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昕雨 呂亞婷 郭淑蘭 王玉坤 于曉靜
山東大學齊魯醫院皮膚科,濟南,250012
硬化性苔蘚(lichen sclerosus, LS)是一種慢性炎癥性皮膚病,其發病機制尚不明確。發病部位以外陰為主,也可累及身體其他部位,可引起患者功能性及美觀性問題,降低生活質量[1]。本文回顧性分析了64例LS患者的臨床及病理學特征,結果報道如下。
1.1 資料收集 收集山東大學齊魯醫院皮膚科2016年1月1日至2020年6月30日經組織病理確診的LS病例。整理臨床資料包括:年齡、性別、病程、發病部位、臨床表現及初步診斷。由2名皮膚科病理醫師重新閱片,復習其組織病理改變,包括角化過度、毛囊角栓、表皮增生/萎縮、基底細胞液化變性、基底細胞排列紊亂、淋巴細胞外滲;真皮內膠原均質變、毛細血管擴張及炎細胞浸潤。剔除臨床資料不完整及重新閱片組織病理學診斷有爭議的病例。
1.2 分組標準 根據發病部位,分為外陰組與非外陰組。
1.3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19.0統計軟件進行統計學分析。連續性變量的組間比較,采用兩獨立樣本t檢驗;分類資料的組間比較采用Pearson卡方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一般資料 本研究共入組LS患者64例,男18例,女46例,男女比例1∶2.5。年齡6~84歲,平均(36.84±17.84)歲;平均病程3年,中位病程1年。18歲以下發病者10例(15.6%),50歲以上發病者10例(15.6%)。
外陰組患者平均年齡(42.52±19.77)歲,男6例,女19例;非外陰組平均年齡(33.21±15.94)歲,男12例,女27例。兩組年齡與性別比較無統計學差異,P值分別為0.054、0.557。
2.2 發病部位 外陰組患者25例(39%),19例(76%)位于大/小陰唇,6例(24%)位于陰莖/包皮。非外陰組患者39例(61%),23例(59%)位于軀干,12例(31%)位于面部,4例(10%)位于四肢(圖1)。
2.3 臨床誤診 外陰組中臨床誤診3例(12%),分別誤診為濕疹、扁平苔蘚及白癜風;非外陰組中臨床誤診15例(38.5%),其中誤診為硬斑病8例,副銀屑病2例,白癜風2例,鮑恩病1例、皮膚萎縮1例及彈力纖維變性1例。非外陰組患者的臨床誤診率高于外陰組,兩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22)。見表1。
2.4 臨床表現 外陰組患者均表現為白色斑片,局部出現紅斑者3例(12%),萎縮者7例(28%),肥厚者4例(16%),糜爛者4例(16%)。非外陰組僅表現為白色斑片者8例(21%),暗紅斑者4例(10%),皮膚萎縮或硬化者4例(10%),表現為白色斑片伴萎縮或硬化者17例(44%),暗紅斑伴萎縮或硬化者6例(15%)。
外陰組皮損出現瘙癢者8例(32 %),無明顯自覺癥狀者17例(68%),非外陰組皮損出現瘙癢者4例(10 %),無明顯自覺癥狀者35例(90 %)。外陰組患者比非外陰組患者更易出現瘙癢,兩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48)。見表2。

表1 外陰與非外陰部位LS臨床誤診分析 例

表2 外陰與非外陰部位LS臨床特征比較 例
2.5 組織病理學 所有患者的組織病理學改變均出現基底細胞液化變性,真皮淺層膠原均質變及炎細胞帶狀浸潤。43例(67%)出現角化過度(外陰組18例,非外陰組25例),18例(28%)出現毛囊角栓(外陰組8例,非外陰組10例),26例(41%)出現表皮萎縮(外陰組10例,非外陰組16例),15例(23%)出現表皮增生(外陰組12例,非外陰組3例),3例(4.7%)

圖1 1a:大陰唇內側、小陰唇處片狀白斑,邊界清晰,局部見裂隙,伴小陰唇萎縮;1b:陰莖、冠狀溝處色素減退斑,局部硬化;1c:背部散在片狀、點滴狀色素減退斑,表面萎縮

圖2 2a,2b:角化過度,表皮突變平,基底細胞液化變性,淋巴細胞外滲,真皮淺層膠原均質變,其下方見淋巴細胞、嗜酸粒細胞帶狀浸潤(HE,2a:×40;2b:×100);2c,2d:角化過度,表皮增生肥厚,基底細胞排列紊亂伴輕度核異型,表皮下裂隙形成,真皮淺層膠原均質變,其下方見淋巴細胞、嗜酸粒細胞帶狀浸潤(HE,2c:×40;2d:×100) 圖3 皮膚鏡(3a:大陰唇,×20;3b:背部,×20):黃白色無結構區(黑色三角)、毛細血管擴張(綠色箭頭)、亮白色條束(紅色箭頭)及毛囊角栓(黑色箭頭)

