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帆 張馨月
摘 要:本研究以A中學為實驗中心,實驗持續一個完整的教學周期,通過隨機分派控制組前后測進行基本的實驗組和對照組設計,全方位探索自建雙語平行語料庫應用于中學英語語法教學的實踐效果以及不足之處。
關鍵詞:平行語料庫;中學教學;英語語法
作者簡介:劉帆(2000.02-),男,北京人,首都經濟貿易大學,本科,研究方向:商務英語;張馨月(2001.06-),女,北京人,首都經濟貿易大學,本科,研究方向:廣告學。
一、研究背景
科學技術的發展不僅提高了教育者的教育能力,也影響著受教育者的學習模式和學習方式,同時科技的發展滲透到教育實踐的各個環節之中。20世紀80年代起,計算機輔助教學(CAI)得到人們的廣泛關注,教育信息化無疑已成為新時代“互聯網+教育”快車道上最受人關注的導航儀。不斷豐富的教育實踐表明,計算機輔助教學形式之一的英漢雙語平行語料庫可以促使學生對英漢兩種語言進行自主對比分析,增強學生的語法轉化意識。但目前階段,雙語平行語料庫大多應用于本科生和碩士生的翻譯教學中,很少應用于中學英語教學實踐。本研究以中學生為研究對象進行實驗教學,希望通過實驗結果分析,探究雙語平行語料庫教學應用于中學英語語法教學的發展前景,為開發新的英語教學法提供參考。
二、雙語平行語料庫教學法應用于中學英語語法教學的研究價值
傳統的中學英語語法教學,教師多采用概念獲得式教學模式,即教師通過教授法和問答法將基本的語法結構展示給學生,然后通過例題復現和講解進行演繹和推理,讓學生模仿例題進行語法真題演練,但對于許多學生而言,這是一種機械性學習。學生通過死記硬背,將語法規則印在腦中,但過一段時間遇到相同語法知識的真題時又回到了無從下手的階段。這種情況的發生可能是由于在學習過程中學生僅僅做到了短時記憶。雙語平行語料庫可幫助學生自主探索語法結構與語法規律,通過英漢雙語形態和語義的對照,自主演繹歸納出重要的語法知識點。漢英兩種語言的語義形態的差異性顯著:英語是形合語言,漢語是意合語言;英語句式為樹狀,漢語結構為竹狀等。這些內容可以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漢英語言結構的差異并為今后的學習做好鋪墊。本研究團隊在開發創新型課程優化中學英語教學的同時,努力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激發學生的學習潛能,同時為不同學習階段的課程銜接提供了一些啟示,如是否能將高等教育階段運用的學習方法運用于中學階段。
三、研究設計
(一)研究對象
本研究選取A中學的40名高一年級學生作為研究對象。由于A中學規模較小,每個平行班在20人左右,所以選取了2個人數等額的班級分別作為實驗組和對照組,班級間學生學習能力和學習水平總體差異不大,班級分配方式屬于隨機分配的自然班。
(二)研究方法
1.實驗法設計。研究團隊將A中學作為教學實驗中心。實驗持續一個完整的教學周期,為3個月,語法課每個自然教學周在學校機房展開一次,每次課時長為100分鐘。以隨機分派控制組前后測設計的實驗為基礎,由于研究對象為剛升入高一的自然班,保證了實驗的隨機分配原則。兩個平行班級,一組為實驗組,采用研究團隊設計的語料庫創新教學模式來進行語法學習,具體步驟如表1所示。另外一組為對照組,采用傳統教學模式進行教學。實驗對兩組學生首先進行前測,判定兩組被試是否能作為平行班使用,采用高中階段的語法題為前測來源,答題方式為客觀選擇題(不同于語料庫收錄的題目),試卷共50道選擇題,每題2分,卷面總分為100分。前測表明,兩個班的成績無顯著差異(如表3所示),符合被試要求的預期。其中實驗組記“一班”,對照組記“二班”。在教學周期結束后展開后測,后測內容包括在教學階段涉及的所有知識點,仍然采用選擇題模式,試卷題量與分值與前測相同。通過SPSS25.0用t檢驗進行定量研究,以此來對語料庫創新型教學效果進行分析。
