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雅
地處子午嶺山脈腹地的陜西省富縣直羅鎮,土地資源豐富,境內水田密布,有“塞上小江南”的美譽。近年來,直羅鎮黨委出臺了《關于推行“28123”移風易俗工作的安排意見》,以胡家坡村為“倡新風”示范村,抵制鋪張浪費,引導村民把資金用于生產或投資,以提升生活質量。
行動設施全到位
胡家坡古名“護駕坡”,因秦王李世民北征突厥,路過直羅,尉遲敬德駐兵于此護駕而得名。當地的稻米“直羅貢米”因粒長飽滿、口感軟糯香甜,在唐朝時就是貢品。近年來,胡家坡村通過發展特色優勢產業,打造田園綜合體,推進農旅一體化發展,拓寬村民的增收渠道,有效提升了村民的收入水平。
然而,隨著部分村民生活條件的改善,紅白事大操大辦的攀比之風也逐漸顯露。酒越喝檔次越高、辦事的煙越抽越好、份子錢越隨越多……名目繁多的人情消費,助長了鋪張浪費之風,村民也深受其害。
為弘揚時代新風,減輕村民負擔,直羅鎮把推進移風易俗作為推動“紅色直羅、綠色發展”、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創新社會治理的重要內容,以婚喪嫁娶宴請改革為抓手和切入點,制定并推行了操作性強的《紅白事宴請“28123”標準》(以下簡稱《“28123”標準》)。該標準規定每桌酒席的用煙不超過20元/盒,酒不超過80元/瓶,村民隨禮不超過100元,酒席數量不超過20桌,每桌席面飯菜費用不超過300元。
為確保《“28123”標準》的落實,村兩委將移風易俗的好處、要求、做法等,以群眾好理解、易接受的案例印制分發,在宣傳欄、鄉村集市等醒目位置都張貼了移風易俗宣傳海報,并通過廣播、手機推送等方式,進行廣泛宣傳。“我們還在每一戶辦婚禮的人家門口設立了臨時宣傳欄,向來賓發放宣傳單頁,讓大家既做賀喜者,也當宣傳者,更是監督者。”胡家坡村紅白理事會會長趙玉亮說。
此外,胡家坡村還建設了紅白事宴會廳,供村民免費使用。在總面積達1800平方米的“小江南合作社”院子里,配齊了餐飲器材和桌椅,讓村民接待來客和烹制菜品都有地方了。
黨員干部領鄉風
胡家坡村黨員干部發揮示范引領作用,率先簽訂承諾書,帶頭簡化婚喪事辦理流程,縮減辦理時間,勸阻親屬紅白事大操大辦,爭做文明鄉風的引領者。
2020年,胡家坡村村民彭文兵的父親去世。作為一名老黨員,彭文兵自覺響應村黨支部的號召,嚴格執行《“28123”標準》,只擺了15桌酒席,并將每桌席面飯菜費用降至270元。
村民鄭乾勇的母親突然去世,作為一名黨員,他在做通家人思想工作后,壓縮了辦酒席的規模,置辦酒席等累計花費僅用了10560元。鄭乾勇說:“厚養薄葬才是值得我們傳承的美德家風。母親生前,我們做晚輩的盡心服侍,如今母親離開了我們,我們堅決不大操大辦。”
不僅是白事,喜事簡辦也漸成風氣。村民李智的女兒要出嫁的消息一經傳出,村里的黨員志愿者便主動上門祝賀,并向李智一家普及了移風易俗的好處和重要性。從政策落實、村規民約、紅事操辦標準等多角度勸說他們遵循《“28123”標準》。志愿者趙玉亮更是多次去李智家里講政策、說道理,他說:“花再多錢,排場再大,除了滿足面子和虛榮心外,還有啥用?不如把那些節省下來的錢給孩子,既支持了孩子婚后的生產、生活,也給咱村移風易俗工作做個榜樣,這不是一舉多得嗎?”經過與家人的反復商量,李智將酒席從計劃的28桌精簡到了12桌,煙每盒18元,酒每瓶65元,席面飯菜一桌280元,總共花費了6148元,節省下來的錢全部給女兒做了嫁妝。
在《“28123”標準》的宣傳和落實過程中,胡家坡村的黨員干部用實實在在的行動,引導身邊人改變傳統婚喪嫁娶習慣,讓移風易俗的觀念和實踐在群眾中形成共識,樹立起了新風正氣。
文明發展成樣板
胡家坡村的《“28123”標準》真正做到了將群眾婚喪嫁娶的開支降下來,幫助村民自覺摒棄陳舊的思想觀念,為村民減輕了負擔,得到了廣大村民的一致認可。
直羅鎮將胡家坡村的經驗做法在全鎮范圍內進行推廣,印發了《移風易俗除陋習崇尚節儉樹新風倡議書》,制定了登記報備、督查檢查、強力問責等機制,在支部引領、宣傳教育、示范帶動等方面下功夫,營造文明向上的村風,為鄉村振興提供精神動力和文化支撐。
同時,該鎮依托新時代文明實踐,將移風易俗工作與道德講堂相結合,廣泛宣傳移風易俗典型事跡,以“身邊人講身邊的事、身邊事教育身邊的人”為主題,在全鎮形成了自覺抵制陳規陋習的濃厚氛圍。
自移風易俗工作開展以來,全鎮紅白事簡辦工作取得了明顯成效,花費少了、時間短了,親屬關系也變得更加融洽了,社會風氣得到了進一步凈化。如今,有1萬元左右就可以辦白事,有五六千元就可以辦紅事。2021年,直羅鎮累計辦紅白事48場,每場都能夠嚴格執行《“28123”標準》,為村民節省開支約19.2萬元。
在鄉風文明建設工作的促進下,胡家坡村已建成集農業、旅游、觀光、娛樂為一體的田園綜合體,成為富縣美麗鄉村建設的樣板。
(資料來源:中國農網)