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濤,王惠君,曾麗蓉,鐘凱,邵琳琳,闞湘苓,張國駿
近20年《傷寒論》規劃教材研究
張濤,王惠君,曾麗蓉,鐘凱,邵琳琳,闞湘苓,張國駿*
天津中醫藥大學,天津 301617
《傷寒論》課程是高等中醫藥教育的主干核心課程之一,既是中醫基礎與臨床之間的橋梁課,也是中醫臨床技能的提高課。2003-2016年,人民衛生出版社、中國中醫藥出版社共出版發行了7種版本《傷寒論》規劃教材,適用于本科及長學制中醫學、針灸推拿學等專業。文章通過對其系統、全面的研究,發現各版教材均具有以“三基”“五性”為主要指導原則、人才培養為編寫目標、編寫人員廣泛參與、體例及字數逐漸穩定、紙本與數字化同步等特征。
傷寒論;教學;中醫藥;規劃教材;教材研究
《傷寒論》課程是高等中醫藥教育的主干核心課程,1960年人民衛生出版社出版了中醫學院試用教材《傷寒論講義》,至今已逾60年。《試論<傷寒論>教材的歷史沿革》一文,對1996年以前出版的6種統一編寫《傷寒論》規劃教材進行了全面的概述與介紹[1],并提出了客觀中肯的評價和意見。2000年以后實行教學改革,在繼承與創新過程中,高等中醫藥教育規劃教材編寫進入了新時期。本文試對近20年出版的、使用較廣的《傷寒論》規劃教材進行比較研究,為下一輪規劃教材編寫提供參考。
2000年4月,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衛生部和國家中醫藥管理局的支持下,全國高等醫藥教材建設研究會成立,秘書處設在人民衛生出版社(以下簡稱“人衛社”)。2001年,國家中醫藥管理局提出“政府指導、學會主辦、院校聯辦、出版社協辦”的教材建設新機制,成立國家中醫藥管理局教材辦公室,并在全國中醫藥高等教育學會下組建全國高等中醫藥教材建設研究會,秘書處設在中國中醫藥出版社(以下簡稱“中醫藥社”)。由此,高等中醫藥教育當前使用最為廣泛的課程規劃教材,主要由人衛社和中醫藥社組織專家編寫并出版發行。全國高等中醫藥院校、綜合類大學的中醫學專業根據自身條件、辦學特點、目標需求自行選擇教材,也有不少院校在不同專業分別使用不同出版社的教材,或不同時期使用不同出版社的教材,如天津中醫藥大學在2003-2012年統一使用中醫藥社的《傷寒論》規劃教材,2013年以后,在中醫學專業使用人衛社的教材,而在繼續教育與國際教育中繼續使用中醫藥社的教材。
全國高等醫藥教材建設研究會規劃教材《傷寒論講義》,于2003年由人衛社出版,在全套教材的編寫前言中提出,以傳授知識、培養能力、提高素質為原則,以適應21世紀具有思想道德素質、科學文化素質、身心素質、職業素質的綜合型中醫藥人才的需要。注重體現“三基”(基礎理論、基本知識、基本技能)、“三特定”(特定的對象、特定的需求、特定的限制)和“五性”(思想性、科學性、先進性、啟發性、適用性)。在后來幾版的人衛社規劃教材中,始終貫徹這一指導原則,將復合型、創新型高等中醫藥人才必需的“三基”作為教材建設的主體框架,將體現高等中醫藥教育教學所需的“五性”作為教材建設的靈魂,將滿足實現人才培養的“三特定”作為教材建設的根本出發點和歸宿,使“三基”“五性”“三特定”有機融合,相互滲透,貫穿教材編寫始終。
中醫藥社出版的規劃教材雖然沒有明確提出“三基”“五性”指導原則,但其“十二五”規劃教材《傷寒論選讀》主編王慶國教授專門發表論文探討《傷寒論》規劃教材的編寫原則[2],系統論述了突出“三基”、注重“五性”的編寫原則及內涵。說明2個出版社的《傷寒論》規劃教材均將“三基”“五性”作為編寫原則,指導教材編寫。
教材是體現教與學的知識體系的各類媒體的集合,是教學的主要依據,是教學大綱的具體體現,也是教師教學經驗與科研成果的結晶,與人才培養目標相一致的原則逐漸為編寫人員所重視[3]。在《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的意見》指導下,2015年開始的“卓越醫生(中醫)教育培養計劃”成為高等中醫藥院校人才培養計劃的制定標準[4],也是教材編寫目標的指導標準,中醫藥社2016年出版的第十版規劃教材即提出“適應新形勢下我國中醫藥行業高等教育教學改革和中醫藥人才培養的需要”。天津中醫藥大學是該計劃中九年制、“5+3”一體化、五年制的改革試點院校,在2019年進一步修訂中醫學專業培養方案中,在長學制的培養目標“熟悉經典,掌握中醫治療各種常見病、多發病的臨床診療知識”中,增加了“掌握中醫學臨床基礎的經典理論與知識”;在培養要求及實現途徑中,提出“掌握中醫學基本理論、基本知識、基本技能、中醫思維方法”,“具有閱讀中醫古典醫籍和醫學相關文獻的能力”,均是在“卓越醫生(中醫)教育培養計劃”下的設計,也與《傷寒論》規劃教材提出的編寫目標相統一。
