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秀苗?趙娟
摘 要:教育生態學視角下的大學英語教學主要包含教師與學生這兩大生態系統,而想要實現英語教學深度改革,就必須要保障師生之間的有效溝通,構建起良好的課堂氛圍,對原有教學內容進行豐富,從而獲得良好的英語課堂教學效果。本文基于教育生態學視角分析了大學英語教學改革存在的問題,并就大學英語教學改革的有效路徑進行了探討。
關鍵詞:教育生態學視角;大學英語教學改革;問題探討
作者簡介:劉秀苗(1995.07-),漢族,山西忻州人,山西能源學院,助教,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大學英語教育;趙娟(1973.04-),女,漢族,山西長治人,山西能源學院,中級教師,碩士,研究方向:英語語言。
從教育生態學視角來看,現階段我國大學英語教學改革依然存在諸多不足之處,如教學目標不夠科學合理、教學方式單一、教學生態環境失衡等。而這些問題若不能及時得到解決,就會對大學英語教學改革造成負面影響,因此在教育生態學視角下研究與探討大學英語改革的有效策略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一、教育生態學視角下大學英語教學的內涵
教育生態學是將教育視為一個生態體系,系統地研究這一生態體系中教育環境、教育活動與相關主體的關系,強調各組成要素在教育教學過程中要實現和諧發展。而從這一視角研究大學英語教學改革,必須先要明確教育生態學視角下大學英語教學的內涵。
教育生態學視角下的大學英語教學,可以看作是結合教育活動、環境及相關主體的有機生態整體。在這一視角下,英語教學不再是單獨的教學過程,而是在多種條件和機會的共同作用下,學生與英語教學環境互動逐漸適應的一個過程。在此學習過程中,學生可進一步拓展和延續自身的學習時段。在教育生態學視角下,目標生態性、系統平衡性、發展可持續性是大學英語教學的三大內涵。
1.目標生態性。在教育生態學視角下,大學英語教學強調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將學生的成長發展需求作為主要導向,通過開展豐富多元化的教育活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能在教育活動中逐漸實現人與自然、人與社會協調發展,其最終教學目標是實現學生可持續發展。
2.系統平衡性。教育生態學視角下,教師、學生與教學模式、環境,各要素存在著相互依存、相互制約的復雜關系,而這些要素之間是否能實現良性互動,教育系統是否平衡,關乎大學英語教學是否能高效高質地開展。
3.發展可持續性。教育生態學視角下的大學英語教學環境相對于傳統教學情境,會被延伸到社會、心理、自然、物理等多元環境體系中。而在這些環境下的英語教學,一定要對教育環境各要素之間的沖突關系進行正確處理,創建良好的教育系統環境,以實現大學英語教學的可持續發展。
二、教育生態學視角下大學英語教學的基本特征
教育生態學視角下,整體相關動態平衡是大學英語教學的一項基本特征。教學生態學視角下,大學英語教學并不是一成不變的,而是具有一定的時空流動性,處于動態發展之中。在教育生態學視角下,大學英語教學不再僅僅局限于這一學科,而是與大環境中的技術、心理等要素構建起緊密的聯系,大環境各要素不斷發生改變,英語教學過程中教師也要結合大環境的變化作出相應調整,確保大學英語教學動態平衡。
交互性是教育生態學視角下大學英語教學的又一特征。在教育生態學視角下,英語教學各元素的關系呈現出多元化拓展趨勢,如教師向學生傳授知識時以英語言為媒介,學生在學習過程中便會逐漸提升自我語言素養,而教師通過不斷地對教學經驗進行分析和總結,又可實現自我專業的提升,教育環境中的各元素相互作用,共同推動英語教學順利開展。
另外,教育生態學視角下的大學英語教學具有差異性與標準性統一的特性。以往的大學英語教學模式具有標準性特征,差異性是指學生個體之間存在較多不同之處。在教育生態學視角下,大學英語教學應注重學生個性化發展,教師在實際教學中應通過多元化教學方式與內容,為學生構建具有差異性的教學模式,以此來實現對學生的個性化培養。
