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興琦,楊琪興
(云南藝術學院,云南 昆明 650500)
白倮人隸屬于彝族,彝族是中國古老的民族之一,與哈尼族、傈僳族、拉祜族等皆起源于古羌族,彝族先民活動范圍曾遍及云南、四川、貴州及廣西部分。經過漫長的演變,彝族分出了不同的支系,白倮人便是其中一脈。據專家們的推測,目前世界上白倮人的總數僅有2000 人。白倮人沒有自己的文字,一直以來,他們傳遞信息的方式都是通過口頭傳唱或是用圖像傳遞。而圖像傳遞,主要是靠服裝來完成[1]。這一符號式表述幾乎組成了白倮人文化的特征,也極大程度影響了他們對于蠟染服裝的重要性、生活性和文化性投射,這便不難理解為何歷經了這么多歲月,白倮人的蠟染技術和圖案模板仍能較完好地被保護下來。信仰的力量在白倮人尤為重要,他們信仰太陽,信奉龍神,堅信萬物有靈,他們和村寨附近樹木的關系幾乎是一種生命式的綁定,極具哲學的彈性和群體信仰力量。白倮人相信人的生命和樹木是相互關聯的,沒人可以輕易破壞這一神圣的連接。白倮村寨的全部主體房屋均由樹木建成,但他們不會在自己的村寨周圍砍伐樹木,而是去鄰村或縣里購買,這一信仰的傳統力量使得白倮村寨的生態環境被有效保護,且提供了一種長久不變、氛圍健康的少數民族文化氣息。白倮人出生之前,都會去尋找一顆高聳挺拔的樹木用以和靈魂綁定以尋求庇護,離世的白倮人也會再尋找一顆樹木,作為由生到死的在世過渡和靈魂的寄托。這一神秘而充斥內涵的民族將樹木看作精神力量的總和,將圖像看作超出語言的箴言會意,總的來看他們并非將自己封閉于外界,而是通過一種抱有善意、有效的保護意識建立屬于自己的文化特色,拒絕過度亢奮的現代化文明持續擴張,選擇了有著美學沉思的生活體驗,這使得白倮人能夠度過社會體系動蕩轉變下的歷練,并不至于變得脆弱和神經緊張,從而失去傳統民俗留下的寶貴精神,轉向更為抽象的超自然欲求。
筆者走訪的白倮村寨,大部分至今保留著原始風貌,是典型的干欄式建筑,并沒有受到過多外來文化的浸染,這里的民俗民風,都是原生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其建筑結構未經變化,只是整體經由政府翻修。有趣的是,白倮人幾乎很少使用鋸子、推刨、鑿子等,他們擅長用斧頭批出各種方木、掛口、圓木和木板,然后環環相扣而成,工藝精美結實耐用。進村的路上所見多是婦女和老人,經過觀察和打聽,年齡較大的族人都身穿白倮蠟染制成的服裝,至于年輕的族人,則只在重大節日或喜喪之事時換上白倮傳統蠟染服裝。全村共七百人左右,但大部分在如今選擇外出打工,只有逢年節佳日或喪喜之時才會歸家,村寨也不同以往的封建氛圍,婚姻制度則從族內通婚轉變為了更貼近現代社會習俗的形式,較以往更加開放自由。像這樣逐漸消失的封建類習俗有很多,比如在以往,他們洗滌衣物之前要殺牛祭祀,而現在則不需要了,婦女也不需要在生完孩子后拒食豬肉豬油。
有關白倮人制衣時間分布,最集中的在春節前后,因為白倮婦女在這段時間的閑暇期要比一年的其他時段多得多。筆者抵達村寨的那天便是大年初四,于是得以更全面地目睹了白倮人婦女的制衣過程。走完全村后,筆者看到有六七個白倮婦女坐在門前趕制服裝。經過交談,得知他們的衣服由滿十五周歲的女性完成制作,這些衣服包括自己的、丈夫的、老人的和小孩的,且每過兩三年便需要重新制作一套,其紋樣保持高度一致,她們服裝中的紋樣少有創新,全然沿襲老一輩的紋樣形式。
