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月音
【摘要】疫情非常時期,校園生命健康教育問題成為了社會關注的焦點。作為教育系統最基礎的幼兒教育,必須科學掌握生命健康教育的課程價值導向,將健康生活、和諧共存與責任承擔作為幼兒園生命教育必修課,培育幼兒良好的生活習慣,啟蒙幼兒的社會責任承擔意識,激發幼兒與大自然和諧共存的主體意識。并通過幼兒視覺與認知體驗,在身心健康、社會情感、科學認知等三個維度設計幼兒生命健康教育課程。
【關鍵詞】非常時期;多維度;生命健康教育
當前一段時間,人們的日常生活出現了許多不同尋常的改變,幼兒因此產生了許多復雜的感受和困惑。生命健康教育再次成為社會關注的焦點。如何在非常時期,引導培育幼兒,把這種獨特的經驗轉變為有實用價值的教學課程,是每一個幼教工作者要研究和思考的課題
筆者所處的地區是粵港澳大灣區中心地帶,廣東省中山市南頭鎮——國家家電品牌產業基地。這里外來務工者眾多,來自五湖四海,有些幼兒來自高中低風險地區。如何在非常時期,有針對性地回應孩子的真實體驗和教育需要。因此,筆者帶領鎮區的幼兒園老師,根據《3-6歲學習與健康發展指南》,對非常時期所引發的孩子學習與健康發展以及教師組織活動課程的措施與對策等方面,做了深入細致的思考和研討,并透過幼兒的視覺與體驗,在身心健康、社會情感、科學認知等三個維度創設生命健康教育課程。引導幼兒學會積極的生存、健康的生活和獨立的發展,喚起幼兒對一切生命的敬畏。
根據《指南》的有關內容,以及對幼兒視覺、感知體驗的分析,我們可以了解到以下二個問題:非常時期下能夠提供給幼兒怎樣的學習機會和思維發展機會?教師們能夠據此設定并形成何種課程活動方式?在探討這些問題時,我們更注重于一種可能性,即教師以何種思維角度和思維拓展的可能性來設定課程活動,從而有助于教師在遇到孩子緊張和復雜的教學情景時,更有準備地從容應對,積極互動。在實施課程活動時,我們遵循幼兒的年齡特點和認知水平,先聆聽與觀察,再表達與探究,進而正向價值引導,力求幼兒能真正有思考、有收獲。
一、關注身心健康,培養幼兒良好的生活習慣
《指南》指出: 幼兒階段是兒童身體發育和機能發展極為迅速的時期,也是形成安全感和樂觀態度的重要階段。在非常期間,我們需要關注幼兒樂觀積極的情緒, 也需要注意培養幼兒擁有良好的日常生活和衛生習慣,降低孩子的恐懼情緒,學會從容應對,自我管理、調整情緒,保持每天的飲水量,不偏食挑餐,學習正確的清潔洗手方式,培養鍛煉身體的良好習慣,以此提高孩子的身體素質和自身防護能力。
為此,我們分析幼兒已有經驗:第一、在公共場所,人人都戴口罩以防病毒。幼兒會產生思考:什么樣的場合,就不需要戴口罩?什么時候才能不必戴口罩了?第二、感染病毒只是一些人,幼兒會好奇病毒為何只和一些人作"朋友",故而會對染上病毒的人產生好奇,并提出問題:為何有的人會感染病毒發病?什么樣的人不易傳染病毒呢?第三、在假期,家長通常都不帶孩子外出,在令孩子十分期盼能出去盡情游玩,故而孩子會對什么出去玩產生期待,會對哪兒可以玩,哪兒不可以玩,產生疑問?第四、非常時期,會引起幼兒對身體上的變化產生敏感反應,一旦自己或周圍的人得病了,會很著急地問:是被傳染上病毒了嗎?第五,當一波一波的病毒發生傳染時,孩子們會產生保衛人類、堅決打敗病毒的想法,并思考:如果病毒在我身邊,該怎么辦呢?