三、基于生態學視角下大學英語教學改革問題分析
(一)課程生態問題
各高校要根據自身實際情況科學合理地制定個性化教學大綱,對高校英語教學進行指導。但隨著教育生態學理念的融入,統一的教學大綱已經不能滿足高校不同專業學生的英語學習需求,學生希望能在教學大綱基礎上,結合自身實際需求與專業特點來進行英語課程設置。其次,因受傳統教育理念影響較深,一些高校依然存在以教師為中心開展英語課程教學的情況,這并不符合“以學生為中心”的教育理念。此外,部分高校在英語教學時只局限于校內教育系統,未實現與社會的溝通交流,導致學生實踐技能與綜合素養無法得到提升。最后,雖然目前大學英語課程評價已經逐漸朝著師生間交叉互評的方向發展,但依然存在忽視社會或企業職業評價的問題,且理論性、結果性評價占較大比例。
(二)技術生態問題
近年來,信息技術被廣泛應用在大學英語教學中,這也使得傳統英語教學系統的平衡被打破。目前大學英語教學中,信息技術的應用處于較為尷尬的狀況,在英語教學系統中融入信息技術后,因受傳統觀念和習慣的影響較深,主體會對新元素融入產生不同程度的抗拒感。如新型教學方式可能會使學生產生不適應感,甚至會出現抵觸心理。一些教師雖然也能意識到新型教學方式的優勢,但受傳統教學觀念的影響,不愿進行信息技術素養提升,也不敢輕易嘗試新型教學方式,消極抵抗信息技術與教學的融合,進而導致系統元素功能失調。
(三)師生生態問題
教育生態學視角下,教師角色由傳統的主導者轉變為引導者、合作者、培訓者、評價者,學生也由以往的被動接受者逐漸轉變為學習的主體,師生角色逐漸呈現出多元化特征。但現階段,大學英語教學依然受到傳統教學觀念和模式的影響,師生并未實現角色轉換。教師因自身能力與精力有限,無法實現多重角色功能,而學生是否擁有自覺性是發揮其主體作用的前提,這些都需要和諧穩定成熟的環境作為支撐,但實際情況卻是,大學教學改革并未構建成熟的教育大環境,所以無法創造有利的條件,促進師生角色轉變。
(四)教學環境生態問題
教育生態學視角下的教學環境生態主要包括社會環境、家庭環境及外部環境。在這一視角下,家庭教育功能的受重視程度被提升。但目前家庭教育功能呈現出弱化形勢,親子關系疏離,因此無法很好地支撐家校合作體制。其次,教育生態學視角下,社會生活方式、生產方式、人文特點等都會在很大程度上影響到大學英語教學目標、手段及內容。近年來,我國很多高校存在著盲目擴大辦學規模的問題,卻對學校與社會環節連接的必要性較為忽視,導致學校教育教學脫離外部社會環境,學生學術視野無法得到提升,實踐能力不足,因此在步入社會之后難以符合企業實際需求。由此可見,大學英語教學外部環境失調,會對其內部教育環境造成不利影響。
四、教育生態學視角下大學英語教學深化改革的有效路徑
(一)基于需求構建英語課程生態體系
想要進一步推動大學英語教學改革,首先要對生態化課程目標進行明確。教育生態學強調學生的生存與發展,所以在課程教學中一定要結合學生的身心發展需求,尊重其個體差異性,在此基礎之上設置課程目標。與此同時,還要有機聯系課程內外,構建與社會、企業組織的聯系,并將互聯網、多媒體技術等融入課程教學中,使大學英語教學逐漸朝著立體化方向發展。其次,生態化課程實施過程中,要堅持系統性、組織性、差異性及互動性原則。系統性原則是指課程實施時除了要考慮課程內容、目標等對課程實施產生的影響之外,還要對政治、經濟、文化系統與課程系統間的關系充分進行考慮;組織性原則是指課程實施過程中,要對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引起足夠重視,并要通過課程實施引導學生發展自我組織能力;差異性原則是指課程實施時要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采取多元化教學模式和方法;互動性原則是指課程實施時要確保師生、環境、信息等各元素之間呈現出良性互動狀態。最后,要轉變傳統課程評價機制,使其逐漸朝著動態化方向發展。要將學生、社會、教師、家庭等主體都納入大學英語課程教學評價體系中,要綜合運用多種評價方法,如元評價、質性評價及量性評價等,并將學生學習態度、課程學習過程、課程目標完成情況等納入評價體系中。
