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楓 陸愛東 左英熹 丁明明 賈月萍 張樂萍
(北京大學人民醫(yī)院兒科,北京 100044)
近年來,兒童急性B 淋巴細胞白血?。╝cute B lymphoblastic leukemia,B-ALL)的治愈率明顯升高,已達到80%以上,這得益于分層治療技術的發(fā)展。特異性融合基因有助于指導分層診療。在不表達特異性融合基因的B-ALL 病例中(約30%),半數(shù)病例表達WT1
和黑色素瘤特異性抗原(preferentially expressed antigen of melanoma,PRAME
)基因。另有研究顯示單表達PRAME
基因在急性白血病中占17%~28%。1997 年Ikeda等在黑色素瘤患者中首次報道PRAME
基因,其位于染色體22q11,編碼509 個氨基酸,能夠被人類白細胞抗原(human leukocyte antigen,HLA)識別并呈遞給細胞毒性T細胞。關于PRAME
基因表達與B-ALL 預后的相關性仍存在爭議,國外多項研究證實了首診時PRAME
基因高表達提示B-ALL患兒預后良好,但也有研究認為PRAME
基因和B-ALL 患兒預后無關。既往研究病例數(shù)較少,且PRAME
基因在B-ALL 中的預后指導意義仍有異議,故本研究回顧了我中心近10年來收治的單表達PRAME
基因的B-ALL病例,旨在研究PRAME
基因陽性患兒的臨床特點,PRAME
基因表達量和疾病進展、緩解的關系,并分析相關預后。ETV6
/RUNX1
、BCR
/ABL
、MLL
-r
、E2A
/PBX1
)陽性者,2 例PRAME
基因陽性患兒因經濟原因診斷后放棄治療,最終納入70例PRAME
基因陽性B-ALL患兒(PRAME
陽性組),97例PRAME
基因陰性的首診B-ALL患兒(PRAME
陰性組)。2組患兒部分合并WT1、IGH、IKZF1
及TCR
基因陽性。所有入組患兒均符合形態(tài)學、免疫學、細胞遺傳學及分子生物學(morphology,immunology, cytogenetics, molecular biology,MICM)診斷標準。PRAME
基因通過實時定量熒光PCR技術檢測,其陽性界值定義為0.5%。所有患兒按照改良柏林-富蘭克林-蒙斯特(Berlin-Frankfurt-Munster,BFM) 方案化療,未再進行分層治療。所有患兒均至少接受1個療程治療。誘導化療方案為COPDL(環(huán)磷酰胺、長春新堿、地塞米松、去甲氧柔紅霉素、門冬酰胺酶)。鞏固化療為15次大劑量甲氨蝶呤(每次2.5~3.5 g/m,依據(jù)濃度調整)及8次培門冬酶,3次大劑量阿糖胞苷,每6 個月重復COPDL 再誘導共2輪,1輪異環(huán)磷酰胺。維持化療為口服巰嘌呤及每周肌注甲氨蝶呤。三聯(lián)鞘注(阿糖胞苷+甲氨蝶呤+地塞米松)23~25 次用于預防中樞神經系統(tǒng)白血病,診斷中樞神經系統(tǒng)白血病者額外增加8次三聯(lián)鞘注??偣仓委熎跒?.5年。鞏固化療期間每2~3 個月監(jiān)測1 次骨髓形態(tài)及MRD,維持期每6 個月監(jiān)測1次骨髓穿刺至疾病診斷5年。
PRAME
陽性組同時監(jiān)測PRAME
基因拷貝數(shù)作為對比。P
<0.1 的因素納入Cox 比例風險回歸模型分析。P
<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RAME
陽性組患兒中位初診年齡為4.8(范圍:1~14.8)歲,中位初診白細胞計數(shù)為5.67(范圍:0.8~242)×10/L,中位血紅蛋白含量84(范圍:39~123)g/L,中位血小板計數(shù)為63(范圍:3~365)×10/L。PRAME
陽性組肝肋下>6 cm 患兒比例高于PRAME
陰性組(P