2.語料來源和語料庫構建方法。考慮到北京新高考改革,英語試卷已經取消了語法選擇部分,語料庫中未收集2020年北京高考英語真題。一部分語料選取自2010-2019年的北京高考英語真題及部分區縣模擬題,另一部分則直接采用由上海外國語大學命制的全國英語專業四級(TEM-4)試題。這樣選取主要是因為英語專業四級的語法考點在高中階段基本全部涉及,只是在詞匯和考查深度上略微提升,基本知識點并未有很大的變化。收錄TEM-4真題時適當篩選,將符合高中語法知識點的相關試題收錄進來。語料庫所涵蓋的語法點包括非謂語、倒裝、反義疑問句、虛擬語氣、名詞性從句和定語從句,這些都是高中階段核心考查的語法知識。研究團隊構建語料庫所使用的軟件為雪人計算機輔助翻譯(CAT)免費版,此軟件的優點之一為可以自動對齊雙語文體,當然軟件使用中可能會存在一些不準確的問題,需要進行人工查驗。免費版不需安裝,解壓后直接雙擊translation.exe啟動軟件,然后點擊新建按鈕,建立一個新的翻譯項目,右擊屏幕左側的雪人logo,利用右鍵菜單“導入文件”功能導入待翻譯的txt格式文件。
四、實驗結果與分析
(一)實驗結果
經獨立樣本t檢驗,實驗組和對照組在前測中的英語語法測驗成績無顯著差異(P=0.847>0.05,如表3所示), 數據表明兩個平行班英語水平無顯著差異,說明兩組狀況符合實驗預期,可用于實驗被試。在后測中,兩組的成績呈顯著差異(P=0.029<0.05,如表3所示)。
經配對樣本t檢驗,實驗組前后測差值為39.00±15.33,實驗后測顯著高于前測(P<0.001,如表4所示); 由此可見,通過語料庫教學,學生對于語法的掌握扎實,學習效果良好。
(二)實驗分析
從數據分析角度來看,雙語平行語料庫教學法的效果良好,呈現出學生掌握知識牢固程度大于傳統教學法。筆者認為,語料庫創新型教學法能夠提高學生的英語學習成績,主要得益于與傳統教學法的不同教學環節,語料庫創新型教學法更加注重學生的主體性和小組互動,而傳統的講授教學法只強調教師的主導性,學生并沒有能動地參與到教學活動中,自然學習興趣和學習效果都不盡人意。語料庫創新型教學法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創設了有趣的學習情景,并且將教學與計算機相融合,擴充了學生的知識面。因此,學生對于語法的掌握程度優于傳統教學法。
五、教師的看法
(一)積極影響
應用語料庫創新型教學法的課堂能夠激發學生的英語語法學習興趣,讓本身枯燥的課程煥發生機。應用這種創新型教學法,學生們不僅能夠觀察到語法的結構,同時還能觀察到中文和英文文體之間的不同。授課教師指出了一種教學思路:教師先給學生一定時間,讓學生自己去發現。之后采用問答的方式,讓學生表達發現了什么規律,然后采用講授的方式講解所要學的知識點。教師在教學中還能滲透一些中英文體差異的知識和中英文化的知識,以拓展學生的英語學習視野。
(二)存在的問題和改進意見
有些學生對機房比較好奇,注意力會有些不集中,還有拔掉網線玩游戲的現象,因此需要教師的監管和提醒。 授課教師也認識到自身存在一定的局限性。由于語法教學難度比較大,教師會先給學生作一些提示,讓學生通過所給的提示去發現所涉及的新型語法結構。比如虛擬語氣的教學中,教師需要采用一些課堂言語來引導,如 “他們說的事情會發生嗎?”等提示語。有些學生反應很快,悟出了句子表達的事件是不會發生或者不太可能發生的,然后再順著思路去找相同的語法結構。教學中存在一些困境,比如班級個體差異問題,要多關注班級中英語水平較差的學生。在教學中也要注意語料庫教學法的適用條件,授課教師認為這種教學法僅適用于小班教學大班額教學不一定適用。
六、結語
雙語平行語料庫教學模式是一種有意義的發現學習,學生在自己探索的過程中結合原有的認知結構,進行同化以順應新的圖式,鍛煉了自己的演繹、推理、歸納能力。同時強化了語法學習的印象,促進其從短時記憶轉化為長時記憶。教師之后進行中英文體和中英文化差異知識的講解,可有效激發學生的好奇心。美國著名教育學家杜威強調學生的經驗和興趣,認為學生應該在“做中學”。學生通過語料庫自我發現,在活動中培養了學習興趣,同時錘煉了勇于探索鉆研的良好品質。測試之后告知學生語料的來源,會讓學生產生一種成就感,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樹牢英語學習自信。
參考文獻:
[1]徐策,陳夢翔.基于眼動技術的計算機輔助教學比較研究[J].林區教學,2021(5):57-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