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園
【摘要】當前小學語文新課程標準及統編教材把閱讀放在一個很重要的位置,然而低年級小學生的因掌握字詞有限、理解能力較弱、閱讀水平不高,容易對閱讀產生畏難情緒。如何行之有效培養學生的閱讀習慣和提高閱讀能力,是當代小學語文教師亟需解決的一個難題。本文將以二年級下冊語文統編教材為例,結合教學實踐,談談提高小學低年級學生閱讀能力的對策建議。
【關鍵詞】閱讀;興趣;能力;小學低年級
統編教材總主編溫儒敏教授曾說:“語文教學,最重要的是培養讀書的種子。”基于此,統編教材在編排上,除了安排精讀課文、略讀課文外,還將課外閱讀納入教學體系中,形成了“三位一體”的閱讀課程體系,可見培養學生的的閱讀習慣,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尤為重要。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需要老師正確的引導、學生自身的努力和家長的支持。
一、形式多樣,讀中生樂
朗讀課文的方式有很多,有默讀、自由讀、小組讀、開火車讀、賽讀、角色扮演讀等等。通過各種朗讀方式,讓學生在讀中理解、讀中感悟,進一步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
如在教學《亡羊補牢》的過程中,請學生分角色朗讀,一人讀街坊的話,讀出街坊勸告的著急;一人讀養羊人的話,感受養羊人不以為然的口吻。學生在演繹人物語言、讀準語氣的過程中,不僅可以理解文意,還可以進行發散性的思考。
如在教學《畫楊桃》的過程中,關注不同的標點符號,請小組賽讀。如“不像!”與“不……像。”同樣的文字,因為標點不一樣,表達的意義不一樣。“不像!”要讀出同學的干脆和嘲諷,而“不……像。”要讀出學生的斷斷續續和難為情。通過比一比,誰能把干脆或斷斷續續讀得更好,使學生從讀中進一步理解文意,并從賽讀的競爭中感受到閱讀的快樂。“讀書百遍,其義自見。”多種形式反復讀,可以提高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
二、創設情境,吸引注意力
低年級學生的注意力容易分散,遇到比較平鋪直敘的課文很容易缺乏興趣。這時,通過巧妙創設計情境,如利用教學相關視頻、音樂、生動的圖片或者請學生演一演的方式,給學生以沉浸式的閱讀體驗,從而提高閱讀效率。
如在教學《“貝”的故事》中,出示貝殼做的各種精美飾品的圖片,以及古代不同時期的錢幣圖片,學生在形象直觀的圖片中集中注意力,發散思維,使學生容易理解古人之所以把貝殼當作錢幣的原因,理解文意。
如在教學《我是一只小蟲子》的過程中,請學生來演一演小蟲子早上起床后會做什么,學生聯系生活實際,在演的時候很投入、興致盎然,大家爭相要演一演,能進一步感受出文中的“當一只小蟲子還真不錯”的原因。因此,對于低年級的小學生,創設合適的情境,增加趣味,可幫助學生入情入境去感悟和理解文意。
三、利用插圖,輔助理解
統編教材課文中有許多插圖,圖片上有許多信息可獲取。相對文字而言,低年級學生更喜歡看圖畫。教師可引導學生關注插圖去幫助理解文本。如《彩色的夢》插圖中有三只彩色鉛筆和森林、草地、野花、藍天、小屋、煙囪、太陽等,借此學生能容易理解出“腳尖”指的是彩色鉛筆。該課課后習題是“邊讀邊想象彩色鉛筆畫的夢,再試著用自己的話說一說”。這時,可以引導學生借助插圖作為提示支架,降低難度,嘗試練習說話的表達效果會更好。
再如《亡羊補牢》課文中理解“羊圈”和“牢”,因城市學生對羊圈不熟悉,但借助插圖中的幾只羊被圍在柵欄里邊,便可使學生容易明白羊圈即是羊住的地方。因此,引導學生關注課文插圖,能有效提高學生對文意的理解。
四、鏈接課外,拓寬閱讀面
要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單靠學習語文課本知識是遠遠不夠的。因此將課文有效鏈接到課外,是一大策略。根據問卷調查也了解到,有不少家長和學生反映不知道讀什么課外書好。教師可以結合單元主題或語文要素、快樂讀書吧內容推薦或分享相關書目或文章。如在學習《寓言二則》的時候,可讓學生分享課外閱讀到的其他寓言故事,還可以教師向學生推薦其他相關寓言,從而增大閱讀量。
再如在學習《我是一只小蟲子》的過程中,學生對不愛看路的屎殼郎、脾氣不好的天牛大嬸等非常感興趣,教師除了出示昆蟲的相關圖片給學生看之外,還可以趁著學生的好奇心,及時推薦閱讀《昆蟲記》等相關作品,從而拓寬學生的知識面。
教師上好《快樂讀書吧》導讀課,通過介紹封面、作品梗概、曲折的故事情節、經典評論、插圖和其他藝術形式來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
因低年級學生的識字有限,因此在推薦書籍方面,教師要注意是否符合學生的年齡特點,以避免難度太大挫傷學生閱讀興趣。
五、鼓勵學生,提高積極性
教學評價是課堂的重要組成部分,尤其低年級的學生對激勵性的評價特別受用。評價的主體有多個,包括教師評價、同伴評價、家長評價和自我評價。評價的形式要多樣,如每周評選“我是朗讀者”,通過組內互讀課文的形式,推選出小組內的優秀朗讀者,再通過組與組的賽讀,評選出“我是朗讀者”,并頒發獎狀。
如每月評選“閱讀小達人”。通過閱讀記錄表的字數統計,及每月讀書分享會中學生對書籍交流分享的表現,每個小組推選出“閱讀小達人”,并將獲獎者的獎項張貼在班級園地展示欄里。通過榜樣的示范作用,在班中營造出愛閱讀氛圍。
同時,教師還要關注閱讀能力較弱的學生,對其點滴進步要及時肯定贊賞,以此提高其信心。教師通過形式多樣的評價,強化學生的閱讀習慣,使學生在“你讀我閱”中相互促進,共同進步。
六、營造氛圍,一起愛閱讀
讓孩子沉浸在一個書香四溢的校園、家庭,會讓孩子在潛移默化中愛上閱讀,有助于提高閱讀能力。
在教室成立閱讀角,號召學生分享書籍,共同管理圖書角,定期開展閱讀導讀課、閱讀分享課,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學校開展讀書漂流活動,讓讀書的種子漂流到每個班級,營造出濃濃書香。
建議家長在家中為孩子開辟讀書角,讓孩子在家中隨處有書可讀,并創設親子共度時光。親子定期共同到圖書館閱讀,感受文字的魅力。父母是最好的榜樣,父母愛讀書,孩子也會更愛讀書。當孩子從閱讀中感受到樂趣時,閱讀興趣便開始生根發芽。
閱讀不僅僅是一門功課,更是小學生成長的重要途徑,教師應注意小學低年級學生閱讀興趣的培養,并通過新形式、新載體讓閱讀與教學有機結合,引導學生自覺養成閱讀習慣,不斷提高閱讀能力,讓學生愛上閱讀,學會閱讀。
【參考文獻】
[1]鐘智芳.精準把握語文要素 培養學生閱讀能力[J].當代教育論叢,2019(3).
[2]蔣孫燕君.淺析低年級語文閱讀教學[J].黑河教育,2018(3).
(責任編輯:莫春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