戚麗華,劉 杰
(解放軍總醫院第七醫學中心檢驗科,北京 100700)
呼吸道感染是臨床最常見的感染性疾病之一,可通過含有病毒的飛沫、氣溶膠或被污染的手和物品傳播。引發呼吸道感染的病原體種類繁多,包括甲型流感病毒、乙型流感病毒、肺炎支原體等,而且感染的臨床表現十分相似,難以區分[1-2]。自2019年12月開始,由嚴重急性呼吸綜合征冠狀病毒2(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 coronavirus 2,SARS-CoV-2)引起的急性呼吸道疾病新型冠狀病毒肺炎(corona virus disease 2019,COVID-19)疫情已在全球流行超過兩年,至今仍未得到有效控制。COVID-19疫情極大地改變了人們的生活方式和就醫標準,這些改變也影響了其他呼吸道病原體的傳播途徑和檢出率。本研究對解放軍總醫院第七醫學中心2018至2021年共4年間8種呼吸道病原體(肺炎支原體、甲型流感病毒、乙型流感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副流感病毒、腺病毒、衣原體、嗜肺軍團菌)利用患者血清學檢測結果進行分析,以探究COVID-19疫情前后呼吸道病原體感染變化,為提高呼吸道感染的防控能力提供依據。
1.1 數據來源 收集解放軍總醫院第七醫學中心2018年1月至2021年12月共4年間全部肺炎支原體抗體檢測和呼吸道病原體多重IgM檢測患者的流行病學資料和檢測結果。根據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發生時間,將資料分為疫情前組(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和疫情后組(2020年1月至2021年12月)。
1.2 檢測方法 肺炎支原體抗體檢測采用肺炎支原體抗體檢測試劑盒(被動凝集法,國械注進20173406811)。按照試劑盒說明書操作,梯度稀釋的致敏粒子與人血清中存在的肺炎支原體抗體發生凝集反應。呼吸道病原體多重IgM檢測采用呼吸道病原體譜抗體IgM檢測試劑盒(間接免疫熒光法,國械注進20143405426)。按照試劑盒說明書操作,稀釋的患者血清與包被有檢測基質的載片溫育,如果樣本陽性,特異性IgM抗體與相應抗原結合,在第二步溫育時,結合的抗體與熒光素標記的抗人免疫球蛋白抗體反應,在熒光顯微鏡下觀察特異性熒光。
1.3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22.0進行統計分析,分類和等級資料以數量和陽性率表示,陽性率的組間比較用χ2檢驗,等級資料的組間比較用Mann-Whitney U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差意義。
2.1 檢測患者流行病學信息 兩個項目每年檢測患者數量見表1。肺炎支原體抗體檢測共計2 854人,其中疫情前組1 383人,疫情后組1 471人;男性1 568人,女性1 286人;年齡7 d~98歲,兒科2 815人,成人科室39人;檢測患者數量2020年相對疫情前減少了57.6%,2021年又比疫情前高出76.6%。呼吸道病原體多重IgM檢測共計7 784人,其中疫情前組4 207人,疫情后組3 577人;男性4 599人,女性3 185人;年齡1 d~102歲;兒科5 326人,成人科室2458人。檢測患者數量2020年相對疫情前減少了53.0%,2021年又比疫情前高出23.0%。疫情前后檢測患者的科室分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1 2018至2021年檢測患者數量分布情況

表2 肺炎支原體抗體檢測患者來源分布情況
2.2 檢測結果 肺炎支原體抗體檢測結果見圖1。抗體陽性率從疫情前的32.1%下降到疫情后的20.7%,疫情后抗體水平相對于疫情前顯著下降(P<0.05)。

圖1 疫情前后肺炎支原體抗體檢測結果分布情況
呼吸道病原體IgM檢測結果見圖2。甲型流感病毒、乙型流感病毒、嗜肺軍團菌的IgM抗體陽性率則表現出疫情后顯著提高(P<0.05)。例如,甲型流感病毒IgM陽性率從疫情前的12.7%升高到疫情后的22.1%,乙型流感病毒IgM陽性率從疫情前的14.2%升高到30.2%,嗜肺軍團菌IgM陽性率也從2.7%升高到7.2%。而呼吸道合胞病毒、腺病毒、副流感病毒、衣原體IgM抗體陽性率疫情后顯著下降(P<0.05)。例如,呼吸道合胞病毒IgM陽性率從1.6%下降到0.6%,副流感病毒IgM陽性率從2.6%升高到1.0%。其中,按照患者來源分析,副流感病毒以兒科檢出率下降為主,成人科室檢出率差異沒有統計學意義(P>0.05)。腺病毒以成人科室檢出率下降為主,兒科檢出率差異沒有統計學意義(P>0.05)。對于其他病原檢出率,兒科和成人科室的變化趨勢一致。