根據上述問題,我們設計以下活動課程:第一、在健康生活方面,我們設計了“健康作息我遵守”、“科學飲食保健康”等主題課程。從日常生活規律、健康膳食出發,指導幼兒自主合理安排一日作息,從而建立健康的、熱愛生活的理想狀態。同時教師激發孩子樹立并建立科學健康飲食計劃的興趣,引導幼兒養成良好的飲食習慣,并樹立正確健康的膳食觀。第二、在體育習慣方面,我們設計了“我鍛煉我健康”、“我的健身好辦法”、“病毒來了我不怕”等主題課程。從堅持體育鍛煉、提高免疫力出發,指導幼兒堅持鍛煉,在體育運動中提高體質。并以“鐘南山爺爺就是一位愛好運動的人”為啟發,鼓勵幼兒找到自已感興趣的體育項目和游戲。通過創設豐富多樣的體育環境和氣氛,利用戶外自主游戲平臺,指導孩子積極主動地投入運動。第三、 在安全保護方面,我們設計了“細菌的自述”、“口罩的世界”、“我和春天的約定”等主題課程。從自身防護、健康衛生習慣入手,培養幼兒良好的個人和公共衛生良好習慣。指導孩子在非常時期堅持佩戴口罩,防止病毒,堅持勤洗手,用恰當的方法洗手;培養幼兒衛生防范意識,樹立公共衛生觀念,學會打噴嚏禮儀,維護好自身的保健同時不影響別人。第四、在心理情緒方面,我們設計了“在希望的田野上”、“美好的感覺”“我的情緒我做主”等主題課程。從情緒調整,心懷美好入手,引導孩子在非常時期的心情感悟與心態調整,減少特殊病例給孩子留下的心靈陰影。引導幼兒從開始的緊張恐懼,到后來隨著對病毒認知經驗的增長、防護工作的深入和家長老師的關心,逐步樹立安全和自信。
二、關注社會情感,啟蒙幼兒的社會責任擔當意識
《指南》指出:家庭、幼兒園和社會應為幼兒創設溫暖、關愛的氛圍。在非常時期,能夠使幼兒感受同情與關心,尊重別人,并形成積極良好的人際關系,從而獲得安全感和信任感。針對幼兒年階段的情感特征,他們會關心并體貼周圍的人,也能關心新聞事件和社會熱點,從而懂得尊重、感謝和幫助,初步理解團結力量、互幫互助的社會情感行為。
為此,我們分析幼兒已有經驗:第一、在非常期間,有些熱門詞匯在人民群眾和新聞媒體中不斷出現,幼兒也覺得新奇。“志愿者”、“逆行者”、“醫生專家”等,幼兒會對非常時期中的一些公眾人物,產生更深入了解的欲望。第二、從媒體和教師的介紹中,幼兒知道了有高、中、低風險地區,那里危險嗎?這里安全嗎?幼兒會對不同的地方產生好奇心,對不同的地區、城市有所關注。第三、幼兒有時遇到封路封區,這使幼兒對自由和限制產生疑惑。第四、孩子們也對人類在非常時期生存方式的變化感到困惑甚至好奇。為什么父母要在家里工作?為什么不去菜市場而在手機買菜呢? 第五,非常期間堅守崗位的人很多,幼兒有感受和理解,也有好奇心和關心。如:工人叔叔為何能如此快就建設好一個醫院?警察叔叔、快遞員哥哥也堅守崗位,難道他們就不怕病毒嗎?