第四版規劃教材(1979年,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及之前的《傷寒論》規劃教材均采用單位署名方式,從第五版《傷寒論選讀》(1985年,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開始采用編者個人署名方式。第五版規劃教材有4位編者,第六版《傷寒論選讀》(1996年,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有5位編者。
從2000年開始,編者顯著增加(見表1)。中醫藥社的第七版規劃教材《傷寒學》(2003年出版),由廣州中醫藥大學熊曼琪教授主編,有17所院校參加;2007年第八版作為第七版的修訂版,參與院校增至18所;2012年第九版《傷寒論選讀》有28所院校參編;2016年第十版《傷寒論選讀》有29所院校參編,其中海南醫學院、寧夏醫科大學及河北中醫學院,均為第一次參與規劃教材的編寫。
不僅中醫藥社的規劃教材編寫人員逐漸增加,人衛社規劃教材也獲得了高等中醫藥院校傷寒專業教師的支持與廣泛參與,編委逐漸增加。2003年第一版由湖北中醫藥大學梅國強教授主編,11所院校參編;2012年第二版參編院校擴充到15所,由廣州中醫藥大學李賽美教授、北京中醫藥大學李宇航教授聯合主編;2016年第三版為第二版的修訂版,參與院校進一步增加至18所。更為廣泛的院校參與,不僅加強了各院校教師的交流,也為教學的統一性、一致性提供保障,更是“三基”科學性與適應性的體現,為近年開展的全國中醫經典統一考試奠定了客觀基礎。

表1 近20年《傷寒論》規劃教材情況
從1979年第四版規劃教材《傷寒論選讀》開始,編寫教材人員考慮到《傷寒論》文字古樸,且條文前后交錯,學習困難,故按證候歸類方法,形成將同類證候歸為一體的編寫體例共識。2000年以后,人衛社與中醫藥社出版的《傷寒論》規劃教材均采用類似方式,以六經體系分章,按“依證歸類”進行排列。各版教材雖有小的差異,但整體已逐漸趨同。如在中醫藥社的第七、八版《傷寒學》中,蓄水證與蓄血證歸為太陽病的兼變證,四逆散證列為少陰病的兼變證,但人衛社新世紀第三版及中醫藥社第十版,均將蓄水證與蓄血證歸為太陽病里證或稱太陽病腑證,四逆散證的第318條原文列為少陰陽郁證。此外,還有少量分類差異,如人衛社的新世紀第三版教材在太陽病類似證中,有桂枝附子湯證、白術附子湯證及甘草附子湯證的內容,而中醫藥社的第十版教材則將此內容列在太陽病篇最后的備選原文中,未進行講授。
從第四、五版規劃教材開始,《傷寒論》規劃教材在【原文】下,主要按【詞解】【提要】【釋義】【治法】【方義】【參考資料】次序進行編寫,僅有少許差異。如有的教材不單列【提要】,將其整合入【釋義】中;或將【參考資料】分為【醫案選釋】與【現代研究】,將【治法】與【方義】合并稱為【辨證提要】。另外,人衛社新世紀第一版有【選注】,后因字數太多,新世紀第二、三版教材未單列此項,將引用的古代醫家注釋列入【釋義】;中醫藥社第七版有【疑難點擊】,第十版增加了【明醫指要】,“通過對條文的深入剖析,或通過條文間的前后對比,或參考歷代注家的觀點……以利于學生掌握”。
由于高等中醫藥院校《傷寒論》教學課時逐漸下調,基本定于66~90課時,規劃教材的字數也逐漸固定于40萬字左右。
隨著計算機、互聯網技術的發展,教材也迎來數字化發展。在《傷寒論》規劃教材領域,傳統紙本教材與數字化教材組合,從配套少量的講課視頻和簡單的PPT,發展到更為全面標準的授課視頻和規范化的PPT,以及課外學習網絡鏈接、標準化習題庫、臨床帶教影像實錄等。這些規劃教材配套的數字資源既豐富了教學內容,為學生的課外學習提供資源,也為教師的課堂講授留有空間和張力,在綠色環保、降低成本方面也具有優勢。