表3 外陰與非外陰部位LS病理學特征比較 例
出現基底細胞排列紊亂伴輕度核異型(均見于外陰組,且伴有表皮增生),12例(19%)出現淋巴細胞外滲(外陰組4例,非外陰組8例),18例(28%)出現表皮下裂隙/水皰(外陰組8例,非外陰組10例),44例(69%)出現毛細血管擴張(外陰組21例,非外陰組23例),27例(42%)出現嗜酸粒細胞浸潤(外陰組15例,非外陰組12例)。外陰組患者比非外陰組患者更易出現表皮增生、嗜酸粒細胞浸潤及毛細血管擴張,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值分別為<0.001、0.021及0.035。見圖2、表3。
2.6 皮膚鏡 共9例患者行皮膚鏡檢查,鏡下均見黃白色無結構區及毛細血管擴張,6例見毛囊角栓,7例見亮白色條束,其他皮膚鏡表現包括玫瑰花瓣征3例、紅色無結構區2例及胡椒粉樣結構2例。見圖3。
硬化性苔蘚是一種慢性炎癥性皮膚病,最常發病于生殖器部位,可繼發瘢痕、惡性腫瘤,導致性功能障礙。生殖器以外部位也可受累[2]。女性發病率高于男性,男女發病比例1∶3~1∶10,兒童發病率為10%~20%[1,3]。本文中男女比例1∶2.5,18歲以下兒童發病率為15.6%。LS主要發病于肛門及生殖器部位,其中20%可伴發生殖器以外部位受累。6%~15%僅發病于生殖器以外部位[4]。本研究中61%的患者發病于生殖器以外部位,高于既往文獻報道,可能與本文納入的研究對象為活檢確診的LS患者,外陰部位活檢取材不便有關。LS典型臨床表現為白色至瓷白色的斑片或斑塊,表面有光澤,可出現萎縮,最常累及大陰唇內側、小陰唇及陰蒂,30%的情況下可出現肛門受累,形成八字樣圖案[5,6]。本研究中外陰組患者臨床均可見典型的白色斑片,28%伴有局部萎縮,而非外陰組患者的臨床表現更多樣化,除表現為伴萎縮或硬化的白色斑片外,還可表現為暗紅斑伴萎縮或硬化,部分患者僅表現為白色斑片。非外陰組的LS患者誤診率(38.5%)明顯高于外陰組(12%),臨床上最容易誤診為白癜風或硬斑病,分析原因如下:1、與疾病進程有關,早期LS常表現為白色斑點或斑片,無明顯萎縮或硬化,不易與白癜風鑒別。2、生殖器以外部位的LS臨床表現常不典型,可表現為伴萎縮或硬化的暗紅色斑片,不易與硬斑病鑒別。3、在臨床上生殖器以外部位的白癜風或硬斑病較LS更多見,也是導致非外陰部位LS患者易誤診的原因之一。皮膚鏡檢查對LS的鑒別診斷有一定輔助作用。白癜風皮膚鏡下表現為境界清楚的白斑,其上色素網減退/缺失,局部可見斑點狀色素殘留[7]。亞洲LS患者的皮膚鏡特征為毛囊角栓,白色/淡黃色無結構區、亮白色條束,分別對應組織病理學表皮上的毛囊角栓及真皮淺層的膠原均質變[8]。硬斑病皮膚鏡下可見白云樣結構,較LS的白色/淡黃色無結構區面積更小,顏色更不透明且邊緣模糊,對應組織病理學上的真皮網狀層膠原增生[9]。本研究中有9例患者行皮膚鏡檢查,鏡下均見黃白色無結構區,7例見亮白色條束,6例見毛囊角栓,與文獻報道一致[8]。瘙癢是生殖器部位LS最常見的臨床癥狀,部分患者可因為糜爛或裂隙引起燒灼感或疼痛,生殖器以外部位的LS通常無自覺癥狀[10]。本文中外陰組32%的患者伴有瘙癢,非外陰組僅10%的患者伴瘙癢。典型LS組織學表現為角化過度,毛囊角栓,表皮萎縮變薄,基底細胞液化變性及真皮乳頭層均質變,并伴淋巴細胞帶狀浸潤,少數伴嗜酸粒細胞浸潤[11-13]。在本研究中發現外陰組比非外陰更易出現表皮增生、真皮內毛細血管擴張及嗜酸粒細胞浸潤,可能與外陰部位易受摩擦、浸漬有關。文獻報道4%~6.7%的外陰LS可繼發外陰鱗狀細胞癌(squamous cell carcinoma,SCC),非外陰部位的LS不易繼發惡性腫瘤[2,4]。本研究中外陰組表皮增生的患者中有3例出現基底細胞排列紊亂伴輕度異型性,未見繼發惡性腫瘤的患者。對于臨床上皮損出現局部肥厚、組織病理學上出現表皮增生、基底細胞排列紊亂伴核異型的患者,臨床醫生應加強對患者的治療與隨訪。本研究中42%的患者組織病理學上可見嗜酸粒細胞浸潤。目前關于LS中嗜酸粒細胞浸潤的相關報道較少,Elizabeth等[13]對53例LS患者活檢皮損中的嗜酸粒細胞進行了研究,通過線性回歸分析發現嗜酸粒細胞數量是LS繼發SCC的重要預測因子。Carlson等[14]描述了LS出現嗜酸粒細胞浸潤的病例部分伴有海綿水腫,可能與接觸性皮炎相關。本研究外陰組LS比非外陰組LS患者的組織病理中更易見到嗜酸粒細胞浸潤,在伴有嗜酸粒細胞浸潤的患者中表皮內均未見到海綿水腫,其中2例患者出現表皮基底細胞排列紊亂伴輕度核異型。本研究病例數較少,需進一步擴大樣本量來研究LS中嗜酸粒細胞浸潤的意義及其相關機制。
本研究通過外陰部位與非外陰部位LS的對比分析,發現生殖器以外的LS并不少,常表現為伴有萎縮或硬化的白色或暗紅色斑片,無明顯自覺癥狀,更容易出現誤診,臨床醫師應加強對生殖器以外LS的認識。皮膚鏡是目前皮膚科常用的影像學輔助檢查手段,鏡下LS具有較特征性改變,可見毛囊角栓、黃白色無結構區及亮白色條束,對鑒別診斷有提示作用。對于臨床表現不典型、診斷不確定的患者建議行組織病理學檢查,以減少誤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