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哲,周海榮,吳文英,王和強,楊麗紅,何潔婷
(東莞市醫院康復醫院兒童康復科,廣東 東莞 523119)
孤獨癥譜系障礙(autism spectrum disorders,ASD)是以社交障礙、言語和非言語交流障礙、刻板行為和狹隘興趣等特征的神經發育障礙疾病[1]。近年來,ASD患病率有升高趨勢,較難治愈,對兒童心身發育影響嚴重,給家庭、社會都帶來極大的負擔”[2],目前缺少有效的訓練方法。因此,探討安全、有效的康復訓練方法治療孤獨癥顯得尤為重要。本研究在綜合康復訓練的基礎上,使用腦電生物反饋(NFB)聯合聽覺統合訓練(AIT)治療3~8歲ASD兒童,為臨床康復方案提供循證依據,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將2020年1月至2021年8月期間東莞市醫院康復醫院確診收治的3~8歲ASD60例患兒為研究對象,按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對照組(n=30)和觀察組(n=30)。對照組患兒中男性18例,女性12例;年齡3~8歲,平均年齡(5.18±1.31)歲。觀察組患兒中男性16例,女性14例;年齡3~8歲,平均年齡(5.43±1.09)歲。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經東莞市醫院康復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審批,患兒父母或法定監護人知情并簽署知情同意書。納入標準:①參考美國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第5版(DSM-V)孤獨癥譜系障礙診斷標準[3];②年齡在3~8歲;③聽覺、視覺、發音器官、純音聽閾均正常;④神清、合作,理解力正常,韋氏幼兒智力量表第四版評分(WISC-IV)[4]≥70分。排除標準:①合并嚴重器質性疾病;②合并腦實質發育異常;③聽力異常。
1.2 治療方法 兩組予以同樣的綜合康復訓練,包括言語訓練、認知功能訓練等。30 min/次,1次/d,5次/周,4周為1療程,共治療3個療程。
對照組:行腦電生物反饋(NFB)治療,采用自行研制的腦電生物反饋儀(加拿大Tought Technology公司,型號:Infiniti4000B)。患兒取坐位,配套電極分別置于頭頂部和耳部,系統收集患者的腦電波,通過各項界面圖像予以反饋和調節,用基線測試和調節游戲界面的難易程度。30 min/次,1次/d,5次/周,4周為1療程,共治療3個療程。
觀察組:在綜合康復及聽覺綜合訓練(NFB)治療的基礎上,進一步對ASD兒童進行聽覺綜合訓練(AIT)訓練[使用數碼AIT治療儀(美國CNCI醫療器械有限公司,型號:COCNI)],儀器配有2個無線耳機,分4歲以上和4歲以下2個年齡段使用。30 min/次,1次/d,4周1療程,共3療程。
1.3 觀察指標 ①患兒孤獨癥評分表(au-tism behavior cheeklist,ABC)[5]評分:分57項,包括語言、生活自理、交往、軀體運動、感覺等5個部分,總分158分,得分愈高,患兒臨床癥狀愈嚴重。②患兒心理教育量表(PEP)評分:評價ASD患兒溝通能力,包括大肌肉、語言表達、語言理解、生活自理、認知、小肌肉和模仿等7個部分,總分131分,得分愈高說明患兒發育能力愈好[6]。③視聽整合連續性檢測(IVA-CPT):采用IVA-CPT測試軟件對ASD患兒進行評價,主要運用視覺、聽覺反應,檢測錯選、遺漏、穩定性和反應時等4個部分,得出綜合反應控制評分和綜合注意力評分,綜合反應控制評分和綜合注意力評分各100分。綜合反應控制評分,可以體現患兒意志控制的能力和肌體的整體綜合協調能力,得分 <85分,提示患兒多動障礙;綜合注意力評分提示患兒注意力能力,得分 <85分,提示兒童存在注意缺陷[7]。
1.4 統計學方法 數據分析采用SPSS 21.0,計數資料用[ 例(%)]表示,行χ2檢驗;計量資料用(±s)表示,行t檢驗(組間比較行成組t檢驗,組內治療前后比較行配對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兒ABC評分對比 兩組患兒治療前ABC評分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評分均下降,且觀察組患兒ABC評分低于治療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兒ABC評分對比( ±s?, 分 )