(二)構建現代化教學技術生態系統
首先,要對大學英語教學各主體的觀念進行創新,認識到信息技術應用對大學英語教學改革的積極作用,并能在實際教學中以學生綜合能力培養為主要目標,引導學生進行個性化學習,使學生能認可和接受信息技術與教學的融合,構建現代大學英語生態體系。其次,在應用網絡媒介時還要充分考慮不同網絡的優劣,結合教學對象、目標及教學需求,有選擇性的應用信息技術,以此來構建具有層次性的信息化英語教學課程,使信息技術更好地適用于不同教學情境,與各元素之間形成合力,共同促進英語教學效能的發揮。此外,要進行多維互動教學環境的構建,在融合信息技術與教學的基礎上,結合傳統優秀教學情境,尊重學生主體地位的同時,實現有效互動,構建穩定的教學生態體系。
(三)打造師生共同體,構建和諧師生生態體系
構建和諧師生生態關系,應從以下幾方面著手。首先,要使學生明確自身的主體價值,能在英語學習中形成主體意識,進而積極自主地投入知識學習中,提升英語綜合素養。其次,教師在教學實踐中要實現主體回歸,教育生態學視角下的主體回歸和傳統教師主體功能有一定的區別,其是指教師能自控自身教學行為。最后,形成主體對主體的教育結構。學生具備較強的主體意識和教師自控教學行為強調的是不同教學元素在主體地位上的平等,簡單來講,就是在英語教學中師生雙方互為主體,各司其職,通過相互之間的影響,逐漸形成平等交往的良性發展關系。而想要實現師生平等地位,就要進行師生學習共同體的打造,設置統一學習目標,將其作為導向實現師生間的合作,實現學習資源共享,推動二者共同發展。與此同時,還要加強師生之間的感情交流,構建良好師生關系,對師生共同體進行鞏固。
(四)共享共建,構建立體化英語教學環境生態系統
要堅持共享共建,有機聯合大學英語教學內外環境,逐漸形成外向型大學英語教學生態系統。高校一定要加強對家庭教育功能的重視程度,并積極采取有效措施激活家庭教育功能。要加強與家長的溝通,引導其轉變傳統教育觀念,加強自我素養的提升,引導家長加強與子女之間的互動交流,關注其思想情感及行為習慣,構建起良好的親子關系,強化家庭的引導作用。其次,在強化家庭教育功能的過程中,高校要不斷提升家校合作的能力,并在此基礎上引導家長將家庭教育功能最大限度地發揮出來,在此基礎上構建起良好的家校合作生態體系。此外,還要將社會環境對大學英語教學的協同作用充分發揮出來,通過開放式辦學,聯合大學英語內部教學環境與社會外部環境,使學生的社會競爭力得到整體提升。
五、結語
總之,在教育生態學視角下進行大學英語教學改革,必須處理好教育生態環境中的各項因素,結合學生實際學習需求構建英語課程生態體系,打造師生共同體,構建和諧師生生態體系,優化大學英語教育教學環境生態系統,進一步推動大學英語教學的深度改革。
參考文獻:
[1]李攀科.教育生態學視角下大學英語教學改革的問題與路徑[J].文存閱刊,2021(30):111.
[2]魯鳴.教育生態學視角下大學英語教學改革的問題與路徑[J].西昌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21(1):119-123.
[3]尚玉慧.教育生態學視角下大學英語教學改革的問題與路徑[J].文淵(高中版),2021(3):736-737.
[4]王傈.教育生態學視角下的大學英語教學改革評估[J].開封教育學院學報,2015(4):94-95.
[5]萬向興,蔣茜.教育生態學視角下大學英語模式探索——以云南師范大學分層次遞進式教學模式為例[J].保山學院學報,2017(3):93-97.
[6]衡芝蘭.生態學視角下民辦高校大學英語教學模式的研究[J].現代交際,2018(19):201-202.
[7]王凱.教育生態學視域下的大學英語教師專業發展問題之分析[J].佳木斯職業學院學報,2018(1):241,243.
[8]霍美寧.生態學視角下大學生英語教學創新問題探討——評《大學英語生態教學模式建構研究》[J].中國教育學刊,2018(3):1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