2021年是國家“十四五”規劃開局之年,也是又一輪規劃教材建設的開始。人衛社與中醫藥社繼續組織高等中醫藥教育專家進行教材編寫,現已進入發行階段。本輪《傷寒論》規劃教材均為修訂版,整體調整不大,堅持立德樹人,融入課程思政內容,優化知識結構,提高經典比重,強化中醫思維培養并加強數字化建設,將成為“十四五”規劃教材的重要特征。
[1] 葛琦,孫巧玲,周爾文,等.試論《傷寒論》教材的歷史沿革[J].中醫教育,1998,17(3):47-48.
[2] 王慶國,劉敏.論十二五規劃教材《傷寒論講義》編寫原則與修訂特色[J].中醫教育,2012,31(3):70-72.
[3] 周桂桐,張志國.中醫藥課堂教學設計——理論創新與設計實務[M].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16:114.
[4]關守寧,李姍姍,宋柏林.新時期高等中醫藥院校人才培養改革的實踐探索——以長春中醫藥大學為例[J].中醫教育,2021,40(2):4-6.
Study on Planning Textbooks ofin Recent 20 Years
ZHANG Tao, WANG Hui-jun, ZENG Li-rong, ZHONG Kai, SHAO Lin-lin, KAN Xiang-ling, ZHANG Guo-jun*
(Tianjin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ianjin 301617, China)
The course ofis one of the core courses of higher education of TCM. It is not only a bridge course between TCM foundation and clinic, but also a course to improve TCM clinical skills. From 2003 to 2016, People’s Medical Publishing House and China Press of TCM published 7 versions of the planning textbooks of, which are mainly suitable for undergraduates and long-term majors in TCM, acupuncture and massage science and other majors. Through systematic and comprehensive comparative study, this article found that all the textbooks hav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aking “three basics” and “five characteristics” as the main guiding principle, talents training as the writing goal, extensive participation of the writing staff, gradual stability of the word number and the style, and the optimization of the coordination between paper and digitalization.
; teaching; TCM; planning textbooks; textbooks research
張濤,王惠君,曾麗蓉,等.近20年《傷寒論》規劃教材研究[J].中國中醫藥圖書情報雜志,2022,46(3):66-68.
R222;G642
A
2095-5707(2022)03-0066-03
10.3969/j.issn.2095-5707.2022.03.015
2020年天津中醫藥大學教育教學改革研究項目(2020JY004)
張濤,E-mail: zhangtaotcm@163.com
通訊作者:張國駿,E-mail: zgj13022290428@163.com
(2021-08-25)
(2021-10-08;編輯:魏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