<0.05)。PRAME
陽性組和PRAME
陰性組患兒的性別、年齡、初診白細胞計數(shù)、血紅蛋白水平、血小板計數(shù)、乳酸脫氫酶(lactic dehydrogenase,LDH) 水平、是否伴IKZF1
基因突變、染色體核型、免疫表型、脾大小方面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
>0.05)。見表1。
表1 PRAME陽性組和PRAME陰性組患兒的臨床特征比較 [例(%)]
PRAME
陽性組和PRAME
陰性組CR 率[99%(69/70)vs 94%(91/97),χ
=
2.291,P
=0.130]、誘導化療結束后MRD 陽性率[70%(49/70)vs 64%(62/97),χ
=
0.675,P
=0.411]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RAME
陽性組初診時中位PRAME
基因拷貝數(shù)為4.7%(范圍:0.5%~532%),誘導化療結束后降為0.25%(范圍:0%~32.9%),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Z
=-6.875,P
<0.001)。PRAME
陽 性 組49 例(83%)MRD 轉陰,其中10 例PRAME
基因拷貝仍為陽性(范圍:0.6%~7.9%,中位拷貝數(shù)1.3%)。MRD陽性者共21例,其中PRAME
基因陽性者共8例,中位PRAME
基因拷貝數(shù)1.1%(范圍:0.6%~32.9%)。誘導化療后MRD陽性組中,PRAME
基因拷貝數(shù)與MRD水平無相關性(P
>0.05);在誘導化療后MRD 陰性組中,二者亦無相關性(P
>0.05),見表2。
表2 70例PRAME陽性組B-ALL患兒基因拷貝數(shù)和MRD相關性 [中位數(shù)(范圍),%]
PRAME
陽性組6例血液學復發(fā);1例并發(fā)第二腫瘤,無髓外復發(fā)者;1 例在MRD 轉陽后行異基因造血干細胞移植。6 例復發(fā)患兒中,2 例接受異基因造血干細胞移植,其中1 例最終獲得長期生存,1 例因移植相關并發(fā)癥死亡;其余4 例,3 例復發(fā)死亡,1例選擇化療,獲得長期無病生存。62例CR 患兒中,2 例死于膿毒性休克,中位隨訪時間為49.6(范圍:8.7~118.7)個月,最終60 例(86%) 靠化療獲得長期生存。4 年總OS 率為(88±4)%,4年總EFS率為(86±5)%。97例PRAME
陰性組患兒復發(fā)23例,包括血液學復發(fā)18 例,睪丸白血病復發(fā)1 例,中樞神經系統(tǒng)白血病復發(fā)3例,血液學及中樞神經系統(tǒng)白血病聯(lián)合復發(fā)1 例,最終死亡14 例。中位隨訪時間為50.0(范圍:2.0~103.5)個月,4年OS率為(85±4)%,4 年EFS 率為(74±5)%。83 例(86%)獲得長期生存。單因素分析顯示,初診年齡、LDH 水平、初診白細胞計數(shù)、PRAME
基因表達、誘導化療第15天骨髓形態(tài)、誘導化療后MRD可影響B(tài)-ALL患兒4年EFS 率(P
<0.05)。初診年齡、LDH 水平、誘導化 療 后MRD 可 影 響B(tài)-ALL 患 兒4 年OS 率(P
<0.05)。而性別、免疫表型、肝脾大小、染色體核型及是否伴IKZF1
基因突變對B-ALL 患兒4 年EFS率及OS率無影響。見表3。
表3 (續(xù))

表3 167例B-ALL患兒遠期預后的單因素分析
將單因素分析中P
<0.1 的因素納入Cox 比例風險回歸模型分析,結果顯示,初診年齡≥10 歲、LDH≥1000 U/L、誘導化療第33 天MRD 是影響B(tài)ALL 患 兒4 年OS 率 的 危 險 因 素(P
<0.05)。而PRAME
