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燕青
【摘要】古詩是中華民族的瑰寶,中華文化的精髓,增加古詩教學內(nèi)容,傳承中華文化是部編版教材的一大亮點。在古詩教學中,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進入古詩意境,有感情地朗讀,提高學生對學習古詩的興趣,引導學生感受古詩的語言美,從而達到理解的教學目的。
【關鍵詞】學生;古詩;教學;語言美
古詩是中華民族的瑰寶,中華文化的精髓,增加古詩教學內(nèi)容,傳承中華文化是部編版教材的一大亮點。然而,很多教師在古詩教學中有點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教學形式單一,教師像吹笛佬掉封包——賺到吹,學生機械重復讀讀背背,抄抄寫寫,并未真正理解古詩的寓意,更談不上 理解運用了。“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教師在古詩教學中,要根據(jù)古詩特點設計行之有效的教學方法,讓學生在古詩學習中既理解古詩表達之意,又體會到古詩抒發(fā)之情,感受古詩無窮魅力。
一、借助插圖音樂,激發(fā)古詩學習之趣
教育心理學家皮亞杰指出:“兒童是有主動性的,他們的活動受興趣和需要的支配,一切有成效的活動必須以某種興趣做先決條件”。古詩短少精煉,讀起來朗朗上口,韻律十足,學生很容易熟讀背誦,但又含義深刻,難以理解。在統(tǒng)編版教材古詩中,基本上每一首詩都配有插圖,這些插圖都是以描繪古詩的景、物為主,借景抒情,以體現(xiàn)詩人抒發(fā)的情感。要么在教學中,教師就要用好插圖,借助插圖激發(fā)學生興趣,幫助學生理解詩句內(nèi)容。如統(tǒng)編版小學語文二年級下冊的《曉出凈慈寺送林子方》中“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這兩句描寫層層疊疊的蓮葉與天相接,美麗的荷花在陽光的映照下特別鮮艷奪目。教師在教學時,可以運用電教平臺呈現(xiàn)課文中的插圖,配以優(yōu)美悅耳的樂曲,讓學生在觀察欣賞和聆聽音樂中,感受西湖六月的獨特美景,使學生就像身臨其境,感受到大自然的美妙。再如,統(tǒng)編版小學語文二年級下冊的《絕句》,是杜甫寫成都草堂周邊的景色,課文配上了一幅鮮活的春景圖:屋旁一行行翠柳抽條發(fā)芽,一片綠意,一對對的黃鸝在枝頭歡快地歌唱。屋外碧水東流,白鷺一行行飛向藍天。推開窗就能看到西嶺的一片積雪,江邊停泊著遠來的東吳船隊。在教學時,教師可以抓住古詩的內(nèi)容和季節(jié)特點,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如在導入新課時,可以先讓學生閉上眼睛,靜靜地感受應景音樂。然后播放古詩配圖,指導學生依次觀察畫中景物:黃鸝、翠柳、白鷺、雪、船,從而融情入景,引發(fā)學生的聯(lián)想,初步理解詩意,進而感受詩人舒暢愉悅的心情。
二、指導感情朗讀,感受古詩語言之美
朗讀是學生學習古詩詞體會的重要方式之一,朗讀熟練度可以有助于學生記憶。尤其是有感情的朗讀,可以體現(xiàn)押韻與節(jié)奏,音韻和諧,節(jié)奏鮮明,對仗工整,富有音樂美,在教學中,可以結合朗讀讓學生體會古詩的音樂美,因此在學生理解詩的內(nèi)容的基礎上重視朗讀,強調(diào)背誦,指導學生朗讀就是要讓學生掌握感情朗讀的方法和技巧。
(一)把握輕重與緩急