圖2 疫情前后呼吸道病原體IgM檢測陽性率分布(%)
兒科為解放軍總醫院第七醫學中心優勢學科,因此兒童患者較多。兒童尚處于生長發育階段,呼吸、免疫系統尚未發育完全,而且佩戴口罩的依從性較低[1],是呼吸道感染的易感群體。本研究發現,呼吸道感染病原體仍然以甲型流感病毒、乙型流感病毒、肺炎支原體為主。肺炎支原體是社區獲得性肺炎的主要病原體之一,少年兒童為主要易感人群[2]。研究顯示肺炎支原體在少年兒童中的檢出率為10.6%~35.5%[3]。比較結果顯示,疫情開始后,肺炎支原體抗體陽性率從32.1%下降到20.7%,且抗體水平顯著低于疫情前(P<0.05)。此外,呼吸道合胞病毒、腺病毒、副流感病毒、衣原體血清學檢測同樣提示疫情開始后IgM抗體陽性率顯著下降。分析原因可能是因為COVID-19疫情開始后,公眾的防護意識和行為加強。COVID-19疫情改變了人們的行為方式,例如在衛生習慣上,養成勤洗手、戴口罩等生活習慣,將圍餐吃飯方式轉換為分餐制等;在出行方面頻次降低,范圍縮小等。公共場所也從多方面加強了消毒工作和人員出入管控。疫情開始后出行居民佩戴口罩的比例高達99.3%[1],高于疫情前的16.1%[4]。而且少年兒童因停課休園等公共防疫措施,聚集性感染的機會減少。因此,疫情開始之后大眾與傳染源接觸減少,傳播途徑被阻擋,在控制COVID-19疫情的同時也抑制了這些呼吸道病原的傳播。
然而,與上述病原相反,甲型流感病毒、乙型流感病毒、嗜肺軍團菌的IgM抗體陽性率則表現出疫情后顯著提高(P<0.05)。其中,流感病毒是最常見的呼吸道感染病毒,在全球范圍能多次引起大流行。且據報道,甲型流感病毒和嗜肺軍團菌是最常見的SARS-CoV-2合并感染病原體之一[5]。推測這3種病原體陽性率提高可能是與疫情期間大眾就醫行為改變有關。包括SARS-CoV-2、流感病毒等在內的呼吸道病毒感染之間的臨床表現十分相似,因此難以區分[6-7]。有報道疫情前的2018至2019年,冬春季上海市浦東新區兒童急性呼吸道感染就診率為58.5%[8]。2020年疫情剛開始,大眾就診更加謹慎,有調查顯示2020年2月,有51.9%未帶患兒僅家長前來就診,而實際前來就診的患兒則病情比以往更加嚴重[9]。2021年就診率方面的調查報道還相對較少,但是有研究發現受COVID-19疫情影響,居民更加注重健康體檢[10]。而且,疫情期間對于呼吸道感染癥狀及防控措施的宣講力度大幅加強,有多項措施例如增加測溫關卡、健康寶彈窗等,限制發熱患者進出公共場所等。人群對自己以及他人的呼吸道感染癥狀都更加敏感,大眾就醫的依從性提高。因此,COVID-19疫情期間,大眾的主動和被動就醫行為都有增加,可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病原的檢出率。從本院4年間的檢驗患者數量同樣可以看出,疫情剛開始的2020年,患者數量相對疫情前的平均水平減少了53.0%~57.6%,而2021年則大幅增加,相對疫情前增加了23.0%~76.6%。這進一步反映出COVID-19疫情對大眾就醫行為的影響。
此外,嗜肺軍團菌是引起軍團病的主要病原菌,易定植于水系統[11],包括空調冷凝水、淋浴房水管等處,可借助氣溶膠感染人體。COVID-19疫情后嗜肺軍團菌IgM抗體陽性率提高,推測可能是因為疫情期間公眾居家時間大幅增加,空調使用頻率增加,導致人員更多地暴露于嗜肺軍團菌定植的環境。嗜肺軍團菌的易感人群為50歲以上男性[12],但是也會引起兒童感染。廣州的一項研究報道住院患兒的嗜肺軍團菌感染率為3.44%[13]。本研究兒童檢出率疫情前為2.2%,但是疫情開始后提高到7.1%,成人檢出率也從3.7%提高到7.3%。這一顯著變化需要著重注意,建議擴大調查范圍,加強環境監測,如確實存在嗜肺軍團菌定植嚴重的情況,需要加強相應的清潔消毒措施,以避免COVID-19疫情下繼發不必要的感染。
綜上所述,本研究顯示COVID-19疫情對呼吸道感染檢查人數,及常見呼吸道感染病原體血清學檢出率有明顯的影響。個人防護行為加強、公共場所清潔消毒措施力度加大、公眾防疫政策實施等從阻斷傳染源、切斷傳播途徑、保護易感人群等各方面減少了呼吸道感染病原體的傳播。大眾就醫行為的改變可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病原檢出率。對于嗜肺軍團菌等環境定植菌,應當加強環境監測,避免造成COVID-19疫情繼發不必要的衛生健康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