與寨老交談得知,村中沒有關于白倮服裝的完整產業鏈,大多上門收購服裝的多為民族服裝愛好者以及專門收購民族服裝的商人。但是想找到出售白倮服裝的村民并不難,雖然沒有完整的產業鏈,但是家家戶戶都有很多套穿不上的閑置服裝放置在衣柜中保存,其價格在幾百到幾千,甚至上萬。孩子的服裝收購價較為便宜(除了滿周歲裝,因為滿周歲裝具有紀念意義且銀飾較多),貴的是白倮成年男性的服裝,因為制作工藝和步驟更加繁雜,所以一套的價格基本都在萬元以上。聽寨老說,村里時不時就會有人上門求購,所以也有一兩個白倮婦女專門制衣出售。關于衣服的定價每家都不同,服裝越新、制衣技術越好、工藝復雜程度越高則越貴。
白倮蠟染在一定程度上是白倮服裝的靈魂。根據調研,基礎布料為棉線編織的棉布,這些棉布的來源大體有三個方向:一是家里面老人織做遺留下來的,其次是和村里面的人相互交換而來,最后是鎮上購買的棉布。白倮人掌握織布技藝的人大多都是年上四五十的婦女和老人,且懂得織布的人數不多。用以點蠟的蜂蠟大多也是在外采購而得,少數為自制。值得一提的是,他們有很強的環保理念,在褪臘時不會直接將蜂蠟丟掉,而是等它在水面上凝固后取下重新加熱保留,多次重復褪蠟過程使得原先的黃色蜂蠟變成了黑色的蜂蠟。而黑蠟也更容易確認點蠟的位置,這也是他們的蜂蠟為什么大多呈現黑色的原因。還有的婦女會因為黑蠟更容易確定點蠟的位置而在黃蠟沒使用之初就將其融化并加上原先有的黑蠟和火麻稈灰,火麻稈灰的加入可以使蠟更有力地附著在棉布上。點蠟的蠟針多為傘骨、竹簽或鐵絲,縫制在裙子上的三角片狀絲綢大多來源于鎮上的集市。白倮婦女將購買到的整片彩色絲綢剪成大小一致的等腰三角形后縫制在裙子上,同時在集市上購買的還有銀飾和窄條花邊。白倮服裝制作時間長的原因除了家務農活等其他因素影響外,還有一個很重要的點就是制作材料并不齊全,筆者從一位正在制衣的白倮人婦女那聽聞,如若材料齊全、時間充裕,制作一套成衣少到兩個星期最多也只到一個月的時間。這一問題的主要構成是因為村內缺乏有秩序的、統一的購買渠道和購買人員,如若這一購買過程能在族內統一規劃,想必問題也就不復存在了。
白倮人的制衣步驟保持傳統性,制作過程看起來非常輕松,但卻有很高的技術難度。她們依靠經驗用蠟針或指甲在褪漿過后的布上劃拉出一條細線,再通過數這條細線上的經緯紗交錯格數來用蠟制點,從不依靠尺子。再根據這個點來確定布上的坐標,從而畫出蕎子紋或蕎花紋的頂點,接由此確定圓形和三角形的位置。布上紋樣中的蕎子紋和蕎花紋都是整體的先完成規律比較好掌握的正方紋樣繪制,遠看類似于棋盤格(見圖1),然后再去填充其余部分,這樣做可以減少畫蠟的位置出現差錯。白倮人服裝上的紋樣精巧復雜且有韻律,這項工藝是極為精細的手工活。然而白倮婦女從小操練,熟能生巧,服裝上的紋樣繪制對她們而言并不難,當畫蠟的這一工序結束后方可開始染色。
染料常用的是山林深處的一種名為蓼藍的植物,這種植物難以采摘和加工,所以他們也會從集市上購買藍靛染料。白倮人是為數不多還堅持使用植物染色的少數民族,在走訪了幾名族人后,大體得出的結論要歸納到白倮人對自然的尊敬和向往,正如他們的信仰一般,植物染色不單單是一種技藝,其內核更包含了白倮人的哲學觀。其次,藍靛染料不易褪色的特征也深受白倮人喜愛。在染色之前需要把畫蠟完成的布料放入溫水浸泡,浸泡充分后才可染色。因為提取蓼藍染液的過程很復雜,所以她們大多會采購瑤族配置好的藍靛泥。藍靛泥放入染缸加水發酵并配上白酒與堿水(堿水由清香樹樹枝和草木灰合成),然后將溫水浸泡好的布料放進發酵完成的染液里染色。大概二十分鐘后取出與空氣氧化,氧化完成后再放入染缸,當顏色一定深時取出晾曬,晾曬結束后用水將布料洗刷干凈。如若顏色不夠深則不斷重復以上過程直至布料顏色變成深藍黑色。因為染色過程復雜且具有不確定性因素,所以配置染料與染色的程序大多為年紀較大的白倮婦女輔助完成。在進行完復雜的染色之后白倮婦女為了保存藍白紋樣的清晰會采用堿水褪蠟法,褪完蠟曬干后就可以進行后續的刺繡紋樣加工以及縫制三角絲綢和窄條花邊的貼繡。最后當紋樣都縫制完成之后,就可以將長條的布料裁剪縫制成服裝。