基 因 表 達、 初 診 年 齡≥10 歲、 LDH≥1000 U/L 和誘導化療第33 天MRD 是影響B(tài)-ALL患兒4年EFS率的危險因素(P
<0.05)。見表4~5。
表4 167例B-ALL患兒4年OS率的多因素Cox比例風險回歸模型

表5 167例B-ALL患兒4年EFS率的多因素Cox比例風險回歸模型
PRAME
基因陽性BALL病例,詳述其臨床特點、預后相關因素及其是否可作為鞏固化療期間的MRD監(jiān)測。關于PRAME
基因陽性急性白血病患兒的臨床特點,既往報道不一。Khateeb 等報道PRAME
基因表達和急性淋巴細胞白血病患兒的年齡、性別及染色體表型無關。本中心既往發(fā)現(xiàn)PRAME
基因表達多發(fā)生在ETV6/RUNX1
陽性病例,年齡多發(fā)生在1~10歲。Steinbach 等報道的PRAME
基因過表達通常和初診白細胞計數(shù)較低相關,并多出現(xiàn)在t(8;21)易位的急性髓系白血病患兒中。然而既往報道樣本量偏小,本研究在除外ETV6
/RUNX1
及其他特異性融合基因后,發(fā)現(xiàn)PRAME
陽性組在初診年齡、初診白細胞計數(shù)、LDH 水平、1 個療程后CR率和MRD轉陰率同PRAME
陰性組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既往研究發(fā)現(xiàn)初診急性白血病患兒經治療后PRAME
基因拷貝數(shù)迅速下降,復發(fā)時再次升高,其表達與血液學緩解和/或復發(fā)有良好的相關性,認為其可作為MRD 監(jiān)測。然而既往以病例報道為主,且并未在分子復發(fā)階段進行PRAME
基因的監(jiān)測。本研究發(fā)現(xiàn),盡管PRAME
基因在誘導化療結束后迅速降低,但MRD水平和PRAME
基因拷貝并無相關性。這提示MRD 在B-ALL 中的監(jiān)測意義優(yōu)于PRAME
基因。有研究報道PRAME
基因通常出現(xiàn)在具有良好預后的染色體核型患兒中,包括t(8;21)-AML
/ETO
,t (15;17) -PML
/RARA
,和t (12;21)-ETV6/RUNX1
易 位;而Khateeb 等認 為PRAME
基因陽性和急性淋巴細胞白血病患兒預后無關。但既往研究納入例數(shù)少,亦未排除低危核型對預后的影響。本研究發(fā)現(xiàn)PRAME
陽性組4 年EFS 率顯著高于PRAME
陰性組,盡管基于更高級的治療策略,2組B-ALL患兒4年OS率差異亦無統(tǒng)計學意義。同PRAME
陰性組相比,PRAME
陽性組患兒超二倍體者更多,而超二倍體在急性淋巴細胞白血病中為預后良好因素,提示可能為影響B(tài)-ALL患兒EFS率的因素。生存分析顯示PRAME
基因、誘導化療第33天MRD、LDH 及初診年齡是影響B(tài)-ALL 患兒EFS 率的獨立預后因素。單因素分析中,本研究發(fā)現(xiàn)伴IKZF1
基因突變對B-ALL患兒EFS率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Huang 等發(fā)現(xiàn)初診B-ALL 患兒IKZF1
基因突變<1%并無預后意義,回顧本研究數(shù)據(jù),IKZF1
基因突變均為低水平表達,與既往研究相同。綜上所述,在無特異性融合基因表達的B-ALL中,PRAME
基因陽性是EFS 的良好預后因素。對于無特異性融合基因的患兒,初診時檢測PRAME
基因具有預后指導意義。但其特異性較差,并不能作為MRD監(jiān)測首選。本研究作為單中心回顧性研究,時間跨度大,部分分子遺傳學檢查缺失,存在一定局限性。關于PRAME
基因的意義,仍需前瞻性大樣本數(shù)據(jù)佐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