表1 兩組患兒ABC評分對比( ±s?, 分 )
注:與治療前比較,*P<0.05。
組別 例數 治療前 治療后觀察組 3 0 1 0 5.9 5±8.4 3 6 5.5 0±9.5 6*治療組 3 0 1 0 5.3 2±6.5 2 8 8.5 2±1 0.1 2*t值 0.3 2 4 -9.0 5 7 P值 0.7 4 7 0.0 0 0
2.2 兩組患兒C-PEP3評分對比 兩組患兒治療前C-PEP3評分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評分均提高,且觀察組患兒C-PEP3評分高于治療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兒 C-PEP3 評分對比 ( ±s?, 分 )

表2 兩組患兒 C-PEP3 評分對比 ( ±s?, 分 )
注:與治療前比較,*P<0.05。
組別 例數 治療前 治療后觀察組 30 34.63±6.08 68.43±5.33*治療組 30 35.72±6.39 50.18±6.20*t值 -0.677 12.226 P值 0.501 0.000
2.3 兩組患兒IVA-CPT綜合注意力評分、IVA-CPT綜合反應控制評分比較 兩組患兒治療前IVA-CPT綜合注意力評分、IVA-CPT綜合反應控制評分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評分均提高,且觀察組患兒IVA-CPT綜合注意力評分、IVA-CPT綜合反應控制評分高于治療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兒IVA-CPT綜合注意力評分、IVA-CPT綜合反應控制評分比較 ( ±s?, 分 )

表3 兩組患兒IVA-CPT綜合注意力評分、IVA-CPT綜合反應控制評分比較 ( ±s?, 分 )
注:與治療前比較,*P<0.05。
組別 例數I V A-C P T 綜合注意力評分 I V A-C P T 綜合反應控制評分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觀察組 3 0 6 9.6 2±2.1 3 9 0.3 5±1.5 7* 6 6.2 0±3.2 1 9 3.3 8±2.4 3*治療組 3 0 6 8.9 7±2.0 6 8 0.4 1±1.3 3* 6 5.5 7±3.4 0 7 8.5 1±2.6 2*t值 1.2 0 1 2 6.4 6 0 0.7 3 8 2 2.7 9 2 P值 0.2 3 4 0.0 0 0 0.4 6 4 0.0 0 0
NFB是對腦電活動的操作性的一種條件反射,它通過刺激大腦皮層正向抑制不良的腦電活動,有助于調節大腦相應特定位置的腦電活動[8]。NFB判斷受訓者腦電信號的變化,并通過聲音和畫面變化反饋給受訓者,使受訓者接受反饋后調節腦電波形,從而達到正向調節腦電活動目的,改善患兒注意力。研究發現,16~120 Hz范圍腦電波可抑制相應的運動性活動,NFB利用該原理正向調節相應的40 Hz Gamma腦電活動,實現調節大腦興奮/抑制之間的平衡、降低Theta /Beta比例,改善多動的臨床癥狀,提高ASD兒童的自我調節水平和能力[9]。
對照組患兒治療前后比較,ABC評分明顯降低,C-PEP3溝通能力評分、IVA-CPT綜合控制力評分和綜合注意力評分顯著增加,這說明NFB以多種游戲的形式訓練患兒,能使患兒在舒適放松的的氣氛中得到訓練,提高了患兒的配合度和鍛煉興趣,從而有效改善其持續性注意力和多動行為。
兒童孤獨癥的重要表現之一為聽覺異常行為,其偏執行為、言語不暢等癥狀與聽覺異常行為有一定關聯[10]。AIT通過訓練患兒聽覺,刺激腦部活動,過濾、減小敏感頻率的音量,增加正常頻率的訓練,調節大腦對音頻的動態平衡,以改善其語言、交流障礙和行為紊亂的作用[11],從而改善其孤獨癥臨床癥狀,提高其智力的發育,具有較好的臨床療效[12]。本研究聯合應用NFB和AIT 3個月后,觀察組ASD患兒對指令的辨別能力增強,不當行為減少、情緒控制能力有明顯提升,其臨床癥狀有不同程度的改善,觀察組患兒ABC評分低于對照組,語言、社交、行為方面、感知覺等癥狀改善優于對照組,IVA-CPT綜合注意力評分及綜合反應控制評分均優異于對照組,這說明 AIT 聯合NFB方法療效要優于單純的NFB治療方法。
綜上所述,NFB結合AIT方法可以改善ASD患兒臨床癥狀,對于其語言、社交、注意力、行為等各項臨床癥狀均有提高,具有較好的臨床療效,值得臨床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