白倮人男女老少皆穿花衣,花衣一詞正來源于白倮人男女老少服裝上的紋樣皆有大量精密的花紋。相傳白倮人最初是從天上飛下來的,由天上下到人間后他們便定居在昆侖山上,但到了后來山上來了漢族,壯族,苗族,由于民族的增加,人口也越來越多,大家擠在一起,漸漸地環境變得嘈雜,地不夠種,糧食也不夠吃,倮人感覺居住的環境不那么舒服了,
他們便召集全體族人,從昆侖山舉家搬遷,白天的時候他們跟著太陽走,因此太陽紋在不斷的遷徙過程中出現在男子的衣服上;晚上順著月光行,月亮光芒照到哪,他們便在那暫時安歇,因此月芒紋也被記錄到了女子的衣裙上。最終白倮人到達了現在這個地方,發現這里不僅水豐土沃,且密林圍抱,無人居住,十分適合隱居,于是便在此安家落戶直到今天[2]。這便是白倮服裝紋樣的由來,而太陽紋(見圖2)與月芒紋在后世的發展中也演變出了更多的含義,比如太陽紋象征著能量與追求幸福,而月芒紋則象征平和與穩定。月芒紋與男性服裝上的太陽芒相呼應,這兩組紋樣不僅記載了白倮人的遷徙史,更包含著陰陽結合而萬物始發寓意,具有原始生殖崇拜的特點[2]。除了太陽紋和月芒紋之外,還有蕎子紋、蕎花紋、龍鱗紋、七星河紋,這些紋樣同樣來自古老的傳說,還有些紋樣來自于生活中的農作物與植物,比如瓜米花與牛奶果。不同的紋樣組合確定了衣服主人不同社會的角色,從幼年少年,到青年成年,再到中年老年,除了服裝紋樣有所不同,服裝的款式結構也有所差異所以族人可以由裝著判斷對方的年齡。因為白倮人內斂謹慎與保守的個性,使其在長久的發展中少受外族人的影響,白倮傳說、信仰、服裝紋樣在族中口口相傳,族人精神力的高度的一致讓白倮服裝紋樣較為完善的保留到今天。
隨著時代的發展,越來越多的傳統手工藝消失在了人們眼前,白倮蠟染也不例外。當越來越先進的科技進入到人們生活,手工藝的溫度則顯得尤為珍貴,好在如若遵守活態的保護與動態的開發原則,那么科技的力量則能成功地打開一扇宣傳與推廣的大門。白倮服裝中的蠟染工藝具有一定的美學價值,白倮人的蠟染通過加入刺繡與貼布工藝,使其服裝在當今社會仍不過時。在走訪城寨村,筆者發現有白倮婦女將蠟染工藝與紋樣運用在背孩子的背帶上(見圖3),但是她并沒有完全的按照白倮傳統紋樣畫蠟而是加入了自己的創新與排列。雖然在精巧程度上不如服裝,但是也體現了白倮蠟染的更多可能性,由此不難看出,除了將白倮蠟染工藝運用在服裝之外還可以運用在生活中的各個地方。尋求白倮蠟染更好的發展方式即是在挖掘白倮蠟染中深層次的民族美學與思想文化境界,如何從中提取出良好的藝術形式并進行創新轉換,是讓白倮蠟染在現代生活中有更好發展的可行路徑。由此可以將白倮蠟染與現代產品進行結合,在尊重白倮民族風俗、保護民族傳統手工藝與不違背白倮人族規與祖制的基礎上進行白倮人藝術文化形象設計。將白倮人與自然共生的理念注入現代設計中,采用更加貼合年輕市場的設計理念。不急于求成,小范圍實驗后不斷豐富產品形象與文化內涵,在產品背后完善設計理念推廣白倮文化,讓更多人了解民族之美,并賦予產品實用性,使之在保留原有的溫度下還能適應未來的商品化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