剪,調整樹形,維護植物群落的平衡。對于弱勢植株和多余植株,必須修剪、拔除,否則會爭奪光照、水肥,影響現有植株的健康生長。春夏氣溫升高,要加強對病蟲害的防治。若降水充裕,需注意排水防澇;若降水較少,需增加澆水頻次,平衡植株的蒸騰與水分的補充。對生長不良的植株應適度追肥、用藥,并及時采取有效措施防治病蟲害,根據不同植株、不同病癥采用針對性的防治方法。例如,毛杜鵑常見的病害是褐斑病,主要由環境悶濕、通風透光不良引起,可通過噴灑波爾多液,同時加強空氣流通加以防治;常見的蟲害為杜鵑紅蜘蛛,可采用溴滅菊酯噴殺。在小區公共區域對植物施肥、用藥時需及時立牌警示,以免發生意外傷害。夏季沿海地區臺風來臨之前,需加強對苗木的支撐,劃分并警示危險區域,以防斷枝砸傷居民。隨著植物的生長,需注意調整支撐構件的材質、長度和支撐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