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亞男,郭錦聲,戚麗華,張淑艷*
(解放軍總醫院京東醫療區醫技保障科,北京 101149;2.解放軍總醫院第七醫學中心檢驗科,北京 100700)
血流感染是敗血癥和菌血癥的統稱。敗血癥主要臨床表現為驟發寒顫、高熱、心動過速、呼吸急促等嚴重臨床癥狀,嚴重者可引起休克、彌散性血管內凝血和多臟器功能衰竭。菌血癥無明顯的毒血癥狀。血流感染是一種嚴重的全身感染性疾病[1],它的診斷常有賴于不同部位多次血培養獲陽性結果或其他嚴格診斷標準,近年來,隨著臨床靜脈導管留置、機械通氣等設備廣泛使用,免疫抑制藥物和抗生素的濫用,病原菌對各類抗菌藥物的耐藥率隨之上升,血流感染的致死率和病死率逐漸升高[1,2]。目前,血培養仍是臨床上對于血流感染診斷的金標準[3]。本次研究收集解放軍總醫院京東醫療區2020年至2021年的血培養標本結果,并對血培養分離的病原菌的鑒定結果進行分析,得出病原菌的分布特征和藥物敏感數據,從而指導臨床合理選擇抗生素進行治療。
1.1 菌株來源 收集整理醫療區2020年1月1日至2021年12月31日血培養標本1 753例,按實驗室常規操作方法對陽性標本進行細菌分離、鑒定,分離出的非重復菌株161株。
1.2 儀器與試劑 采用BacT/ALERT 3D血培養儀及配套血培養瓶(法國梅里埃),VITEK-2 compact全自動微生物鑒定儀及配套鑒定藥敏板(法國梅里埃),哥倫比亞血平皿(鄭州安圖生物),中國藍平皿(北京陸橋生物),生物安全柜(江蘇安泰自動化科技公司)。
1.3 檢測方法 對懷疑血流感染的患者在使用抗生素之前采血;在無菌情況下,靜脈采集血液,成人在不同部位采集2~3套血培養,每瓶采血量8~10 mL,兒童一般只需采集需養瓶,每瓶2~5 mL,采集結束后立即放入全自動血培養儀培養。
1.4 細菌鑒定及藥敏 對于儀器報警顯示陽性的血培養瓶,在安全柜中無菌操作將培養液轉種至血平皿和中國藍平皿,將陽性瓶中的培養液涂片染色鏡檢為臨床醫生作初步報告;然后將平皿中長出的純菌落做菌種鑒定和藥敏試驗,得出結果參照美國臨床實驗室標準化委員會(CLSI)M100-S標準再次報告;對于培養5 d仍未出現陽性的則報告陰性。
1.5 結果統計 對病原菌的分布特征及耐藥數據采用WHONET 5.6軟件進行統計分析,并剔除同一患者相同部位分離出的重復菌株。
2.1 血培養陽性標本中檢測各種病原菌的數量情況 具體數值參見表1。

表1 血培養陽性結果病原菌的分布
2.2 葡萄球菌屬的抗菌藥物敏感性分析 金黃色葡萄球菌中甲氧西林耐藥株(MRSA)的檢出率23.08%,凝固酶陰性葡萄球菌甲氧西林耐藥株(MRCNS)的檢出率為88.89%,在葡萄球菌屬中沒有發現對利奈唑胺、四環素、萬古霉素、阿米卡星耐藥的菌株。抗生素藥物敏感情況見表2。

表2 葡萄球菌屬對抗菌藥物的耐藥率(%)
2.3 腸球菌屬的抗菌藥物敏感性分析 腸球菌屬對萬古霉素完全敏感,對慶大霉素、四環素、紅霉素、利福平表現出不同程度的耐藥,抗生素藥物敏感情況見表3。

表3 腸球菌對抗菌藥物的耐藥率(%)
2.4 鏈球菌屬的抗菌藥物敏感性分析 鏈球菌屬對萬古霉素完全敏感,對青霉素、頭孢吡肟、頭孢噻肟、氯霉素、利奈唑胺、左氧氟沙星很大程度的敏感,對氨芐西林、紅霉素、克林霉素很大程度的耐藥,抗生素藥物敏感情況見表4。