如統(tǒng)編版小學語文五年級下冊的《從軍行》,這首詩刻畫了戍守邊關的戰(zhàn)士懷鄉(xiāng)思親的深摯感情以及誓死保家衛(wèi)國的雄心壯志。在指導學生朗讀時要把握好輕重與緩急。如在讀到“穿金甲”“終不還”等詞時,要重讀。在讀到“遙望”時,則要讀輕一點。這樣讀起來抑揚頓挫,情感充沛,學生與作者的感情才能產(chǎn)生共鳴。朗讀古詩除了注意輕重外,還要讀好緩急,在讀到“青海”、“長云”、“雪山”、“孤城”、“玉門關”等詞句時,要放慢節(jié)奏才能讀出感情。在讀到“黃沙百戰(zhàn)”“不破樓蘭”等詞句時,要讀得稍快。此外,為了更好處理好朗讀的輕重緩急,教師可以豐富朗讀形式,讓學生通過看圖朗讀、正音朗讀、模擬朗讀等多種形式的朗讀,訓練學生的朗讀能力,培養(yǎng)學生感受美的能力。
(二)注意抑揚與停頓
指導朗讀古詩,可以在理解詩意的基礎上,引導學生對詩中的景色展開想象,還可以配上合適的音樂,在教師富有畫面感的描述中,讓學生入情入境地朗讀。例如統(tǒng)編版小學語文四年級下冊的《宿新市徐公店》,這首詩的前兩句,朗讀速度可以慢一點,句尾的“深”和“陰”要讀得舒緩延長,讀得充分飽滿,從而展現(xiàn)畫面的清新明快。第三句描繪兒童捕蝶的歡樂場面,在朗讀“急”、“追”兩個字時,要語調(diào)上揚,語速加快,最后把重點落在“黃蝶”一詞,讀出黃蝶的輕巧靈動的感覺。將兒童的活潑好動、充滿好奇心的神態(tài)和心理刻畫得生動形象。第四句將活動的鏡頭突然轉為靜止,朗讀“無處尋”時要適當停頓、輕柔舒緩,給讀者留下想象回味的余地,仿佛眼前浮現(xiàn)了一個對著一片菜花找不到蝴蝶而不知所措的孩童。
三、抓住重點詞句,理解古詩表達之意
古詩大多言簡意駭,朗朗上口,但又意義深刻,學生熟讀容易,領會卻難,因而教師在課堂上要教給學生理解古詩的基本方法。
(一)借助注釋理解詩意
統(tǒng)編版小學語文三年級下冊的《清明》,詩歌描寫了清明時節(jié)的天氣特點,抒發(fā)了孤獨的愁緒。詩歌中的景物既是寫實的景象,也暗含了詩人濃烈的主觀感情色彩,承載著無盡的情趣和意味。在教學過程中,要弄懂這首詩歌,就要根據(jù)書中的注釋,理解清明節(jié)的由來、風俗和含義,理解清明節(jié)、寒食節(jié)、掃墓之間的聯(lián)系,才能理解路上行人為什么會落魄斷魂,為什么詩人會愁緒萬千、買酒澆愁。還可以由此引導學生從詩歌中具體意象中體會深層的隱含意義。如《元日》中的屠蘇、桃符,象征著春節(jié),象征著新舊交替;《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中的登高、茱萸,象征著重陽節(jié),寄寓著詩人對家鄉(xiāng)對親人無盡的相思之情。
(二)抓住詞句弄懂詩義
古詩語言是作者對當時社會的情景加以濃縮的精華,是當時文化的精髓,它反映的內(nèi)容可以說有以情代表內(nèi)心的 ,也有因景生情的,總而言之,作者的喜怒哀樂都是通過古詩來加以體現(xiàn)。鑒賞古詩要從品味語言入手,在此基礎才能有所感,心有靈犀。如統(tǒng)編版小學語文六年級下冊的《竹石》,這是一首有著深刻含義的題畫詩,贊美了竹石的堅定頑強、不畏風雨。“咬”字生動傳神地寫出了竹子頑強堅韌的性格,“破巖”寫出了竹子所處的環(huán)境惡劣,“千磨萬擊”又把竹子在狂風中屹立不倒的風采展露無疑。詩人處處在寫竹子,實際是在寫人,贊美了像竹子一樣百折不撓、頂天立地的高尚形象。
古詩詞的教學方法合理的引導學生品味古詩語言美,有利于學生對古詩的欣賞。還可以陶冶學生的情操,逐步引導學生品味文章自主學習。
(特約編輯:李海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