針對以上問題,我們創設如下課程:第一、在親情關愛方面,我們設計了“爸爸的節日”、“我想對武漢小朋友說”、“在家的快樂”等主題課程。指導幼兒體驗親情、傳達關愛、做出關懷行動,幫助孩子正視當下生活形式的變遷和自己的心靈感受,體驗父母親情與溫暖陪伴的同時,學會關愛周圍的人。第二、在尊重感恩方面,我們設計了“我愛白衣天使”、“烈日下的警察叔叔”、“戰場”等主題課程。在非常時期,周圍的人是孩子最直觀的感知對象,讓孩子知道在這場抗疫中不同工作崗位的人為大家所做出的關愛行動與力量。通過了解身邊人的事跡,可以促使幼兒深刻體會身邊人的關愛、責任、勇敢、互助、協作等大愛情感,從而激起了幼兒們對周圍防疫者的尊敬、感激之情,這對幼兒養成良好的社會行為和積極向上的社會情感,都能發揮很大影響。第三、在自豪熱愛方面,我們設計了“我想對鐘南山爺爺說”、“白衣天使”、“我是中國人”等主題課程。引導幼兒體會祖國人民一家親,產生對祖國人民、對故鄉的情感,對在一線抗戰的醫師護士和科學家們的崇敬,從而產生我是中國人的自豪感。通過同胞友好、捐資奉獻等典型事例,使幼兒體會到來自全國各地人民的相互幫助和友誼,了解祖國人民在這次非常事件中取得的巨大成功,為自己是中國人而感到自豪。
三、關注科學認知,激發幼兒與自然和諧共處的主體意識
《指南》指出:自然環境與人類生活是幼兒科學學習的主要內容。病毒既離幼兒很遠,也離幼兒很近。從自然科學認知角度,既可以調動孩子們的好奇和探索欲,又能促使孩子們積極主動地探索,從而促使幼兒認識并了解生命、生活、自然環境相互之間的內在聯系,從而敬畏生命,尊敬并守護大自然。
為此,我們分析幼兒已有經驗:第一、由于病毒傳染性強,幼兒會好奇病毒和人類之間的關系,也會好奇病毒到底存在于哪里?為什么我們看不到它?第二幼兒會對病毒形態、危害程度,有很多種感受和不解,所以在建構和描繪作品時自主呈現有關病毒的形象。第三、幼兒對非常時期醫務工作人員的著裝產生了好奇心,對口罩、手套、防護服、護目鏡等防護裝備有了強烈探索欲,醫護人員們為何要穿成這樣呢?第四、非常時期會引起幼兒關注科學的進步,對科學家、醫療科研工作等產生了濃厚興趣,這些病毒究竟來源于何處?我們會打敗病毒嗎?科學家是如何發明了核酸檢測技術的?第五、有媒體報道稱,病毒可能與野生動物有關。孩子們會思考人與自然的關系,以及野生動物與人的關系。究竟野生動物身上有病毒嗎?它們能在地球上消失嗎?
針對以上問題,我們創設如下課程:第一、在認識事物及內在聯系方面,我們設計了“病毒小妖婆”、“我與病毒”的主題課程。給幼兒提供了多渠道認知與探索的情境材料,包括圖畫、書本、視頻等媒介,以及口罩、手套、防護服、護目鏡等防疫物品,指導孩子們進行直接感知、實際操作和親身體驗,使孩子科學地認識病毒外形特性、生成環境特征及其與人體健康的相關問題。第二、在探究興趣與能力方面,我們設計了“口罩的自述”、“病毒的傳播”、“自我防護”等主題課程。指導孩子觀察身邊事例,結合幼兒患病時期自己的身體狀況和感受,分析病毒在入侵人體時的各種癥狀,以及對身體健康的負面影響,進而激發孩子對口罩與勤洗手在防止病毒傳播功能的研究,認識口罩結構,及如何正確佩戴口罩。從而培養了幼兒的好奇心,以及操作探究、觀察記錄、交流表達、調查總結、推理論證等科學研究方式的能力。第三、在自然教育與生命教育方面,我們設計了“野生動物的秘密”、“美麗的地球”、“我與大自然”等主題課程。讓孩子們從認識大自然、對社會生命發展中,積累有益的直接經驗、感性認識,并經過實際體驗,進一步感知生物的多樣化與獨特性,以及其生長、發育、繁衍與滅亡的歷程,從而體會自然界的美好, 尊重生命的存在,從而進一步認識人與自然之間的聯系和界限,形成了對自然的敬畏之情。
(責任編輯:鄭曉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