表4 鏈球菌屬對抗菌藥物的耐藥率(%)
2.5 腸桿菌科的抗菌藥物敏感性分析 從表5中數據可以看出,腸桿菌科對阿米卡星完全敏感,黏質沙雷菌對藥物的敏感程度高于另外三種菌,大腸桿菌的藥物敏感程度低于另外三種菌。抗生素藥物敏感情況見表5。

表5 腸桿菌科對抗菌藥物的耐藥率(%)
2.6 非發酵革蘭陰性菌的抗菌藥物敏感性分析 銅綠假單胞菌對哌拉西林、頭孢他啶、慶大霉素、亞胺培南、美羅培南、阿米卡星、環丙沙星完全敏感,對氨芐西林/舒巴坦完全耐藥;而鮑曼氏不動桿菌對表6中抗菌藥物完全耐藥。抗生素藥物敏感情況見表6。

表6 非發酵革蘭陰性菌耐藥率(%)
血流感染是嚴重的全身感染性疾病,臨床上常缺乏特異性表現,所以要及時做血流感染的實驗室檢查。而血培養仍是臨床上診斷血流感染的金標準。此外,應強調規范操作,避免操作過程中對標本產生污染。
本次收集的是解放軍總醫院京東醫療區2020年1月至2021年12月血培養標本1 753例,其中陽性例數158例,占比9.01%,其中陽性結果中排名前三位的病原菌依次為大腸埃希氏菌、肺炎克雷伯菌、金黃色葡萄球菌,與國內的其他報道的結果基本上相同[4-5]。在檢測出的革蘭陽性菌中,檢出率排名靠前的分別是金黃色葡萄球菌、凝固酶陰性葡萄球菌和屎腸球菌;從表2可看到MRSA和MRCNS分別為23.08%和88.89%,與王鑫等人[6]、吳玲玲等人[7]報道的結果不一致,但數據差別不大,可能與收集的標本數量、患者年齡和生活地域有關。從表3和4中可以看出腸球菌屬和鏈球菌屬對萬古霉素完全敏感,即使這樣,臨床醫生也應對患者慎重用藥,在藥敏結果確定的情況下,再對癥治療,避免濫用抗生素。從表5可以看出腸桿菌屬中黏質沙雷菌的敏感性最高,肺炎克雷伯菌相對大腸埃希菌對抗菌藥物更敏感,大腸埃希氏菌對第三代頭孢藥物的耐藥率為50.85%,比胡付品等人報道的數據56.4%要低[8],但頭孢曲松、頭孢呋辛、頭孢唑林、哌拉西林-他唑巴坦的敏感率要高一些。從統計結果來看,肺炎克雷伯菌對氨芐西林完全耐藥,而對其他藥物耐藥率均低于20%,除了氨芐西林外,臨床醫生可根據患者藥敏結果使用其他藥物進行治療。陰溝腸桿菌對碳青霉烯類、阿米卡星等多數藥物敏感性較好。黏質沙雷菌對藥物的耐藥整體上比較低。從表6可以看出銅綠假單胞菌的敏感性較好,而鮑曼氏不動桿菌完全耐藥,就銅綠假單胞菌而言,對氨基糖苷類和碳青霉烯類敏感率都較高,與方毅等人[10]的報道一致,而對于鮑曼不動桿菌來說,本次采集結果為完全耐藥,與國內一些報道不完全相同[8-10],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近些年來細菌耐藥性的增加。在以往臨床治療時,碳青霉烯類藥物被認為是治療耐藥革蘭陰性菌的殺手锏。此次結果顯示鮑曼不動桿菌對碳青霉烯類藥物完全耐藥,根據胡付品、宋娟等人研究結果,再結合本次研究結果,顯示鮑曼不動桿菌對藥物完全耐藥,可能與被采樣患者自身有一定關系,但很大程度上說明耐藥率的提高。這提示臨床醫生抗感染治療宜根據藥敏試驗采取聯合用藥方式,聯合用藥可增強抗菌活性,避免使用單一藥物治療和經驗用藥造成不良后果。
綜上所述,對血培養中各菌屬的耐藥率調查對于指導臨床合理應用抗生素很有幫助,及時準確地檢測血培養標本,嚴格遵守操作規程,降低血培養污染率,精確檢驗結果,減少患者住院時間,指導臨床醫生合理應用抗菌藥物,降低患者的病死率,減少耐藥菌株的產生,才能夠更好地服務患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